“地上原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兩千多年前,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踩出了一條如今被稱為陸上絲綢之路的“國道”,打開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通道,中外行者逐漸將其延伸。在這條通道上,東西方進行著商貿(mào)流通和文化交流。
古人行路,假之于舟車馬驢;今人闊步,得益于思想勇氣。
新世紀(jì)的陸上絲綢之路今非昔比,一條狹窄的羊腸小路變成了開闊大道。
中西方文明在陸上絲綢之路碰撞,中西方民族在這種碰撞中相互激發(fā)、學(xué)習(xí),互相從對方的文化體系中汲取本土文化發(fā)展需要的養(yǎng)分。
張騫和那個時代的人們不會想到,他們走出的那條通道,如今已經(jīng)成為開放之路、財富之路、和諧之路、創(chuàng)新之路、中國元素之路,而且正在進行新的改變和提升。但張騫們的精神,一直在這條通道上傳承和發(fā)揚。絲綢之路已不再僅僅是單一層面上的一個通道,其內(nèi)涵在延伸、沉淀,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旅游開發(fā)、對外經(jīng)濟交流等諸多元素滲透于其中,形成了一種精神——絲路精神。
以仁致和,和而不同。在本次敦煌文博會上,和平共處、開放包容、合作發(fā)展、共同繁榮,成為人們的共識。
正是這種精神和共識,使這條絲路更加寬闊,將更好地造福于沿線各國及整個世界。
地上的路,都在前方。登山千條道,同仰一月高。如今,我們的腳下,又有了更加寬闊的絲綢之路。拾級而上,必將有更大的輝煌。(來源:每日甘肅網(wǎng))
甘公網(wǎng)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