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人:張智本土文化研究者
棲云山混元寺大殿張寶璽攝
榆中興隆山 文/圖本報首席記者 王文元 (資料圖片由記者翻拍)
有人問,時間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這可是難題。有人說,地球的年齡有46億年。那么,在46億年前呢?100億年,1000億年,都有可能是答案,無法回答。一小朋友答:“時間,是從有鐘表時開始的。”此言一出,眾人嘆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有名字才有了開始。人一出生就有名。地方也是如此,有名字,才能讓人記住,才能流傳后世,并承擔起它承載文化的作用。
蘭州,這個黃河穿城而過的土地,最早的地名究竟何時出現,誰也說不清。但最早的蘭州大地,可追溯到24億年前。那時,蘭州還是汪洋大海,后來在一次次的地質運動作用下,土地慢慢露出了海面,漸漸形成了今天的樣子。距今1.5萬年前時,蘭州就有人類活動的足跡了。這個時候,人類生活在蠻荒之中,活動范圍有限,地名也就在懵懵懂懂中漸漸地有了。如今,站在海拔2120多米的蘭山上,眺望市區,遠山近樹,高樓矮屋,大道小徑,皆走入我們的視野。繁華熱鬧中,在蘭州這個名稱之下,包含了多少地名誰也說不清了。
如今,走進蘭州市區,就地名而言往往比較簡潔,多以全省的地州縣市名字命名,諸如張掖路、武都路、酒泉路、慶陽路等等,也有以所在單位命名的佛慈大道、讀者大道,還有些以前的舊地名。而在以前,蘭州的地名則五花八門,別有風味。有以姓氏命名的周家莊、顏家溝,有以交易物產命名的炭市街,有以居住的工匠為名的金石巷等等。
地名,是一方水土給人們最直接的展示。它承載著歷史,傳承著文化。如今我們再聆聽那些老地名留下的傳奇故事,就更令人贊嘆不絕了。
狗娃山曾有只狗,為看守主人的東西餓死了
地名故事,往往是一個地方久遠文化的見證。實際上,在沒有文字的時代,傳承歷史,記載收獲,大多靠的是口述傳承。后來,東西多了,物產豐富了,就用結繩記事。再多了,就用刻畫符號以作為標記。這樣,文字才漸漸地出現了。有名有形,萬物才有了傳承的根據。
地名的起源是多種多樣的。在流傳過程中,人們給它賦予了很多傳奇色彩。如今,翻翻那些地名中所蘊含的故事,依舊令人玩味再三。
先說一個狗娃山的故事。生活在蘭州,不少人聽過狗娃山。可以這樣說,很多人都是從解放戰爭時期的蘭州戰役中知道狗娃山的。狗娃山、沈家嶺、營盤嶺、豆家山、十里山這都是解放蘭州時,國民黨軍依托固守的重要陣地。
沈家嶺在蘭州西南方向大約6公里的地方,這座山形狀像一個葫蘆,西接狗娃山,東臨皋蘭山。狗娃山和沈家嶺互為犄角。狗娃山西側是臨(洮)蘭(州)公路,沈家嶺東邊則是阿(千鎮)蘭(州)公路。解放軍如果順利拿下沈家嶺和狗娃山,便可以沿著公路,直插蘭州西關,控制黃河鐵橋,是截斷國民黨軍的唯一退路。為防守狗娃山,國民黨軍做了充足的準備,在山上修建了大量工事,前沿陣地上有鐵絲網,有雷區,有眾多的碉堡和交通壕,然后是數道戰壕。同時將山上陡坡削直形成絕壁。這樣構成立體防御網。雖號稱易守難攻,但難不住解放軍。
1949年8月25日晨,中國人民解放軍一野主力向蘭州發起總攻。二兵團四軍奉命進攻沈家嶺、狗娃山。得手后,他們將與兄弟部隊合力攻占蘭州市區。當時,四軍決定十一師主攻沈家嶺,十師攻取狗娃山。6時30分,由64門山炮,重迫擊炮、八二迫擊炮組成的炮群發動攻擊。當天18時,解放軍攻占沈家嶺,22時攻占狗娃山。
這場慘烈的戰斗,也讓許多人記住了狗娃山這個名字。至于狗娃山這個名字,究竟是怎么來的,人們卻知之不多。有人說,是山上有個人名叫狗娃,也有人以此附會到某個神仙身上。
其實,關于狗娃山的來歷,卻是有一個很令人感動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相傳很久以前,蘭州城外有個勤勞善良的小伙子,他天天起早貪黑地干活,可是打下的糧食,大部分給地主交租外,剩下的糧食依舊不夠吃。每年初春時節,青黃不接,是最難捱的時刻,地里的野菜沒有長出來,樹上的榆錢沒有長出,無法充饑,怎么辦?這挨凍受餓的日子可真不好過。窮則思變,小伙子想用自己的一雙手,開創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土地。于是,他四處觀察,尋找適合開荒的地方。后來他發現,蘭州城南面的一個山頭還不錯,開辟出來,種的莊稼足以讓一家人吃飽。于是,他就帶著家人,來到了這個山坡上,蓋了幾間土坯房,在向陽的山坡上開了幾畝荒地,這樣一年下來,日子倒比租人家地種輕松多了。
可惜,好景不長,好日子總是過得飛快。幾年后,這位勤勞的農民再次遭遇困難。這次是天災。老天爺不下雨,人們無法生活了。種的莊稼旱死了,存下的糧食吃完了,水窖也見底了,走投無路了,這位農民只能帶著家人另想辦法。他順著阿干河往上游尋找地方。果真,他找到了一塊有水草的土地。
他下決心搬家。這里雖是土窩窩,但窮家難舍。小伙子帶著家人,一步三回頭地離開家園。誰知,他走的時候,卻將家里的一件東西忘記了。然而,他養的那只狗,卻沒有忘記,狗就守在東西邊上,哪里都不去。最后,這只忠犬,生生餓死了。N多天后,農民想起了他的工具落在老地方,就飛奔回去找。結果發現了餓死的狗,依舊守護著工具。農民哭了,大喊“狗呀!狗呀……”
這個忠犬的故事,很快就在周圍傳開了,人們就把狗餓死的地方,叫做狗娃山。
馬灘,一匹義馬埋在了主人墓邊
有忠犬,就有義馬。馬灘就是講了一匹馬的故事。
馬灘與崔家大灘、雁灘都屬黃河泥沙淤積而成的夾河灘,因有河水滋潤,水草豐美,灘上河汊交錯。水草長得異常茂盛。傳說,馬灘因明代肅王在此河灘地養馬而得名,其實還有另外一種說法。以前,馬灘是大片農田。人們說起馬灘,第一個概念就是馬灘的韭黃好。馬灘人種植韭黃有講究,每年冬季來臨時,人們便用油渣、馬糞、麥草等將韭菜地遮蓋起來,以提高地溫,到了年前,韭黃便上市了。因為用了油渣馬糞,馬灘人種出來的韭黃,莖粗葉壯,顏色鮮黃,香氣十足,遠近聞名。如今馬灘一帶逐漸向都市化發展,也讓人們對馬灘有了一個新的認識。曾有消息說,馬灘將會是蘭州一個三十萬人口的城區。
種植韭黃的馬糞從何而來?那里曾經是肅王的養馬場,自然有大量馬糞。不過,關于馬灘是如何養馬的卻有另外一個故事。這個故事,似乎和肅王沒有多大關系。
故事是這樣的,據說以前有個叫王許的人,非常善于養馬。他養的馬,不僅健壯,跑起來更是飛快。時間一久,連京城的皇帝都聽說了他的大名。于是,就把他調到京城給皇帝當御馬官。這下王許干得更起勁了,一門心思要培養出好馬。果然,幾年之后,他養出了幾匹好馬。皇帝知道這個消息后,也非常高興。
有一次,皇帝外出狩獵時,要騎他養的馬。王許給皇帝挑了一匹跑得最快的馬。誰知,這下可闖禍了。你想皇帝怎么能駕馭得了這么快的馬?皇帝剛剛騎上去,這馬就飛奔起來了。這可把皇帝嚇壞了,還沒等人們拉住馬,皇帝就摔下來了。大事,這絕對是大事。皇帝墜馬,相關人等是要掉腦袋的。當即,皇帝讓人將那匹馬斬了。
這下,王許可嚇壞了,啥叫伴君如伴虎,這就是。他只好偷偷跑了。有一日,他來到金城,發現馬灘一帶適合養馬,就在此定居了下來,并將養馬技術傳向四方。后來,王許病死了,可是他養過一匹最好的馬,也不吃不喝而死。人們就把馬埋在他的墳墓邊上,把那個地方叫做馬灘。
興隆山,石獅子一口咬住人胳膊
無獨有偶,在興隆山,卻流傳著一個石獅子的故事。這是一個教人勤快向善的故事。據說,興隆山云龍橋邊有個石獅子,時間久了就有了靈性。
距石獅子不遠的山口,有對年輕夫妻,男的是樵夫,天天到山里砍柴,養家糊口。他經常在石獅子邊歇息。樵夫就把石獅子當朋友,說這說那。有時,把自己帶的饃饃往石獅子的嘴里塞上一塊。一天,一個樵夫到集市上售柴。誰知運氣欠佳,一連幾天柴都沒有賣出去。陷入困境的樵夫,只好把柴挑到石獅子邊。樵夫唉聲嘆氣,對石獅子說,你也跟著我挨餓了。誰知,這話音剛落,石獅子就說話了。它說,我肚子有塊金子,你拿去吧。樵夫嚇了一跳,戰戰兢兢把胳膊伸到石獅子嘴里,果然取出了一塊金子。這下,他可發財了。于是,小兩口變得好吃懶做了。
金子花光了,樵夫就去石獅子的肚子里去取。后來,時間久了,獅子發火了。一次,樵夫伸手去取金子時,石獅子把樵夫的胳膊咬住不放。樵夫就被困在了石獅子邊,可謂是風吹雨打,忍饑挨餓,過了大半年。就在樵夫奄奄一息時,獅子才松口放了他。受了這場教訓后,樵夫又變得勤快了。這就是興隆山邊,石獅子和樵夫的民間故事。它為隴上第一名山增添無窮的魅力。
地名故事就是這樣,往往托神怪,教人向善。雖是講忠孝節義的故事,但卻讓人有所感悟。這些老地名背后的故事,也是地方地域文化承載者,讀懂它們也就讀懂了一個地方。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