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仁
中國甘肅在線訊 從黃河鐵橋向西,沿濱河路漫步五六百米,就能看到一組雕塑,表現的內容是唐僧騎著白龍馬,孫悟空在前引路,八戒手持釘鈀,沙僧肩挑行李,師徒一行正跋涉在取經路上,形象栩栩如生。此地名叫“白馬浪”,是蘭州黃河風情線上的一處著名景點,無數游人在此駐足觀賞,拍照留念。
正是這組雕塑,把我們蘭州與膾炙人口的古典神話《西游記》連系在一起。那么白馬浪與唐僧取經究竟是什么關系呢?據記載,歷史上真實的玄奘法師于唐貞觀三年西行取經,確實曾途經蘭州并住了一個晚上,然后隨西行官方馬隊去往武威方向。而“白馬浪”的得名,是黃河流經金城關一帶,與來自阿干鎮的雷壇河交匯之處,由于河床上布滿凸起的巖石,激流在石塊后揚起一束束雪白的浪花,遠望去好似一群奔騰的駿馬,因此很久以前蘭州人就把這一處河面叫做“白馬浪”。如此看來,白馬浪好像和唐僧取經沒有直接的關系,那么這一組雕像是怎么來的呢?
原來在1992年,我市著名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阮文輝到日本訪問,在介紹蘭州市悠久的歷史文化時,日本友人問及,唐僧在蘭州是從哪兒渡的黃河。阮大師回答,是從白馬浪過的黃河。這個答復應當說也沒有錯,因為當時的渡口,應該在今天的黃河鐵橋的位置,兩處相距并不遠。那時候古人利用此處兩岸巖石,用鐵索把一排木船連在一起,再鋪上木板就建成一座浮橋,行人車馬,就是由浮橋往來兩岸。阮文輝先生回來后向市上報告日本一行的情況,當時正值蘭州市籌辦首屆中國絲綢之路節,市政府主要領導當機立斷,決定在白馬浪岸邊建立唐僧取經雕像,把蘭州歷史文化中的這一個亮點定格在濱河大道上,從此白馬浪的聲譽更高而且多了一層神話色彩。這一段經歷充分體現了蘭州人民無畏的首創精神和豐富的想象能力,為聞名遐邇的百里黃河風情線增色不少。從那以后,蘭州人民在白馬浪唐僧渡河故事的基礎上,演繹出許多新的傳說版本。其中有一個故事,把場景改為唐僧取經返回時,在蘭州遇到當年的通天河金魚妖與東海龍王聯手,設計奪取佛經和孫悟空手中的金箍棒。由于金魚妖神通廣大,利用花果山猴王出世時的仙石碎塊迷惑了孫悟空,使他中計被困而丟失了金箍棒。后來太上老君、觀世音菩薩趕來相救,都不能降伏妖怪。這時白龍馬現出原身盤起來緊緊護住佛經,身受重傷而矢志不渝。后來多虧我們甘肅的上古圣人伏羲趕到,他運用先天八卦運行的威力,把變化成頭尾相銜兩條金魚的妖怪收入八卦盤中,構成了完整的太極八卦圖形。伏羲又依白龍馬身上的血跡,點化成《河圖》圖形,幫助白龍馬脫出困境,并且與觀音菩薩、太上老君聯手打破金魚妖的魔陣,救出唐僧師徒。從此儒、釋、道三教合一,以龍形為其象征,成為中華文化的源頭。為了紀念白龍馬在此地的杰出表現,蘭州人遂把這里命名為“白馬浪”。這個故事把《易經》中的“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的記述與西游記神話揉合在一起,從一個新的角度為“白馬浪”的由來作了注解,又賦予金城關龍源廣場以傳奇般的淵源,不失為挖掘歷史素材、拓展文化品位的有益嘗試。中國自古不乏神奇瑰麗的神話傳說,如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等,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雖然不是信史,但對哺育中華民族精神的功效不容忽視,而且在今天促進地方文化和旅游事業的發展中,也具有十分顯著的作用。我曾請教資深的地方史志專家,他也認為對于我們蘭州諸如五泉山、白馬浪、白塔山等名勝古跡,應該從史學考證和藝術加工兩個方向進行發掘和宣傳,既保存歷史記載,又豐富文化內涵,使蘭州市具有更高的城市品位和更強的吸引能力。這樣一來,我們再到黃河邊觀賞那萬馬奔騰的奇特景觀時,就會產生更加深沉厚重的滄桑感覺和洞徹天地造化的遐想。
說到這里,我還得提一下那個故事的結尾,蘭州人民為紀念儒、釋、道三教協力除妖,共同弘揚正法的盛事,在五泉山興建了三教洞廟宇,里面供奉著孔子、釋迦牟尼和老子的塑像。同時,在濱河路雕塑的唐僧取經群中,經常性的少了孫悟空手中的金箍棒。據新民網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