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甘肅資訊

康縣--隴南市康縣歷史沿革

時間:2015-11-25 17:42:49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馬海花點擊:

2010年康縣全面完成了市縣光纜建設和區域網光纖化改造工程;2010年全年完成造林面積6.2萬畝,退耕還林4.7萬畝。

醫療衛生

2010年,康縣醫院傳染病區和CT室已建成投用;康縣有衛生機構27個,其中:中心衛生院4個,普通衛生院17個,衛生院分院3個,衛生院醫療點3個,擁有床位412張,縣級醫療機構及鄉鎮中心衛生院均配備了全自動生化分析儀、X光機等醫療設備。

社會保障

2010年,康縣下撥各類救災款162.2萬元,低保資金179.4萬元,新增城鎮就業人員3020人,城鎮失業登記率控制在4.5%。

民俗文化

寺臺造紙術:造紙,康縣當地群眾又叫做"抄紙"。據《康縣縣志》記載,手工造紙在康縣形成規模歷史久遠。一般認為是從清代初期開始,手工造紙術傳入康縣境內。

康南鑼鼓草:鑼鼓草,又叫薅草歌。康南有山大溝深,坡陡地薄的特點。長久以來形成了刀砍火種、大集體務作的生產方式,每當集體勞動,大家一邊唱薅草歌。

豆坪嗩吶:康縣嗩吶有許多曲牌,其中流行最廣的就有一百多個,有喜慶的《開財門》、《大開門》、《八仙上壽》、《全家福》;悲苦的《哭長城》、《哭五更》、《吊孝》等。

康縣木籠歌:亦名花兒姐,是起源于康縣,廣泛流傳于隴南乃至甘肅全境的敘事長篇民歌,它充分反映了西部農民追求真理、渴望美好生活的精神風貌。

康南毛山歌:是一種具有地域特點的原生態民間演唱形式,廣大群眾在生產、生活中觸景生情,即興演唱,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真切地反映出當地人民的生活、生產狀態,是康南廣大人民集體創作成的民間音樂作品。

5/5首頁 上一頁 3 4 5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