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甘肅資訊

【絢麗甘肅】唐玄奘取經河西走廊歷險記

時間:2017-01-03 21:59:58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趙雨豪點擊:

唐玄奘取經河西走廊歷險記

瓜州東千佛洞壁畫《水月觀音》,反映了唐僧取經的故事。 (瓜州縣博物館傅香臨摹)

  中國甘肅在線唐代著名的三藏法師、旅行家和翻譯家玄奘(約600年—664年),于唐貞觀元年(627年,一說貞觀三年),從長安出發,一路西行,前往印度佛教中心求取真經。地處甘肅最西端的河西走廊不但是絲綢之路重要的必經路段,也是唐玄奘獨身孤征,歷盡磨難,幾乎功虧一簣的地方。在這里,他遭遇了朝廷追捕、弟子背叛等種種危機,然而,天無絕人之路,在一批豪情俠膽之士的鼎力相助下,唐玄奘出涼州,過瓜州,跋涉流沙,獨闖八百里莫賀延磧沙漠,繼續西行,最終完成取經大業。

  晝伏夜行出涼州

  唐玄奘姓陳,名祎,河南緱氏(今偃師)人。13歲出家,為洛陽凈土寺僧人。曾游歷各地,學習佛教,有著“釋門千里駒”的美譽。在中國古典小說《西游記》中,唐玄奘是奉旨上路,西天取經,身負著一種神圣的使命。然而真實的歷史,卻遠沒有小說虛構的那樣浪漫和神圣,一切都黯然失色。唐玄奘不但沒有奉旨,而且有著抗旨的行徑。貞觀元年(627年),玄奘結侶陳表,請求朝廷允許其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準。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他怕驚動朝廷,招致阻撓,便偷出長安,執著地踏上了西行取經之路。

  當時唐朝初定,天下未穩,邊疆更是亂象叢生。尤其是西北邊疆,面臨著吐蕃、吐谷渾、突厥等游牧民族爭奪要塞,互相侵擾的局面。據《中國戰典》載,唐武德九年(626年)三月,唐涼州都督、長樂王李幼良反擊突厥的作戰。九年,突厥繼續騷擾唐邊。唐貞觀三年(629年)十一月,唐肅州刺史公孫武達、甘州刺史成仁重在河西走廊一帶大敗突厥軍的作戰。三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唐王朝為消除北方威脅而攻滅東突厥頡利可汗部的作戰。貞觀二十年(646年),西突厥與西域反唐勢力互相勾結,攻城略地,侵擾不休,西域出現緊張局勢。同時,唐王朝的統治者,也擔心國內的勞動力和兵源流失域外,會造成國內的空虛,所以發布“禁邊令”,三令五申地禁止國民出境。

  就在這種形勢下,唐玄奘突然來到了涼州,他要干什么?他還要去哪里?當時的人們并不了解其中的原委,也不理解唐玄奘的行蹤和意圖。當有人密報,唐玄奘來到了涼州,并由此繼續前行,去西天取經,立刻就引起了涼州都督李大亮的高度警覺,如果他不過問此事,任其西去,那將是他的嚴重失職,必定要受到朝廷的嚴厲問責和處罰,是一種葬送前程的事情。不敢掉以輕心的李大亮,立刻找來唐玄奘,搬出朝廷的禁令,講明道理,規勸他打消西去的念頭。《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載:“國政尚新,疆場未遠,禁約百姓不許出蕃。時李大亮為涼州都督,既奉嚴敕,防禁特切。有人報亮云:‘僧從長安來,欲向西國,不知何意!翍郑贩◣焼杹碛。法師報云:‘欲西求法。’亮聞之,逼還京。彼有慧威法師,河西之領袖,神悟聰哲,既重法師辭理,復聞求法之志,深生隨喜,密遣二弟子,一曰慧琳,二曰道整,竊送向西。自是不敢公出,乃晝伏夜行,遂至瓜州!

  但唐玄奘就是聽不進去,似乎他西去的道理更充足,決心更堅定。李大亮只能強令他東返長安,此事沒有商量的余地。這既是一種出于對唐玄奘安全的考慮,也是一種出于對自身前程的思量。

  此時的唐玄奘,也面臨著兩難的抉擇。如果他聽從了李大亮的勸阻,一旦被遣返長安,就會使他取經的大業由此夭折,使他的一腔心血付之東流,這將是他終生的遺憾和悔恨。同時,按照大唐的律條,他將要受到重罪嚴懲,就是牢獄之災也有可能發生。如果他拒絕了李大亮的勸阻,擺脫控制,逃出涼州,潛往邊關,伺機出境,求取真經,實現宏圖大愿,但卻是一條兇多吉少,九死一生,前程莫測之路。經過再三思量,最終還是堅信佛祖會保佑,依賴貴人的相助,偷偷踏上了西行之路。協助他走出涼州的貴人,一個依然是李大亮,他雖勒令唐玄奘東返長安,但并沒有派人強行押解,在客觀上給唐玄奘留下了可乘之機。一個是當時河西佛教的領袖慧威法師,他被唐玄奘西天取經的決心和行動所感動,派了親信弟子慧琳和道整,給玄奘帶路,悄悄護送,離開涼州。(來源:每日甘肅網)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