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注冊志愿者人數達31萬余人占常住人口的10.7%
志愿者教轄區殘疾人做手工
志愿者為孤寡老人包餃子
12月5日是第30個國際志愿者日。對于蘭州人來說,志愿者精神已經深入人心。現如今,行走在蘭州的街頭,處處可見戴著紅袖章的志愿者,他們走進街道社區、背街小巷、農貿市場、居民家中,開展各種服務活動,播撒文明的種子,詮釋著志愿精神。據介紹,目前蘭州市的注冊志愿者共有316157人,志愿者團隊2405支,志愿者注冊人數達到了建成區常住人口的10.7%。也就是說,在蘭州的十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是志愿者。在國際志愿者日到來之際,記者再次走近這些志愿者和志愿者隊伍,感受他們的無私奉獻與熾熱愛心。
志愿者們活躍在每個角落提供多元化服務
12月的蘭州,天氣已經變得寒冷,但是榆中縣清水驛鄉清水村的留守兒童牛榮國家中卻充滿了暖意,因為他們迎來了蘭州莊嚴心理研究中心白銀路街道志愿者團隊組織的6戶志愿者家庭和3名心理咨詢老師。志愿者老師為孩子送去了棉絮、衣物、書籍、書包、文具等慰問品,白銀路街道工作人員為這個家庭送去了面粉、大米、食用油,并發放了慰問金。慰問活動中,每名志愿者都悉心地給孩子傳遞著愛心和關懷,心理咨詢老師認真開展心理輔導,志愿者家庭的孩子和兩位兒童做游戲、談心交心、分享學習生活中的趣事,這些活動讓兩名留守困難兒童感到不再孤獨,因為有這么多的人在關心著他們,通過對外面世界的了解,使他們增強了生活的信心和面對困難的勇氣。
據悉,蘭州莊嚴心理研究中心白銀路街道志愿者團隊建立了“讓愛留守”微信群,以便征集更多的志愿者家庭,以情感上的關心愛護為主,以志愿者家庭兒童與留守兒童交朋友共成長為主題,長期對留守兒童進行看望和陪伴,填補他們內心對親情、對父愛和母愛的渴望,使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長大后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一滴水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當把一滴滴的水匯集起來就形成了雄厚的力量。在我市,這樣的志愿者團隊不在少數。
成立于2008年的民間公益組織蒲公英現在已經發展到近500人,平時,他們是普通的職員或學生,但是加入了這個組織后,他們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種子。參加各種公益活動且傳播公益理念,他們有一個好聽的名字——“蒲公英公益組織”。照顧孤寡老人、為貧困小學組織公益募捐、宣傳環保低碳生活理念、定期主動清理黃河沿岸垃圾、定期去邊遠地區的學校支教,蒲公英公益組織服務的項目涉及多個領域。據悉,從蘭州蒲公英公益組織成立以來,前后大概有500余人參與到這個公益組織的各項活動中來,其中有近200人是公益組織的長期成員。他們都是普通人,但是卻用心完成著一項偉大的事業;他們雖然收入不高,但奉獻的是無價的愛心,他們是我們身邊普通而令人尊敬的人。
一個個人、一個個團隊,我們看到的只是志愿者的縮影。在蘭州不同的社會層面、不同的領域,有31萬余名志愿者正在以“關愛他人、關愛社會、關愛自然”為主要內容開展服務。他們走向街頭,開展文明行車、文明行路宣傳和監督勸導活動;走進社區,為特困家庭、空巢老人開展義診、理發、家電維修、生活救助、情感陪護、法律咨詢等;深入背街小巷、社區樓院、集貿市場、城鄉接合部、“城中村”等部位,清除衛生死角,整治“臟亂差”;圍繞創建“優美環境”,大力開展普及低碳生活理念、生態環境保護、清潔環境、認養綠地等公益活動。這些志愿活動涉及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各個領域,志愿者們正在以自己的熱情和實際行動將每一件平凡的小事踐行到實處,用點滴的細節匯聚譜寫了蘭州志愿者為民服務的新篇章。
關注城市環境關愛不同人群志愿者讓城市更溫暖
在酒泉路街道張家園社區有這樣一個志愿者團隊,叫做“我的聲音你的眼睛——為盲人導讀”公益團隊。幾年來,這個團隊的志愿者風雨無阻地攜帶本地報紙,上門到轄區盲人居民家中為他們讀報講新聞,使他們“不出社區,便能知曉天下事”,為他們送去精神食糧。
今年60歲已整整失明了28年的李澤芹,是社區志愿者的“鐵桿”聽眾。李澤芹上世紀70年代大學畢業,退休前在一家設計院擔任高級工程師,失明給他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極大不便。幾年前,李澤芹一家搬至鼓樓巷居住,成為張家園社區的居民。社區志愿者得知李澤芹的情況后,不時到家里來為他讀報,陪他聊天,這使李澤芹不僅能及時了解本地的新鮮事、社區的信息,同時也多了很多朋友。在蘭州市的很多志愿者活動中,志愿服務的精細化和專門針對性正在成為志愿服務的趨勢。他們或者將志愿服務的對象鎖定在城市環境、或者將志愿服務的目標鎖定在某一人群,他們的志愿服務也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
在吳西街社區有這樣的一個環保團隊,他們專門致力于保護母親河。每到活動日,社區的工作人員就與轄區內六十六中學的學生們一起在黃河邊清理白色垃圾。青少年環保志愿者代表向轄區青少年發出倡議,倡導轄區廣大青少年爭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先鋒,培養生態文明理念、參與生態文明實踐,發揮示范作用,倡導環保理念,推廣普及環保知識。這樣的活動在社區內的其他學校也在定期開展。記者從該社區了解到,社區把這個活動的重點人群放在青少年身上,不但使廣大青少年從小就樹立熱愛家園、保護環境的意識,也讓周邊更多的家庭通過孩子的帶動共同參與到環保隊伍之中,讓環保低碳的生活理念深入更多人的心中。
在廣武門街道,由社區網格員和工作人員組成的志愿者團隊常常走到社區的每個角落,關注社區的老人、孩子、殘疾人以及不同的弱勢群體。慰問、上門提供服務,社區志愿者的服務面面俱到,也讓社區的弱勢群體能感受到溫暖就在自己身邊。不僅僅致力于關注弱勢群體,在我市的各項創建工作中,社區的志愿者也是積極投入各種力量。冬防、周末大掃除……街道的志愿者用自己的行動體現了志愿者的精神,也讓溫暖環繞在更多被幫助的群體身邊。
西北師范大學社會學的一位老師告訴記者,近幾年在他研究和關注的社會志愿者領域,蘭州的志愿者服務正在向精細化運作。他說,有效搭建志愿者服務活動平臺,探索志愿服務實踐“精細整合”是社會志愿服務發展的長期目標。以志愿者隊伍基礎建設與深化志愿服務活動成效相結合,深化志愿者精神傳播和倡導普及志愿理念,弘揚志愿精神,推進志愿者隊伍擴容招募,也會使得整個社會層面的公益組織服務更加實效、長效,整體志愿服務活動開展的針對性和高效性也得到了更完美的體現。
凡人善舉深化學雷鋒志愿活動“蘭州好人”成志愿者名片
“李家禎、牛秀華、高平……”在蘭州,提到這些人的名字,很多人都覺得非常熟悉。因為,他們常年做好事、致力于公益事業,他們是金城蘭州更加耀眼的道德明星。這幾年,在我市,這樣的蘭州好人如同雨后春筍般涌現。一位位“蘭州好人”出現在各個領域,一個個好人故事在市民之間傳誦。蘭州好人為蘭州樹立起了一個全新的道德標桿,讓我們感覺到,善的種子和行為正在浸潤著我們的心靈,更多的人正在身體力行踐行著志愿者精神,越來越多的普通人用他們最平實的生活場景影響和改變著身邊的人,同時也感動著這座城市。
“一個城市的形象,并不只在于它的樓有多高,路有多寬,更在于生活在其中的市民有多么善良、多么真誠、多么樂于助人,一個城市形象的建造,有外在形象和內在形象,蘭州在打造宜居宜業宜游魅力城市中,道德高地的打造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內容。‘凡人善舉’就是在最廣泛的社會領域中,樹立蘭州人善良、樸實、樂觀、向上的形象品牌。”蘭州大學從事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師張斌儒對記者說道。
31萬余名志愿者,他們的服務是無限的,但是他們的志愿服務折射出的是蘭州市民的素質與美德,有情有義、誠實守信、包容大度、堅韌頑強,正是這些來自百姓身邊的草根人物可親可敬、可信可學的平凡舉動,為蘭州的城市品格寫下了最真實生動的注腳。一項項不同的志愿服務,一個個看似平常的“小愛”之舉,,也讓文明新風遍布全市,志愿理念深入人心,同時也譜寫了蘭州文明創建的新篇章。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