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劉時期,戎族的勢力也十分強大,隴東、隴西、隴南、固原以北廣大地方,都是戎民族曾經活動過的地方。戎都說法應非空穴來風
隨后,高世祥又將我們帶到民間叫做"紫禁城"的地方考察。
在喇嘛廟山的山腰部位,也就是威戎鎮醫院所在地周圍,這兒的群眾世世代代都認為此地是犬戎王都城"紫禁城"。這里古建筑墻基的遺址尚存,向當地的幾位群眾打問,他們言之鑿鑿,說這是犬戎王的宮殿遺址,老輩人就是這樣告訴他們的。威戎鎮醫院就占了傳說中宮殿的一部分。
附近的山梁,地層下有仰韶文化以來的古遺址,一級臺地和二級臺地層下,有豐富的加砂陶片、紅陶片、彩陶碎片,還有動物骨頭,有的遺跡灰坑有三四米厚。這里已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因為這里地表和地中秦漢時的瓦礫十分多,當地人也叫瓦渣梁。
據高世祥介紹,威戎最早見于史籍是宋哲宗紹圣四年(1097 ),以此地前控秦隴,后拒蕭關,右扼安會,左依六盤,地理位置重要而置威戎寨,當時這里已是宋夏邊界。威戎之名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了。
《詩經·出車》中描寫了厲王、南仲征伐西戎的情形,其三章云:"赫赫南仲,薄伐西戎。"位于隴山之西的葫蘆河流域曾為西戎的居住地,威戎處于葫蘆河中游,地勢開闊,古代草木豐茂,氣候宜人,戎人于此建都完全可能。高世祥還說,雖然史學中的"方城"非常有名,而且很有爭議,但威戎的方城不是河南的那個方城。《水經注·渭水》記,瓦亭水(葫蘆河)流經阿陽城后,在流過長離川前(即今莊浪的陽川),其間"左會方城川"。察上勢,驗水脈,"左會方城川"處正是威戎鎮。又據《周書》記載,"大統三十年(547)春正月,茹茹寇高平,至方城。"葫蘆河水谷自古就是南北重要通衢,東漢初年的隗囂將牛邯守瓦亭以拒光武劉秀軍,北魏時的農民起義軍呂伯度從高平還征秦州,都在這條道上。可知在南北朝時,這里已名方城。"那么南仲伐西戎時"筑城于方"(應該是修筑)和民間傳說的戎都,以及方城之間的聯系是什么,我們認為是指威戎鎮這塊地方。
在甲骨文和大篆中,方字釋為草地中央的房子,又進一步釋為宮殿,葫蘆河古時曾為戎地史籍有記載,而葫蘆河中游地區的威戎曾為犬戎王的都城,是民間傳說,史籍又記載這里到南北朝時稱方城,把甲骨釋文、史籍記載、民間傳說結合來看,民間傳說是有根據的。
高世祥說,可以補充說明的是,在方城附近,有一個村莊叫方家莊。這多少應該跟方城這個地名有關系。另外,在威戎鎮的北關村和威戎村,有一部分黨姓人家,據說就是當年黨項羌的后人。當地還有一部分伏姓人家,根據《晉書·伏洪傳》記載,是夏禹的后人夏桀留到這兒的后裔。而根據史學家的說法,無論是夏禹作為氐羌,還有黨項羌,以及犬戎,大的方面說,都是羌人。另外這兒的紫禁城是犬戎王都的說法,在群眾中世代相傳,應該不是空穴來風。
不管怎么說,這兒的確有著豐厚的文化遺存。威戎鎮,古老的歷史和曾經的烽煙已匿身于這片土地。在欣欣向榮的今天,威戎鎮已成為靜寧的第二大商貿文化集散中心,這兒的物資流通和流動人口多,果農的收益也不菲,人民的生活在走向富裕。面向未來,歷史已成為他們血液中的未知,一切都在不言中,但一切又都在默默地、不斷地向前演變和發展,只有歷史在悄悄諦聽。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