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甘肅資訊

搶抓轉型機遇 整治礦山環境 蘭州窯街煤都變綠城

時間:2015-11-17 14:19:41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薛應霞點擊:

  工作落實在一線

  雖已是立冬,但陽光依然明媚與溫暖。窯街大通河畔濱河路上,綠樹碧草盡顯,渲染出美麗的圖畫,消沒了冬的頹廢。遠處山坡上,一群群白羊如一團團云自在暢游。礦區街道干部后文霞走在如今整飭一新的街道,看著藍色的天空、干凈的路面,后文霞百感交集。“如今的窯街多了花草樹木的綠色,少了昔日沙塵灰煙的污染;多了生龍活虎的牛羊,少了千瘡百孔的小煤窯。我在窯街生活了30多年,現在這樣好的環境,真是想都不敢想。”后文霞是區人大代表,4年來,她年年在區人代會上提出窯街環境衛生治理的相關提案,4年后這個夙愿基本實現。“創新與轉型讓窯街終于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后文霞鏗鏘有力地說。

  眾所周知,窯街礦區作為我省大型煤礦區,曾經有過輝煌的歲月。然而由于沒有合理規劃與過度開采,引發近7000畝地表塌陷,土地喪失了原有功能,采礦產生大量煤矸石、煤層氣體,更使得生態環境和大氣環境遭到極大的破壞和污染,窯街曾經一度成為全國生態環境惡劣、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隨著社會經濟的變革,窯街繼續走老路,顯然已與社會發展大趨勢格格不入。紅古區委、區政府圍繞國家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發展示范區項目搶抓轉型機遇,積極開展礦山復綠行動,整治礦山地質環境。三、四年間,窯街——這個資源枯竭型地區涅槃重生。

  你種我養工礦區域轉型新型農業基地

  過去,對于許多窯街礦區周邊的農村來說,有一個不成文的說法:守著礦區吃喝無憂。4年前,紅古窯街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第三批資源枯竭型城市,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因此而發生了變化。如何轉,如何變,如何讓農民致富,成為思考的話題。而在這經濟轉型的過程中,通過4年探索與實踐,窯街街道找到了突破口:發展壯大畜牧養殖業和種植業,通過政策推動,示范帶動,科技拉動,實現了農民增收致富。

  窯街街道大砂村利用廢棄“防空洞”種植蘑菇成功后,村兩委班子通過為貧困戶贈送菌棒的形式,帶領村民走上蘑菇種植脫貧致富的路子。

  9月初,記者走訪該村看到,蘑菇種植菌棒整齊羅列,工人們忙碌工作,采摘、裝籃、裝車、出售。在防空洞外的基地——“育苗大棚”里,10多名工人正忙著采摘成熟的香菇。菌包口新菇冒出頭來,等待工人們伸手采摘。基地里的莊稼,市場中的受益,朵朵鮮嫩蘑菇,增加的是村集體經濟收入。大河有水小河滿,村民魯玉英雙目失明,家中生活困難,長年靠低保維持生活,村集體為這戶人家送來了菌棒,全家人齊心協力種植蘑菇,一茬喜人的莊稼讓這家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大砂村蘑菇種植合作社的負責人魯建國告訴記者,這里的香菇養殖采取了“合作社+公司+農戶”的運行模式,這種模式,即由公司為產銷龍頭,基地帶動農戶,農戶分散養殖。去年,這里每天的蘑菇生產量只有800至900斤,這個產量遠不夠附近地區的銷量。而如今,已有23家農戶加入了合作社,又新建了2個溫棚,周邊的農戶都種起了蘑菇,這樣就增加了產量。一年下來,每家農戶光憑種蘑菇這一項,就是一筆可觀的收入,不僅解決了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問題,還帶動了周邊農戶共同致富。記者走訪了解到,大砂村食用菌種植基地已完成投資40余萬元,月產出雞腿菇、姬菇、平菇等菌類10余噸,預計年產量120噸。

  “從以前挖小煤窯、揀煤渣、打短工到今天養起野牦牛、舍飼羊和大棚豬,我們農民先行一步,成功借力資源環境轉型走上了真正的富民道路。”近日,記者在紅古窯街街道楊家坪村采訪時了解到,該村以前養羊戶也不少,但都是零散養殖、各自為政,一年下來無非來個百八十元的收入,而且養殖也沒有管理的概念。現在好了,全村零散養殖戶入了本村合作社,每戶的數量也比往年提高了。技術員李龍是這兒遠近聞名的養羊能手,他所在的企業——楊家坪興業養殖專業合作社是當地養殖業的龍頭企業,在這個企業的帶動下,周邊村民的養殖業也發展迅猛。記者在楊家坪興業養殖專業合作社內看到,技術人員李龍正在給羊添加飼料。據了解,這家養殖廠目前有10座標準養殖棚,可存欄育肥羊3000只和種羊2000只。據李龍介紹,該項目整體投產后基本滿足了古鎮窯街周邊市場牛羊肉的市場需求,緩解市場供應緊張的局面,并能有效解決窯街地區秸稈類作物銷售難等問題,吸納本地80余人就業。目前,預計年出欄育肥羊15000只,可加工鮮生肉100余噸,年銷售額達600萬元。

  和窯街街道一樣,礦區街道也在發生著明顯的變化。“黨的政策好,我家的8畝多旱地全部種上了核桃樹,社區為我們統一購苗,還請來林業部門專家指導技術,去年光核桃的收入就達2000多元!”忙著在自家的地里為核桃樹澆水的灘子社區居民王守義高興地對記者說。近兩年,紅古礦區街道在一系列惠民政策的扶持下,迎來了發展新機遇。礦區街道社區積極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對核桃產業進行調研、分析,通過對比土壤、氣候、溫度、濕度等多項數據,認為紅大坂坪適宜投資建設千畝核桃基地,充分利用了荒山閑置土地,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還增加了社區農民的經濟收入。

  荒山披綠昔日“煤都”變身“綠城”

  窯街小煤礦從1978年開始,30多年來,隨著經濟結構的轉換,這些小煤礦由昔日的金山變成了毒瘤,時時刻刻威脅著村民的生活安全、制約著當地經濟發展、影響著周邊的生態環境。“那個時候,在窯街最大的感觸就是污染嚴重。在塌陷區這種狀況尤甚,隨意走進一戶村民的房里,墻壁上、地板上都是大大小小的裂縫。小的一指寬,大的足有手臂寬,而且藏著的、附著的都是黑的煤灰。”在窯街大什字保障性住房暨舊城改造項目現場,居民石茂城對記者說,那時候住的房屋破爛不堪不說,安全則是最大的隱患。如今,住上寬敞明亮的樓房了,心里舒坦多了。

  為徹底有效地解決窯街的問題,省上按照國家調整產業結構的要求,幾年前就將這里29座年產量在3萬噸到7萬噸之間的小煤窯全部關閉,并按照相關政策共撥付2.74億元資金對這29家小煤窯進行補償。并實施窯街棚戶區改造安置住房400套、公租房50套以及拆遷區域大戶型還建安置房的建設任務。

  “2011年以來區委、區政府先后實施了保障性住房暨棚戶區改造總建筑面積16.8萬多平方米。”礦區街道負責人說,在窯街通過較大規模的棚戶區改造,城鎮居民特別是低收入困難群體的住房條件有了較大程度改善,增強了市民對城市的認同感、自豪感、幸福感。

  其實,塌陷區綜合治理并不是簡單地拆舊建新,最關鍵的還是生態恢復性建設工程。所以,紅古區從環境生態治理入手,從2013年開始啟動實施了包括供水、土地整理、林業道路與活動場地等為內容的窯街塌陷區第一期綠化工程。

  亂搭亂建、亂停亂放、亂涂亂畫現象沒有了;垃圾成堆、污水橫流、殘垣斷壁不見了,道路平了、街道干凈了、環境更美了……這是記者10月中旬走進紅古區窯街街道采訪時看到的景象。據了解,為深入貫徹落實區委、區政府城鄉一體化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落實網格化,改善轄區環境衛生,窯街街道積極響應紅古區每年開展的“環境衛生百日攻堅行動”,在轄區范圍內組織開展環境衛生百日攻堅行動,使得街道環境煥然一新,市容市貌明顯改觀。礦區街道在環境整治中,大力實施窯街地區美化亮化工作。特別是榮鑫大道兩側周邊環境整治已完成主體工程。投資200多萬元,建設文化圍墻1100米,鋪設人行道2000多平方米,基本完成了拆遷區約150畝土地的平整工作,榮鑫大道兩側面貌煥然一新。在民門路,每天晚上路邊新安裝的太陽能路燈宛如夜明珠一樣,照耀著新修砌和粉刷的圍墻、房屋,居民環境質量明顯得到了改善。

  據悉,近3年多來,紅古區委、區政府實施了總投資1179萬元的窯街塌陷區土地平整和總投資3948萬元的窯街塌陷區工程造林項目,沉陷區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完成平整覆土861畝,綠化造林1082畝。生態綠化建高卓有成效,封山育林6000畝,荒山造林1000畝,核桃基地建設8000畝。“力爭到2020年,使因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造成的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得到初步解決。”紅古區委副書記李榮告訴記者,這幾年不但要營造出2000畝的綠化面積,而且還要解決嚴重影響人居環境、工農業生產、城市發展等重大礦山地質環境問題,以從根本上改善窯街當地的生態,使窯街“煤都”變成美麗的生態“綠城”。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