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寨鎮在行政上隸屬于甘肅省靈臺縣,全鎮轄13村129社16359人,面積220平方公里,有耕地4.6萬畝,林地及果園3.2萬畝,有工商企業12戶,個體工商戶256戶。境內土壤肥沃,物產豐富,地處全國蘋果優生帶內。歷史悠久,是古代商貿重鎮和醇觚文化的發祥地。
邵寨鎮地處甘肅省靈臺縣東部,東距西安市189公里,西距省城蘭州476公里,東、南、北三面與陜西省彬縣、麟游、長武縣毗鄰,西南經陜西省鳳翔、寶雞與隴海鐵路相距127公里,東南與312國道相距16公里。
邵寨歷史悠久,遠古時期即有先民在此繁衍居住。據史料記載,"在縣治東60華里之邵寨鎮,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置縣。后趙建武十年(344年)置趙平郡治鶉觚縣。隋大初(605年),分鶉觚置靈臺縣,二年(606年)省靈臺入鶉觚縣。義寧二年(618年)又以鶉觚縣析靈臺縣"。
邵寨文化薈萃,周、漢文化源遠流長。境內有文王大殿、醇觚亭、滾龍寺等古建筑物,是遠近聞名的文化景觀和旅游景點。邵寨歷史文化名勝尤以文王山文王大殿最為馳名,文王山位于距靈臺縣城東10公里處之達溪河南岸,在鎮轄石坊村境內,古名九峰山,又名寶巖山。初春之時,冰雪消融,懸崖處瀑布飛流,蔚為壯觀,為古靈臺八景"瀑布春融"之所在。據史書記載:"早在公元前11世紀(約1076年)商朝西北候姬昌(后即周文王)率大軍西來伐密,戰捷歸師途經靈臺縣城,筑"靈臺"祭天地,之后沿河東下,途中見一山,其勢卓爾,四周八峰圍拱,河水自足迂繞,即登峰頂,預演八封,以卜討紂大計。自此九峰山始有文王山之名。相傳文王演卦之時,忽有電閃雷鳴,后山間有一童哭叫,姬昌命差收養為義子,即后扶佐文王建立周朝的雷振子。文王臨走,山民感念其宣揚德化之功,夾道相送,不舍依依,也從此有了雷家河、告王河之地名"。(雷家河、告王河現分別為邵寨鎮和相臨鎮轄村名)。文王山幾經歷史風雨,早在明初即建有文王大殿等,后經不斷修葺,至文革前已成較大規模的古建筑群,游客紛至,聞名遐邇。
邵寨物產豐富,土特產具多。特產尤以"邵寨手工面"譽滿隴塬大地,有著悠久的歷史根源和文化內涵。本地村婦利用本土特產小麥面粉精心制作的面條細而又長,爽口淡雅,回味無窮,受到了縣內外賓客的青睞,手工面制作者曾多次獲省、市、縣美食比賽獎。
邵寨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前景廣闊。近年來,鎮黨委、鎮政府勵精圖治,繼往開來,搶抓新農村建設機遇,以"邵寨煤田"開發為契機,充分發揮地理優勢,提出了"工業強鎮,蘋果富民"的發展思路目標,在邵寨人民團結一致的努力下,經濟社會呈現出了欣欣向榮的發展勢頭,城鎮面積達2.1平方公里,基礎設施齊全,初步形成了"四縱四橫"的城市布局;
農村面貌持續改觀,以蘋果、養兔、勞務為主的三大農業主導產業快速發展,充分發揮與陜西水果帶相連的優勢,培育蘋果園4200畝,以鎮內肉兔購銷加工企業為依托,兔存欄3.6萬只,充分利用豐富的農村富余勞動力資源,外出務工經商人員達4200多人,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069元;工商業穩步壯大,二、三產業結構趨于優化,經濟以年均10% 以上的速度增長,鶉觚大地生機勃發。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