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人:趙炘原蘭柴廠生產科長甘肅首臺柴油機試制車間主任
1959年試制成功的柴油機
敦煌牌S195柴油機宣傳材料
蘭柴廠1972年生產的柴油機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 蘭州鐵工廠的廣告
無論何時,機械加工制造永遠是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基本標準。今天的這個故事,就和甘肅乃至西北的機械制造水平密切相關。
柴油機,這個今天離我們越來越遠的機械,曾經是工業現代化的標志,是農業現代化的助推器。甘肅機械人從1957年試制出第一臺柴油機后,直到18年后,柴油機的產量才邁過萬臺大關。如果再往前追述,從左宗棠主政陜甘,引進西方近代化的工業機械加工設備后,成立蘭州機器制造局、蘭州織呢局等近代化的工業企業,但機械加工一直處于零打碎敲的境地。雖然蘭州機器局制造了具有當時世界先進水準的武器,但在機械加工方面,蘭州機器制造局卻沒有太大突破,更沒有形成系列化的生產。尤其是,動力機械方面更是匱乏。這個局面到萬臺柴油機出產后,才得以改觀。
1972年,蘭州柴油機廠接到研發新型柴油機的通知,同時要求在三年后產量突破萬臺。接到通知后,全廠一片嘩然,這似乎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他們卻完成了。
今天,就讓我們聆聽一段機械制造的故事。
就在絕望的時候,聽到一個好消息
一只船南街西邊的廠區,在解放前是一片亂墳地,至今我還清晰地記得,那里雜草叢生,墳頭上紙錢亂飛的情形。西邊有個大水坑,距離水坑不遠,則是張治中將軍的小洋房和花園,而在花園的西側就是陸大鐵工廠了。這是我剛進鐵工廠時看到的情形,如今這里早已不復昔日的面貌了。
今天人們所說的國營蘭州柴油機廠,就是從陸大鐵工廠逐漸演變而來的。數十年來,在這塊五六公頃大的土地上,上演了一幕幕令人難忘而又心酸的故事。解放后,陸大鐵工廠逐漸歸屬國營,后來改成了蘭州鐵工廠,1954年承擔了蘭州黃河鐵橋加固維修的任務。到1957年,我們廠又試制成功了甘肅首臺柴油機,但柴油機從零的突破到萬臺規模,卻走了18年,中間經歷了難以想象的風雨。
在1957年我們廠試制成功全省首臺柴油機后,就和柴油機結下了不解之緣。全廠上下都盼望著能夠擴大生產規模,支援農業現代化建設。可是沒有想到,隨后的三年困難時期,廠子不僅沒有擴大生產規模,還被壓縮成了300多人。盡管面臨困難,廠里還是讓一批技術骨干到外地學習柴油機制造技術,為今后擴大規模做準備。這是全國性的困難時期,也是廠里生產最為低谷的時期,最困難的時候只能做一些來料加工的活,維持廠子的運轉。即便如此,職工們還是念念不忘擴大柴油機的生產。
到1966年,就在人們對柴油機的規模化失去希望的時候,來了一個關于柴油機生產的文件,這下令全廠職工一片興奮。這個文件中國家確定我們廠主要生產F190柴油機。消息傳來,全廠上下一片歡呼,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生產試制中,很快,柴油機樣品被評審為合格產品,投入批量生產。為了提高生產效率,我們自制了專用的柴油機生產機床,組建了柴油機的主要部件的加工流水生產線。生產的柴油機數量從零的突破,到月產5臺。裝配也從手工加工實現了流水生產線生產。
很快,文革就開始了,這對廠里生產形成了極大的沖擊。1969年12月,我從市里調回廠里,任生產科長。這時,廠里原計劃生產樣機向國慶獻禮的柴油機生產不出來,把廠里的軍代表急得團團轉。我回到廠里不久,軍代表就來找我,簡單交流了廠里情況后,就問我能不能在年底前生產出產品。這樣,他好向上級交代。我說不能完成。我把這幾天掌握的情況給他說了。再說到年底,只有十幾天了,怎么可能生產出來。他又問我,1月份能不能生產出來。我說也不行。不過,我保證明年第一季度生產10臺,年底共生產出1500臺。聽了這話,他半信半疑,我再三給他做了保證。
其實,當時生產上主要存在的問題是一個關鍵部件技術不過關。只要解決這個問題后,就好辦了。在工人們的努力下,1970年年底,我們的年產量達到了1515臺的規模,超額完成了任務。就在職工們為大批量生產而忙碌的時候,一個消息從天而降。
試制新機,年產萬臺,幾乎是個無法完成的任務
1972年的新消息,讓全廠一片嘩然。文件是這樣說的,決定對我廠生產的柴油機改型,原先的F190型改為S195型。搞機械的人,看看這個標號就知道。這不僅將柴油機從原先風冷型改為水冷型,而且馬力也擴大了不少,等于是試制一臺新機子。就不是在原先的基礎上小修小補,而是推倒重做。也意味著原先廠里準備的相關輔助設備全部都要調整。要知道我們廠的F190型柴油機,達到1500臺的產量整整用了四五年時間。
從無到有,從試制到生產,三年內達到一萬臺,似乎是個無法完成的任務。就在職工們困惑不解的時候,省委領導來了,他給廠里提供了解決好多問題的渠道,有向外地求援的,有向中央申請支持的等等。最重要的他說,要相信老工人,要支持老工人。這下人們的思想才統一了。
要達到萬臺柴油機的規模,就要克服三個比較大的困難。第一個就是盡早完成S195型的試制和驗收工作。這是基礎。第二,要完善改建六條生產加工線和工藝流水裝配線。第三要將鑄造車間擴大改造,這是重中之重。
那個年月,人們干活可不像現在。下定了決心要搞,就是全廠動員的大會戰模式。全廠上下抱著自力更生的想法,形成了老中青三結合模式,許多年過花甲的工人師傅都被動員了起來。
年過花甲的工程師周希銘帶著十幾個年輕小伙子,每天苦戰到深夜,幾個月不休息。在加工過程中,金工車間的車間主任牛忠喜在加工關鍵崗位缺人的情況下,挺身而出,重上鏜床干活,一直到完成全部任務。
工段長老工人陳光中,完成設計任務后,也到鏜床上干活。還有好多的工友,他們主動放棄公休假,有些人放棄了探親假,全力以赴完成加工任務。
老工人孔福橋承擔著曲軸的調試,他主動放棄了當年的探親假,表示不完成曲軸的試制,絕不回家。
廠里面還有一個“鐵人”,他就是鑄工車間的華洪朝,他始終奮戰在生產第一線,哪里缺人就去哪里幫忙。組織突擊隊是那個年月的特色。這次會戰也不例外,廠里專門成立了一支青年突擊隊,承擔各種急難險重的工作。
在所有擴建加工項目中,最令人擔心的是鑄工車間的擴建問題。柴油機有大量的鑄造部件,機體、缸蓋、曲軸、蓋板等等都需要精細鑄造。1974年鑄造車間改擴建進入攻堅階段,苦干加巧干。工人們首先將面積達2800平方米的鑄工車間,拆去了大半,只留下了千余平方米的地盤繼續生產。按照計劃1974年的柴油機任務是5000臺毛坯,這可不是個小數目。因而,這也是兩難的選擇,要擴建廠房,勢必影響當年的生產,但不擴建就無法實現萬臺柴油機的突破。于是,人們用各種辦法,甚至將家屬們也動員起來,一起動手干。
最終,順利按照計劃完成了任務。
試制發生故障,柴油機飛輪飛上了天
到1974年底,一切基本準備就緒,自己動手加工生產了150多臺機械設備及專用機床,占到了全廠設備的三成。裝配車間開始時只有一臺立式鉆床,其余的設備全部是自己動手加工制作的。值得一提的是曲軸加工車間用自己制作的設備加工曲軸,千余根曲軸中不出一個廢品,最終其廢品率僅為0.44%。這些機械設備為后來的萬臺柴油機的突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今天看來,我們當年努力也是突破性的進步,制作成了160噸的壓力機,制造了三面多頭鉆床、雙面銑床、雙面鏜床等設備。尤其是三面多頭鉆床極大地提升了功效,它能同時為一個工件的三面鉆孔。這其實就是一臺自動化加工設備,避免了人工一個個鉆孔慢且誤差大的問題。操作中工人只要將工件推到指定的位置,卡住,開通鉆床就行了。按照現在水準來說,我們當時基本上達到了半自動化的水準。
產品的質量是第一位的。這里面既有政治因素,生產的目的是支援各行各業的建設。第二工人師傅都比較樸實,不會弄虛作假。
我記得在試制首臺柴油機時,飛輪機件松動,導致脫落,高速運轉的飛輪飛上了天,將廠房砸了一個大洞,幸虧沒有傷到人。后來,我們發現這是鑄造中有沙眼所致。于是,鑄造車間一直用湖南南砂,直到蘭州黃河砂達到要求后才用黃河砂。有一批柴油機出廠前發現耗油過高。怎么辦?我下決心重新制作部件,全部返工。不計成本高,只求質量好。這是我們當時一點樸素的想法。柴油機凸輪要求是鑄鐵材料,但我們發現鑄鐵不穩定,就用鋼料鍛造后,再熱處理加工。這樣制作出的機械性能穩定,爬坡性遠勝南方機器。
在1975年,蘭柴廠的柴油機產量達到了萬臺目標,實現了甘肅機械行業的一個重大突破。這也是甘肅機械制造史上的一個高峰。有了這個高峰墊底,后來的年產三萬臺產量就很平常了。我們的柴油機被評為部級優質產品,還銷售到了美國、葡萄牙等國。
細細算起來,這些事已經過去了40年,當年的工友們也漸漸地老去,依稀能記得名字的工友們還有溫貽謙、魏榮珍、王振琪、鄭小舟等人。我用這個講述懷念曾經的工友,也讓更多的人們知道甘肅機械制造業曾經的輝煌和榮耀。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