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先烈,繼承弘揚長征精神 西部商報記者 金奉乾 攝
今年恰逢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紀念,十一黃金周期間,紅軍長征途中名副其實的“加油站” 哈達鋪紅色旅游景區(qū),再次成為游客們的旅游選擇,大家緬懷革命先烈,繼承弘揚長征精神。
今年國慶假期,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迎來了全國各地的游客。10月3日,本報記者來到哈達鋪紅色旅游景區(qū),看到很多游客通過鞠躬、敬禮、留言、獻花等方式祭奠英雄,紛紛表達對先烈的敬仰、對歷史的敬意。在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序廳,游客瞻仰栩栩如生的偉人雕像,駐足觀看紅軍留下的各種紅色文物,感受長征留下的革命火種,領悟紅軍長征精神的深刻內(nèi)涵。
北京游客王先生:“上學的時侯看長征組歌,對那個印象比較深,正好這次國慶節(jié)期間,就來到紅軍走過的地方哈達鋪,我就感覺咱們現(xiàn)在的生活來之不易,大家在生活富裕、空閑的時候,還是要多想想革命先烈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還是要把優(yōu)良傳統(tǒng)延續(xù)下去。長征精神就是中國紅,紅萬代,代代傳,傳遍全世界。”
日前,宕昌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提升布展開館儀式隆重舉行。重新開館后的紀念館展覽面積增加到2000多平方米,展覽主題專講哈達鋪故事,突出特色。另外,還利用紀念館院內(nèi)走廊陳列了一個廉政展覽,豐富了革命傳統(tǒng)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內(nèi)容。
宕昌縣縣長李建功介紹,這次紀念館提升布展后,歷史文物更加豐富、文史資料更加詳實、布展手段更加先進,能讓參觀的人們更好地領略到紅軍當年在哈達鋪留下的足跡。
飲水思源、不忘來路,暢享金秋時節(jié)的和風煦陽,我們更加緬懷千千萬萬為了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而流血犧牲、無私奉獻的革命先烈。(首席記者 金奉乾 通訊員 劉國慶)
原標題:重溫革命史 傳播長征精神
蘭大與白銀市聯(lián)合舉辦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主題活動
9月30日上午,蘭州大學、白銀市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主題活動暨蘭州大學2016年度“長征行者”會師儀式在紅軍會寧會師舊址隆重舉行。共青團甘肅省委副書記趙立香、蘭州大學黨委副書記郭琦、白銀市副市長楊青春、會寧縣副縣長李建科等領導應邀出席活動,蘭州大學“長征行者”社會實踐師生代表、會寧縣干部群眾和青年代表參加了活動。
據(jù)介紹,蘭州大學“長征行者”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正是希望青年學生傳承和弘揚長征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在成長成才的道路上,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征程中,留下不可磨滅的青春印記,譜寫當代青年的時代篇章。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是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蘭州大學團委積極組織青年重走長征路,重溫革命史,砥礪青年意志品格,用實際行動發(fā)揚和傳播了長征精神。活動開始之前,與會嘉賓與師生共同在會師樓下祭奠革命英烈并獻花,師生們聆聽了由蘭州大學“長征行者”社會實踐隊員代表和會寧縣西部計劃志愿者代表講述的“長征故事”,并參觀了蘭州大學和白銀市共青團組織開展的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主題活動圖片展。(記者 熊園)
原標題:慶陽市舉行烈士紀念日公祭活動
9月30日是全國烈士紀念日。當日上午,慶陽市在鎮(zhèn)原縣屯字烈士陵園隆重舉行烈士紀念日公祭活動,深切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熱情謳歌革命先驅(qū)的崇高精神,傳承發(fā)揚革命先烈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激發(fā)愛國熱情,凝聚發(fā)展力量。
屯字烈士陵園位于鎮(zhèn)原縣屯字鎮(zhèn)西街,始建于1979年4月,占地3520平方米,建筑面積306平方米,四周為四明墻,前院為碑園,后院為陵園。紀念碑仿人民英雄紀念碑樣式,鋼筋混凝土結構,碑座占地240平方米,高1.8米,正面浮雕大書“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zhàn)軍第六縱隊屯字鎮(zhèn)戰(zhàn)斗烈士紀念碑”,碑身底部用大理石鑲嵌,上刻105位烈士的姓名及職務。2000年開始,鎮(zhèn)原縣政府又先后投資53萬元,建成半仿古式結構平房10間160平方米,增設展覽廳、陳列室、接待室等。展覽廳內(nèi)布展了屯字戰(zhàn)斗及屯字烈士陵園簡介等,陳列室里陳列著部分屯字戰(zhàn)斗遺物。陵園先后被命名為市、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秋日的烈士陵園松柏蒼翠,肅穆凝重。9月30日9時20分許,公祭活動正式開始。慶陽市領導與各界代表齊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雄壯的國歌聲響徹了整個烈士陵園。隨后,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全體人員默哀一分鐘。默哀畢,少先隊員獻唱了《我們是共產(chǎn)主義接班人》。之后,大家懷著崇敬的心情向革命烈士紀念碑敬獻花籃,精心整理花籃緞帶,并向紀念碑三鞠躬,表達了對先烈們的深切緬懷和崇敬之情。最后,參加公祭活動的全體人員瞻仰了革命烈士紀念碑,參觀了屯字四·八戰(zhàn)役紀念館。(首席記者 金奉乾)
原標題:“紅色名片”助力脫貧攻堅
據(jù)新華社電 走長征路,聽長征史,登勝利山,這個十一黃金周,寧夏六盤山區(qū)氣溫雖然持續(xù)走低,但紅色旅游的熱度并未消減。
“激勵人心的長征精神是永恒的,國慶期間帶著孩子過來一起接受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在旅游中感悟,很有意義。” 登上海拔2900多米的六盤山主峰,游客李起明心生感慨。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六盤山是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也因此被稱為“勝利之山”。毛澤東同志的一首《清平樂·六盤山》更是讓它聞名海內(nèi)外。如今,位于固原市隆德縣境內(nèi)的六盤山紅軍長征景區(qū)已成為傳承長征精神的重要載體。景區(qū)由紅軍長征紀念館、紀念碑、紀念廣場、紀念亭、吟詩臺、紅軍小道六部分組成,生動再現(xiàn)了長征的歷史和在六盤山地區(qū)的重大歷史事件,并先后被確定為全國100個經(jīng)典紅色旅游景區(qū)之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4A級國家旅游景區(qū)等,年接待游客約50萬人。
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紅色旅游隨之升溫。“七一前后,景區(qū)推出了走一次長征路、重溫一次入黨誓詞、唱一首紅軍歌、吟誦一首長征詩詞、聆聽一堂黨課的‘五個一’愛國主義教育主題活動,使參觀游升格為主題鮮明、參與性強的深度體驗游。”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館長余清軍說。
除了六盤山紅軍長征景區(qū),工農(nóng)紅軍的會師地——將臺堡,毛澤東長征時期住過的窯洞——小岔溝等一批六盤山地區(qū)的長征“符號”,也都成了熱門景點。
登山遠眺,銘記于心的是長征精神,盡收眼底的是群山疊嶂。寧夏六盤山地區(qū)既是革命老區(qū),也是有著豐富森林資源的“高原綠島”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古絲路驛站。依托獨特的自然生態(tài)、歷史人文資源,2000年,國家批準設立六盤山旅游扶貧試驗區(qū),也是我國首個國家級“旅游扶貧試驗區(qū)”,范圍涉及固原市原州區(qū)、西吉縣、隆德縣、涇源縣、彭陽縣等一區(qū)四縣。
據(jù)固原市旅游發(fā)展委員會介紹,“十二五”期間,固原市旅游接待人數(shù)和旅游收入年均增長超過20%。2015年,全市共接待游客324.79萬人次,實現(xiàn)旅游社會收入17.78億元,旅游收入占GDP比重達6.45%,全市旅游直接從業(yè)人員2萬余人,間接帶動就業(yè)近10萬人。(來源:新華網(wǎng))
甘公網(wǎng)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