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甘肅資訊

無悔歲月, 一個上海人援蘭60年的記憶

時間:2016-12-03 21:48:33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趙雨豪點擊:

無悔歲月,一個上海人援蘭60年的記憶

講述人楊彙臣,1956年上海援蘭人
離開上海時的合影
1957年在蘭州興隆山旅游
當年,支援蘭州的批準書

  中國甘肅在線 12月2日,是一個尋常的一天。然而,對于今年已經86歲的楊彙臣來說,卻是他終身難忘的一天。60年前的12月2日,風華正茂的楊彙臣和他的48位同行,告別上海繁華的大都市,坐上了通往蘭州的火車,開始了他們人生中一段新旅程。

  蘭州是國家一五計劃中重點建設的工業城市,但卻是一個交通不便、遙遠而偏僻的地方。從1955年到1958年,來自全國各地的各路建設大軍匯集蘭州,建設國家重點工程。最高峰時,在蘭州的建設者數量達到10萬之多。然而,隨著建設大軍的云集,如何為數量龐大的建設者提供充足的后勤服務,就成了當時蘭州市政府的當務之急。

  此時,上海的工商企業卻因各種原因,處于低谷階段。1955年7月,國務院在上海召開“關于工業內遷及勞動力調配座談會”,提出了緊縮上海城市規模的戰略決策。一個上海援助蘭州的計劃因此而得以實施。隨之,一批上海工商企業和經營精英陸續遷蘭,到1960年底,共有114戶工業企業和商業服務企業遷到蘭州。

  至今,我們在蘭州街頭,還能看到佛慈制藥廠、悅賓樓京菜館等等上海企業。今年86歲的楊彙臣就是當年援蘭的上海青年,60年的歲月,當年風華正茂的小伙子,早已變成了耄耋老者,可當年的激情依舊。

  今天,就讓我們聆聽一段上海青年在蘭州60年的故事。

  接受祖國挑選,支援蘭州建設,我義無反顧

  那是一個青春激蕩的歲月。1956年12月2日,當時26歲的我,和48名上海支蘭的商業職工,坐上了開往蘭州的火車。出發時,上海還是溫暖如春,等三天三夜到蘭州后,卻是嚴寒的冬季。

  那年,我雖然年輕,可是已經是上海商業行業的“老職工”了。我15歲就到店鋪中當學徒了。我老家在浙江寧波,父親是余姚泰興木行的會計。15歲那年,我剛上初中,父親就去世了。家里非常清貧,基本上靠著親戚朋友接濟。在上海一個商行中做事的大哥,傳來信息說是有個商鋪需要一個學徒。

  盡管母親不忍我離家,但生活所迫,也只能離家而去。對我們這樣的家庭來說,在上海店鋪中當學徒,雖然辛苦,但能學到手藝,也是窮人家孩子一條不錯的出路。

  我帶著簡單的行裝,乘坐輪船去了上海。初到,上海給我的第一感覺就像換了一個世界,馬路又寬又平,商店一眼望不到頭,看什么都新鮮,看什么都好奇。直到大哥喊:“阿弟快走。”這時,我才回過神來。機會難得,第二天休息了一天,第三天就急匆匆去店鋪上班了。

  上海的店鋪有個老規矩,進店先要拜先生,干完三年學徒才能出師。拜先生的事情,大哥早已安排妥當了。在我進店后,他還從酒店中包了一桌酒水,送到店里,請師兄弟們關照我。學徒三年,日子過得自然非常辛苦,店里管吃住,給點洗理錢,跑腿打雜,這些活計都是我的。盡管苦可是也鍛煉了我,三年學徒順利期滿,后來七年中,我輾轉上海幾家店鋪。這十年的磨練中,我逐漸成長了起來,熟悉了上海的地理環境、風土人情,也磨練出了過人的商業本領。

  1955年底,全國全行業的公私合營熱潮中,我被調到了上海邑廟區綢布區店。不過,很快我又到了永和祥綢布商店工作。1956年秋天,傳來一個消息,從此就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

  這個消息是我們區店經理帶來的,他傳達了蘭州市商業局馮局長的講話,大概意思是這樣的,蘭州是國家重點工業基地,目前大量缺人,缺物資,亟待上海大力支援。他還舉了一個頗為生動的例子說,在蘭州的蘭煉蘭化等中央大企業工人們,休息天買不到商品。人少、商品少,嚴重影響了工人們的生產積極性。

  聽了經理傳達的消息后,同事們都很激動,除老弱病殘外,都寫了決心書,支援蘭州建設我們義無反顧。我作為年輕人,自然更是走在全店的前面。第二次動員大會上,我上臺再次表決心,接受祖國挑選,支援蘭州建設。

  蘭州的冬天,街頭積雪有四五寸厚

  我把報名去蘭州支援大西北的事,給哥哥姐姐說了。哥哥大力支持我,國家有困難,年輕人就應該站出來。可是,姐姐卻有顧慮。她覺得,大西北路太遙遠,天氣特別冷,生活非常苦,比起我在上海的工作生活條件,那是天壤之別。

  我只好直接說,我已經報了名,表了決心。姐姐雖不同意,也只能點頭了。

  出發前,店里組織了歡送會,我們合影留念,姐姐送來了皮帽、皮衣、皮手套,鄉下的二哥也聞訊趕來為我送行。

  1956年12月2日下午,上海火車站鑼鼓喧天,熱鬧非常,我們和親戚朋友們一一告別后,火車開動了,一路向西再向西……

  我們沒有絲毫的傷悲,車廂里非常熱鬧,我們玩撲克、唱歌、猜謎語,青春激蕩。三天三夜后,火車抵達了蘭州站,那是12月5日的下午,車站上依舊是鑼鼓喧天,同是上海遷蘭的信大祥綢布店的員工打著“熱烈歡迎上海戰友參加蘭州經濟建設”的橫幅。第二天,在信大祥綢布店的會議室中,又給我們舉行了歡迎會。

  上海區分店給我們在蘭州布置了兩個店,一個在東崗,一個在西固。我和26名同事被分到了西固店鋪。人員配置得非常齊全,有主任、會計、出納、營業員、炊事員等崗位。不過,我們的店才在選址中,暫時把我們安排在酒泉路店。這是一段比較愜意的時光,我們每天玩,去五泉山、白塔山、黃河邊,市公司還組織我們去了興隆山旅游。

  蘭州的冬天特別冷,氣溫到了零下20攝氏度,街上積雪有四五寸厚。吃水是從黃河中拉來的水,污濁不堪,要澄清才能用;馬路是石子路。打電話更是困難至極。在那個青春激蕩的歲月中,這些困難都不算啥!

  西固店,一開門就火爆得不行

  1957年9月,西固紡織品門市部終于建成了。

  一開門就爆棚,生意特別好。大概有兩個原因,一來我們準備得比較充分,商品的花色品種比較多。二來,我們店里清一色的上海同事,服務態度特別好。不僅周圍企業的職工來購買,遠郊區的人也聞訊而來。

  進貨是最困難的,店里沒有汽車,往返城關西固只能乘坐市郊火車。我們進的貨只能通過市郊列車運送。我們早上坐車到城關的市公司進貨,然后雇架子車,送到五泉山附近的車站,市郊列車在這里停留三分鐘,所有貨物要在三分鐘之內送上車。我們紡織品店里多是布匹,分量很重,也比較長,送上火車不容易。有一次,我在車上,店長在車下,結果貨沒裝完,火車就開動了。這下可麻煩了,店長只好將剩下的貨一件件挪到車站外面,然后給店里的人掛電話讓他們去接站,他第二天再坐市郊車回來。西固牌坊路火車站也很簡陋,沒有站臺,難度最大的是,停車一分鐘。我要在短短一分鐘內,將車上的貨物推下去。好在那時有的是力氣,不算特難。

  我們店里不僅花色品種多,而且我們也動手搞了一些創新。有一個電子測鞋器,很有意思,顧客坐到凳子上,腳往測鞋器上一伸,玻璃屏上立刻顯示出你所要的尺寸。很神奇的!還有一種電子點火器,不用火柴,只要在開關上一按,就冒火焰了,點煙取火都很方便。手離開開關,火就滅了。這個點火器人們喜歡得不得了。

  作為商業行當一員,我盡力做好服務。我們上山發布票,進廠礦企業搞服務,義務勞動挖地溝。盡自己的最大力量,實現著我們曾經的誓言。

  當初我們西固店的26名職工,如今健在的只有3人了,86歲的我是最年輕的。我們的子女多已經退休,孫子輩也成為單位骨干。60年歲月,我們在這塊土地上生根、開花、結果,為祖國繁榮做出了自己的一點點貢獻,我們不忘初心,無怨無悔。(來源:每日甘肅網)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