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在線訊 自從2005年選擇15個行政村試點建設農家書屋開始,2012年以來我省實現了農家書屋所有行政村全覆蓋。近兩年,又先后建成了266家藏傳佛教寺廟書屋、40家清真寺書屋和34家高山臺站書屋。目前,全省累計建成農家書屋達17200家。這些農家書屋運行的如何?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農家書屋給予百姓知識和力量
初冬農閑時節,設在村委會的農家書屋是臨洮縣中鋪鎮南家村人氣最高的地方。特別是到了每個周末,村支書兼圖書管理員的南建國就會把電視機搬到院子,一遍遍地播放“那些教農民致富的光碟”,村民們也爭相借閱關于養豬、養雞、地膜技術推廣等農業科技書籍。
“鄉親們非常喜歡看農技圖書”。南建國告訴記者。
他認為,農民的貧窮,關鍵在于缺文化、缺知識、缺致富門路。書屋建成后,一些農民通過看書,就能掌握一門種植技術。
不僅如此,新建成的農家書屋也成了附近學生放學后的好去處。
“城市孩子能參加各種興趣班,而農村孩子卻常常為找一本課外讀物而發愁。現在好了,農家書屋至少能讓農村的孩子們有書可看。”南建國說。
這正是我省實施農家書屋工程的初衷——把文化送到農民的家門口,培養農民的閱讀習慣,逐漸提高農民的文化知識,使城鄉公共產品分配嚴重不均的局面有所改善。
據了解,我省自2005年在15個村試點以來,目前,全省農家書屋已達17200家,實現了所有行政村全覆蓋,有效解決了廣大農民群眾“買書難、借書難、看書難”的問題。
隴南市武都區安化鎮王河村農家書屋管理員王長青告訴記者,他小時候借書非常困難,有一次,他借了別人一本9分錢的連環畫,不小心弄丟了,沒錢賠償,結果挨了一頓打。
自從村里建起了農家書屋,王長青欣喜地發現:這間占地24平方米、藏書3200冊的書屋牢牢地吸引了村里的年輕人。洋芋地膜種植、養豬、養雞等方面的農技知識書,受到青年農民的熱捧。
農家書屋“授漁”作用明顯
因地制宜是我省農家書屋建設中獲得的一條成功經驗。全省農家書屋或建在農家院、或在衛生所、學校,或在村委會,為的是保證書屋門能常開,能讓更多的愛書人隨時親近圖書。但無論建在哪里,農家書屋“授人以漁”的作用均得到了有效發揮。
平涼市十里鎮農民彭彰種了10多年蘋果,病蟲害總是自己解決不了。去年,聽說農家書屋有果樹管理的書籍,就借了幾本回家仔細研究,慢慢學會了防病蟲害的新方法。今年他家的3畝果樹收入近6萬元,比上年增長近2萬元。老彭樂滋滋地說:“農家書屋是不要錢的教授,搬不走的老師!”
“治貧先治愚,建設農家書屋的初衷就是為了切實解決廣大農民群眾買書難、借書難、看書難的問題,幫助農民掌握信息,提高文化水平。”甘肅省農家書屋建設管理辦公室主任劉曉文說。
據了解,目前全省農村人口人均擁有農家書屋藏書量為2.46冊(盤);每個書屋年均借閱量近200冊次,借閱量最多的書屋累計達20000人次。不少農家書屋已成為農民春種秋收,種植養殖、發家致富的參謀部。
不僅如此,農家書屋還在農村發揮了輿論陣地、學習平臺、培訓基地、信息窗口、文化娛樂場所等功能。成為農村文化建設的新抓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陣地。記者了解到,在麥積區,農家書屋已成為開展農村科技培訓和法制講座的重要場所。今年臨夏市結合農家書屋建設,開展的“中國夢我的夢”主題演講比賽、白銀市結合農家書屋建設開展的“我的書屋,我的家”閱讀征文,都吸引了不少讀者參與,廣受好評。
山村書屋需多方力量支持
定西市安定區魯家溝鎮山林村農家書屋管理員董仲峰眼下有些“煩惱”:時常為了書屋的事,忙得不可開交,有時連飯都吃不到點上;妻子甚至抱怨家里的電費多了,連煙、茶葉都比以前買的多了……
記者了解到,董仲峰的“煩惱”在一些遠離城市或鄉鎮中心較遠的農家書屋普遍存在。據悉,目前我省農家書屋絕大部分圖書管理員都由村干部兼職,有些書屋建在農民家,由農民無償管理;也有的建在學校,由老師管理。“時間久了,難免消極怠工,說到底,還是錢的事。”。
劉曉文告訴記者:“書屋運行至今,特別是傳統閱讀方式的轉變,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加之管理員的待遇問題、政府的考評考核機制等因素,書屋的開放使用有所弱化。”
由于經費所限,部分書屋建設時所配出版物數量有限,圖書報刊未能得到及時更新和補充,書屋出版物總量偏少,發揮不了應有作用。臨洮縣某鎮一位養殖大戶告訴記者,書屋剛建起的時候,他常去借書,但現在基本上不去了,“養殖中面臨的問題不一樣,知識需要及時更新,但那里永遠就那么幾本書,解決不了問題”。
記者調查發現,在部分偏遠地區,農村讀者更側重于從報紙、網絡上了解信息,但農家書屋在這方面卻明顯存在短板。慶陽環縣一位做白瓜籽生意的農民說:“我平時愛讀報紙,但書屋里的報紙更新得很慢,時間久了,就不愛看了。”
面對上述困局,省新聞出版局農家書屋建設辦公室工作人員介紹,這些現象在全國其實都很普遍,因為當初農家書屋的建設是一次性投入,國家不再撥錢。面對這些問題,我省一直在探索解決之道,比如,把農家書屋工作納入地方考核指標體系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創建活動目標責任考核,作為創建文化先進縣文明村鎮的硬性指標;開展信息化農家書屋建設;讓圖書館的過期期刊報紙放到農家書屋“流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輸血”的作用,但作用有限。
記者獲悉,經費投入后續乏力,是全國大多數省份農家書屋面臨的問題。
業內人士表示,資金是做好工作的物質基礎。只有嚴格保證中央補助地方文化發展專項資金落實到位,建立健全經費保障制度,農家書屋這項關乎百年大計的基礎性民生工程才能走得更遠。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