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甘肅資訊

甘肅張掖改革環評制度 提高辦事效率

時間:2016-12-25 18:05:00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趙雨豪點擊:

甘肅張掖改革環評制度,提高辦事效率

環評瘦身 監管更嚴

  中國甘肅在線 “公司1500噸食用菌生產項目,6個工作日內就辦完了,以前至少要20天。”在出菇大棚前,張掖市民樂縣榮善生物科技公司副總經理史志強介紹說,“守法是底線,不通過環評就不能建設。早通過早投產早賺錢,讓企業減少了不少損失。”

  2015年,甘肅省張掖市環保局率先在全省啟動環評改革試點,把近九成的審批權限下放到縣(區)。截至目前,全市已為993個建設項目辦理了環評手續,試點以來21.8%的項目不再需要編制環評文件,38.1%的項目取消專家評審直接審批,65.2%的項目環評不需要進行技術評估。

  分區分類更科學,效率大大提升了

  談及環評改革,張掖市環保局局長馬成說,按照下放權力但不下放責任、精簡環節但不放松監管、縮短時限但不降低質量的原則和“分區準入、分類管控,分層級監管”的思路,他們優化審批權限、實施流程再造,開發建設了張掖市環評審批服務平臺,改革試點取得重大突破。

  張掖市將全市劃分為特殊環境敏感區、重點生態功能區、農產品主產區等5個區域,對環境敏感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從嚴從緊,提高環保準入門檻;對其他區域減少審批事項,提高審批效率。對10%左右需要由張掖市環境工程評估中心評估的項目,嚴格按環評要求組織專家評審。

  張掖市還根據國家相關名錄將建設項目分為申報、備案、審批等類別進行分類管理。審批類細化分為A類和B類,其中黑色金屬采選、水泥制造等污染較大項目列為A類,嚴格按照程序審批;B類仍需嚴格審批,但是取消專家評審。從申報類到審批B類,審批權限都下放到了縣區。

  分類明確,區別對待,改革對辦事效率提出了具體要求。申報類項目企業不需編制環評文件,環保部門在1個工作日辦結;農林水牧、房地產等對環境影響輕微的項目由原來的審批制改為備案制,需要上報環評報告,在6個工作日內辦結,較過去縮短了10個工作日。審批A類項目完成審批須1個月時間,較之前縮短了2—3個月。

  按照分類,山丹縣東樂鎮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執行的是申報制。東樂鎮項目辦主任李志強說:“2016年10月中下旬,我們把申報表上傳到審批平臺,當天就通過了。10月底,這個項目已進入可研階段。”

  “我們這個屬于大型基建項目,改革之前要去省城蘭州,辦成一個環評得跑好幾趟。”張掖市水務局項目前期造價管理辦公室主任段疆說,他們參與的張掖市主城區甘州區河道綜合治理項目,改革之后不用租會場也沒有差旅費,辦事效率大大提高了。

  瘦身不是放手不管,該嚴的更嚴了

  分類之后,以往需要評估審批的項目減少了45.4%,不少人擔心,這會不會導致一些項目在環保方面“先天不足”?

  對此,高臺縣環保局副局長趙興華告訴記者,需要環評的項目主要集中于工業項目。“項目分類嚴格參照國家標準,一開始就按照程序進行了嚴謹論證。例如申報類項目,就絕對不涉及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源保護區等環境敏感區,也極少會造成生態影響。”

  中國石油西北銷售公司高級工程師李開春是項目環評專家,他告訴記者,環評改革之前,要在幾天之內評審很多項目,時間非常緊張,問題吃得不是太透。改革之后,抓重點項目評審,工作量沒那么大了,在現場能仔細看到一些問題。“現在的報告書都是一章一章地去評審,不合適的地方項目方也能仔細地修改。”李開春說。

  段疆告訴記者,甘州區河道綜合治理項目屬于審批類項目,2016年8月中旬上報的文件,張掖市環境工程評估中心組織外地專家來進行評審。“這個工程是生態治理項目,雖然報告書中工程對地下水的影響,地下水的流向走向、對水生動植物的影響全部涉及了,但是在實地考察和評審環節中,專家摳得很細,一位專家還要求,施工區域內必須設計專門設施來集中儲存生活污水。”環評報告重新按照審查意見修改好,5個外地專家逐條按照意見進行復核后,環評才得以通過。

  大量環評項目下移的同時,監管有沒有放松?對這個問題,蘭州交通大學陳學民教授介紹說,在環評改革前,環保部門大量的精力放在審批上面,存在著重審批,輕監管的問題。改革后強調審批和監管并重,環保部門可以從大量繁雜的審批中解放出來,把更多時間精力投入服務項目建設和事中事后監管。

  張掖市也在制度上對監管作出了規定:實行縣(區)對所有項目監管100%全覆蓋,市上對審批類項目監管100%全覆蓋、申報備案類項目隨機抽查監管30%以上。下一步,還將完善項目環評“寬進嚴管”的監管措施。加大監管力度,堅決遏制新的“未批先建”違法行為。同時,強化屬地管理及層級監督,對審批各環節進行全程監督,確保項目的建設、正式投產等環節符合環保法律法規要求。

  李志強說:“雖說辦理環評流程簡化了,但環境監察人員卻經常來,他們既不定時也不通知,直接去現場,這樣讓建設單位也得和我們一樣操心。”

  “我們還處在施工階段,環保部門來查土方開挖情況和揚塵,廢水廢氣、生活污水的排放。”段疆說,“雖然環評省了大力氣,但是監管越來越嚴格了。”

  區縣要“接得住”,還需加強能力建設

  區縣一級是否“接得住”,承擔起本級環評工作,是環評改革能否成功的重要一環。對此,相關同志表示,改革試點以來,基層工作尚能適應改革要求,但環評管理技術人員明顯缺乏、專業技術水平不高,隨著監管壓力日益增大,基層環保力量薄弱的瓶頸與工作要求越來越不適應。

  高臺縣環保局有兩名工作人員負責環評工作,其中還包括1位副局長,這種情況在張掖很普遍。在高臺縣,5個人的環境監察大隊日常要負責屬地監察執法,工作并不輕松。審批項目數量急劇增加,相應的竣工驗收項目也會增加。事權和責任下放了,但人員、編制沒有增加。在環評和監管環節缺人手、缺人才的問題較突出。

  “我們遇到過一個縣上的加油站項目,屬于審批B類項目,但我們對油氣的成分分析不太清楚,于是函詢省上的專家,對項目逐條對照,問清楚了才能審批。環評審批是終身負責制,我們肯定非常審慎,但很多時候確實是水平不夠。”臨澤環保局的張麗娟語氣中頗多無奈。她告訴記者,環保法修訂以來,環保領域新的技術標準、環評導則、法律法規都在不斷出臺、不斷修訂,讓他們應接不暇,也特別怕出錯。他們盼望上級部門加大對基層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提高專業技能和環評管理水平。“這不僅可以避免后續環境管理的隱患,同時也能有效防范行政審批風險。”

  對此,蘭州煤礦設計院高級工程師林鵬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雖然甘肅省相關的人才比較少,人員、知識、執行力有待加強,但是從實際效果來看,區縣工作的同志和項目離得更近,發現的問題更實際也更切中要害,一些意見更具體化、可操作性更強,業務水平正在實踐中提高。

  張掖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針對這些瓶頸,局里也在制度建設上做了很多努力。

  目前,張掖市已將環境工程評估中心改為財政全額供養單位并增加了6個編制。下一步還打算繼續努力,建立和擴充自己的本土人才庫。同時,通過征集、遴選、審查等方式,吸納省上和河西五市具備較高專業水平和豐富實踐經驗的122名專家,建立全市環評專家庫,提高環評專業化水準,服務全市項目環評工作。為鼓勵基層環評人員提高水平,張掖市還對環評部門專業技術人員學習深造及參評環評工程師資格等實施大額補助獎勵,取得環評工程師資格的一次性獎勵5萬元并每年補助3萬元。(來源:每日甘肅網)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