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區屬中溫帶大陸性干旱、半荒漠氣候區,總的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干旱多風,降雨稀少。多年平均氣溫8.07℃,日極端最高氣溫37.3℃,最低氣溫-26℃。年均降水量198毫米,年均蒸發量1997.1毫米。太陽年均輻射量141千卡/平方厘米。累年平均大風日數51.6天。年均無霜期183.8天。
白銀區下轄強灣、武川2鄉,水川、四龍、王峴3鎮和人民路、公園路、工農路、四龍路、紡織路5街道,有45個行政村、35個社區。
人口
截止2010年,白銀區區常住人口為 294400人。
白銀區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98699戶,家庭戶人口為270744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74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 3.2人減少 0.46人。
白銀區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152916人,占51.94 %;女性人口為 141484人,占 48.06 %。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12.75下降為 108.08。
民族
白銀區是漢族聚居、少數民族散雜居的地區,有漢、回、滿、蒙、土家、苗等22個民族,總人口20.92萬人,其中城市人口14.06萬人,農村人口6.86萬人。除漢族以外的21個少數民族人口4817人 ,占全區總人口的1.73%。
白銀區生產總值由1995年的20.57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115.93億元,增長了5.64倍,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11.39%,人均GDP由1995年的8201元增加到2008年的40931元,是1995年的近5倍。白銀區地區生產總值由建國初期的不足千萬增加到1995年的20.57億元、 2002年的44.90億元,2008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百億元大關,達到115.93億元,經濟總量不斷的增加;人均GDP由建國初期的不足300元到2008年的人均40931元。
2007年,區農業增加值完成2.42億元,同比增長5.6%。在發展生產方面,完成投資5586萬元,實施了金穗種業玉米制種基地、四龍車路溝奶牛養殖示范園區、王峴三合奶牛養殖示范區、武川綠源蔬菜保鮮庫、武川優質棗林基地、水川高坪土地開發等一批農業重點項目建設,全區新發展日光溫室1080畝,累計達到2.54萬畝,蔬菜總產量達到1.85億公斤;無公害標準化生產面積達到2.5萬畝;發展玉米制種面積3250畝。養殖業規模進一步擴大,奶牛飼養量達到2300頭,生豬飼養量達到12.5萬頭,羊飼養量達到14.51萬只。完成投資2040萬元,實施了農村扶貧開發、農業綜合開發、"一池三改"、小水工程、農村安全飲水等重點項目建設;完成投資538萬元,建設鄉村道路6條39.3公里,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加大農業科技試驗示范推廣力度,引進動植物新品種65個,推廣農業新技術21項。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加快白銀城郊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建設,示范基地已成為全區農業集約化發展、產業化經營的新亮點。農業增加值由2000年的1.43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2.20億元,年均增長4.50%。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