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甘肅資訊

黃河源頭看生態 | 探尋瑪多民族文化

時間:2019-11-16 16:18:41來源:甘肅發布編輯:趙小春點擊:

【守護母親河 建設幸福河——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全媒體八省區采訪報道③】

黃河源頭看生態

   李白詩云:“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那么,黃河的源頭在哪里?“天上來”又為何處?黃河從巴顏喀拉山發源后,數百條河流匯聚到高地瑪多,形成了上游最大的淡水湖鄂陵湖、扎陵湖。

   瑪多隸屬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是青海省海拔最高的一個縣,平均海拔4300米以上。“天上瑪多,黃河源頭”,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的發源地。

   11月15日7時,晨光熹微,甘肅日報、甘肅新媒體集團“守護母親河 建設幸福河——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全媒體采訪報道組從瑪多縣城出發,一路向西,前往黃河源頭牛頭碑。

   行走三十公里左右,要經過一段很長的無人區。采訪路上,目之所及,湖光山色,高山雪原美不勝收,時不時就有野生動物在草原上奔跑、覓食,生態環境良好。

   沿著黃河源頭的方向,記者進入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

   黃河源園區包括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扎陵湖、鄂陵湖和星星海2個保護分區,面積1.91萬平方公里,涉及瑪多縣黃河鄉、扎陵湖多和瑪査理鎮19個行政村,2687戶7411人。與橫貫中國的黃河流域比起來,瑪多源頭的面積顯得那么微不足道,然而它的影響不容小覷,很小的變化都足以牽動整個黃河流域的生態發展。

   昔日,受氣候變化及人類活動因素影響,當地草原一度過牧超載,生態發生嚴重退化,黃河源頭原有大小湖泊4000多個,但在2000年左右,當時有水的湖泊僅有1000多個。

   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讓良好的生態環境在永續利用中實現可持續發展,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啟動重點保護黃河源頭湖泊、濕地生態景觀工作,投入大量人力資金,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實施人工種草、黑土灘治理、草原鼠害防治等生態工程,來維育高寒草甸、草原生態系統健康和維護生物多樣性。黃河源頭“千湖回來”,高山草原披綠,藏野驢、藏原羚等野生動物在大草原自由自在地奔跑競逐。

   “曾經黃河也出現過源頭斷流、草原萎縮、沙化的情況。”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以來,黃河源園區遵循山水林草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將“生態保護第一”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將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相結合,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三年來,統籌實施了總投資7.65億元的三江源二期工程、濕地保護、湖泊群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環境綜合整治、生態體驗和環境教育、生態保護設施和管理能力建設項目,經過不懈努力,黃河源頭千湖奇觀再現,湖泊數量由原來的4077個增加到5849個,鄂陵湖、扎陵湖湖泊面積與2017年平均相比分別增加了6.5%和1.6%,湖泊面積分別增大42.73平方公里和9.65平方公里,濕地面積增加104平方公里。2018年平均產草量187公斤/畝,高覆蓋度草地面積明顯增加,中低蓋度草地明顯減少。野生動物種群明顯增多,尤其是藏野驢、藏原羚等動物數量明顯增加。

   從瑪多縣城出發到牛頭碑,一共110余公里,經過3個多小時,終于在上午10時到達黃河源牛頭碑。

   登上海拔4610米的牛頭碑,由于海拔高,不一會兒就已經氣喘吁吁。爬到頂端,瞬間便被別樣的壯闊所吸引,全銅鑄造的牛頭碑朝湖而立,圍欄上系著純白圣潔的哈達,五彩經幡隨風飄揚。在這個制高點,俯瞰四周,全是高山雪原,以及源頭湖泊扎陵湖、鄂陵湖。目之所及,天空湛藍,扎陵湖、鄂陵湖湖水清澈見底,水波瀲滟,湖天一色,藍天、雪原、高山和湖泊盡顯勃勃生機。

   扎陵湖水天相接 湖水蔚藍。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張鐵梁攝。

   現在,這里作為三江源國家公園重要園區,已經被列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四周雪原的雪水融化后匯集到兩大湖泊,流入黃河,流經9個省區多個市縣,惠及黃河流域4.2億人。

   如今,黃河源頭草青、天藍、水碧的景象再度歸來,個別地區生態狀況甚至優于退化前的水平。(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顧麗娟 杜雪琴)

探尋瑪多民族文化

   瑪多,藏語意為黃河源頭。黃河從巴顏喀拉山發源后,數百條河流匯聚到高地瑪多,由此,瑪多也被稱為黃河源頭第一縣。

   懷著崇敬之情,11月15日,甘肅日報、甘肅新媒體集團“守護母親河 建設幸福河——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全媒體采訪組踏上了黃河源頭探秘之旅。到達黃河源頭牛頭碑時,當地向導、青海美之林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劉超誠摯地邀請大家向母親河源頭牛頭碑敬獻哈達。

   在藏族習俗里,哈達代表純潔、誠心、忠誠。劉超說,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面積占瑪多縣總面積的78.01%,“牛頭碑”由瑪多縣人民政府于1988年9月修建于措日尕澤山頂峰,瑪多人為牛頭碑敬獻哈達,是為表達對黃河的熱愛、感激和崇敬。

   瑪多是黃河經過的第一座城鎮。黃河養育了這里的各族人民,也成就了黃河上游獨特的地域文化。

   歷史上的瑪多是由內地進入西藏的一處驛站,也是一個古渡口,生活著漢、藏、蒙、回、撒拉等多個民族,同時也孕育了異彩紛呈的民族文化。相傳,這里是格薩爾策馬稱王的圣地,也是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地方,現在在瑪多縣域依舊保留著迎親臺。

   除了有豐富的民間故事、歌謠外,被稱為格薩爾故鄉的瑪多,也不乏格薩爾王傳的說唱藝人和說唱故事,現已成為公認的藝人最多、版本最集中、說唱形式最活躍的地區之一。

   “瑪多還有很多有關世界形成、人類起源、生產生活、風物習俗等方面的傳說以及山水頌、祭祀歌等。”果洛藏族自治州人文專家居·格桑說,這方土地創造了獨特而優秀的民族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有理由讓這些精神財富的傳承,成為這片歌舞之鄉最美的文化生態。 

黃河孕育了這片土地,這片土地的人民也像熱愛自己的母親一樣熱愛著這條河流的發源地。

   “就在下個月,我們將在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中,投放一個裝有‘親愛的朋友,歡迎您來果洛做客’的漂流瓶。”當地牧民桑杰說,他們希望漂流瓶漂過5464公里,能誠邀沿途9個省區的兄弟姐妹們,來瑪多做客。

   君在黃河尾,我在黃河源。也許漂流瓶不會真正飄到黃河下游,但身處平均海拔4300米黃河源頭的牧人們,也正是通過這種樸素的表達方式,呼吁大家保護母親河,建設幸福河。(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杜雪琴 顧麗娟)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