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族風情
酒泉是一個以漢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區。境內除漢,有蒙回、裕固、藏、維吾爾、東鄉、哈薩克族、朝鮮、土家、苗,壯、滿等12個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除滿、蒙、維吾爾、東鄉、朝鮮、土家、苗、壯等族人數較少,分布在城鄉各地,其余各族都有相對獨立的聚居地,以游牧為生,也有少量務農。各民族風俗,不盡相同。所以,在不同的縣區有不同的文化及生活習慣,下面有小編一一向大家介紹到。《敦煌文獻》
敦煌遺書又稱敦煌卷子、敦煌寫本、敦煌文書等,是指敦煌莫高窟藏經洞所出5世紀至11世紀的多種文字的古寫本和少量印本。
同時,還包括1907年在敦煌西北漢長城烽火臺遺址發現的遺書,1944年8月30日在敦煌莫高窟中寺后園土地廟殘塑體內發現的一批寫卷,以及1965年在敦煌莫高窟發現的遺書。
敦煌遺書總數共約五萬余卷(號),包括寫卷、冊子本、刻本和拓本等。遺書中有紀年的最早為前秦甘露元年(公元359年),最晚為北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另一說法為南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上下限跨越了七個世紀左右。遺書的內容復雜,涉及范圍廣泛,幾乎無所不包,是極為珍貴的文獻文物資料。
敦煌遺書的發現,已經百余年的歷史,人們對它的了解和研究推進了中古中國、中亞、東亞、南亞相關的歷史學、考古學、宗教學、人類學、語言學、文學史、藝術史、科技史、歷史地理學、歷史生態學的進步與發展。 并且,隨著研究的深入、學科細化和學科綜合、新的科學技術的更多運用,這批浩瀚豐富、得天獨厚的珍貴文獻資料將放射出更加璀璨奪目的絢麗光彩。
20世紀之初,敦煌及周圍地區歷史、文化與藝術遭到了空前的劫掠,對此一問題,見諸中外文字的各種論證評說很多很多。如何公正客觀地評論這場空前的歷史、文化和藝術的大浩劫,是我們必須旗幟鮮明地表明自己的態度的。
作為歷史的考古學家、探險家,以及對敦煌及周圍地區歷史、文化與藝術事業認識研究的客觀推動方面而言,我們認為,他們中的一些人的一些行為是有某種客觀貢獻的。
但作為一個資產階級學者,擬或是一個帝國主義者的強盜,他們中的一些人對敦煌及周圍地區歷史、文化與藝術的破壞、損害、劫掠是空前的,也是有罪于中國歷史、文化與藝術的,同時也是有罪于世界歷史、文化與藝術的。 這方面留給我們國人的教訓也是十分深刻和慘痛的。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身上都充分地表現了這種學者與強盜加騙子的雙重性特點,正是這種雙重性,一方面給敦煌及周圍地區歷史、文化與藝術的研究開創了認識研究的新天地、新方法、新思想,甚或他們中的一些人的某種敬業精神、冒險精神,也是值得我們重新認識的;另一方面使我們認識到,對民族歷史、文化與藝術遺產、遺物、遺跡的保護,—定要建立在堅強的國家力量的基礎之上,如若國弱民衰,還談何保護歷史、文化與藝術遺產、遺物、遺跡?
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的無數歷史、文化與藝術珍品珍本散落于世界十多個國家,在這些國家的博物館、藝術館、圖書館,有些甚至堆放于他們的地下室中,任其腐爛變質發霉,失去其昔日的永遠無法找尋的光輝,這是今天敦煌學學者們所切齒痛惜的。 散落于國外民間的、國內民間的,主要是國外官方、國家的敦煌歷史、文化與藝術遺物不計其數。僅原蘇聯列寧格勒(今俄羅斯圣彼得堡)就珍藏著敦煌文獻12000余件,相關的極其珍貴的黑城文獻9000余件。
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歷史、文化與藝術財富,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歷史、文化與藝術重大貢獻的實證資料。
《酒泉寶卷》
寶卷雖來源于變文和俗講,但在流傳中受到宋元話本、小說、戲曲的影響,所以,除了宗教教義的內容外,也有不少非宗教性的歷史故事。如《康熙寶卷》、《乾隆寶卷》;還有傳說故事如《孟姜女寶卷》、《寶蓮燈寶卷》,甚至還有愛情故事如《梁山伯寶卷》。
《酒泉寶卷》極富地方特色,從中我們可以聽到幽默俏皮的方言土語,感受到濃郁的戈壁大漠雞鳴犬吠的鄉情,還不時領略到“拉條子”、“羊肉揪片子”、“羊肉粉湯”等酒泉飲食的獨特風味
酒泉寶卷的研究是敦煌學研究的一個組成部分,從上個世紀二十年代開始,以鄭振鐸、李世喻為首的部分學者著手對寶卷進行收集、整理、研究。根據他們調查的情況,認為當時“在京杭鐵路沿線,及其附近各大中城市及鄉間到處是一片寶卷聲……這種風尚還流行到河南、河北、山西某些地方”。看來當時河西及酒泉寶卷還未被前賢所涉及。酒泉肅州區文化館經數年整理研究,出版了《酒泉寶卷》上、中、下三卷,這無疑是對酒泉文化的巨大貢獻。從這一點來講目前對酒泉寶卷的搜集、整理、研究正好填補了空白,它的挖掘和研究對敦煌文化和敦煌藝術的研究無疑是很重要的。
“酒泉寶卷”是一種講唱體的文學作品,它和彈詞、鼓子詞皆來源于唐代敦煌變文。敦煌變文是為了俗講佛經而產生的,所以寶卷的形成與宗教有關,民間宣念寶卷,就是為了勸善戒惡。變文雖然從宋初開始就遭到禁止。但寶卷的宣念、創作卻是一直在民間延續著,明清時期在城鄉特別盛行!督鹌棵吩~話》中就有宣念寶卷的詳細敘述。
解放后,由于“左”傾思潮在政治方面的影響,一度興盛的寶卷宣念被認為是宣傳封建迷信;只有極少數學者對它進行了不間斷的研究!拔母铩焙,河西地區,特別是酒泉農村,民間念卷、抄卷活動又流行起來。廣大群眾從中受到罰惡揚善的思想教育的同時,也從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生動豐富的說唱形式中吸取藝術營養。
酒泉寶卷原是流行于甘肅河西走廊一帶的一種說唱式民間曲藝藝術形式。帶入了濃郁的河西風土人情和地方特色,沉淀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倫理道德的一種追求。酒泉寶卷的發掘和研究工作是對弘揚傳統文化之魅力,研究酒泉民俗、民情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黃泥堡鄉裕固族文化
裕固族是全國22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祁連山北麓的肅南縣內,另外,在酒泉市的黃泥堡鄉也有一部分.裕固族是有語言,沒有文字的民族,雖然只有只有1.1萬人,人口,當操有兩種語言,東部裕固語和西部裕固語,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而西部的裕固族則屬于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居住在酒泉黃泥堡及肅南縣明花區前灘等地的裕固人則講漢語。日常使用漢語作為書面語言!
西部裕固語亦稱“堯乎爾語”,屬于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東匈語支。一些學者認為,西部裕固語屬于保存古代突厥語特泰點較多的上古突厥語,并指出它是回鶻文獻語言的“嫡語”。使用這種語言的有亞拉格家、賀郎格家、西八個家三個部落,主要分布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西部,即今天的明花區的蓮花鄉、明海鄉,大河區的韭菜溝鄉和皇城區的馬營鄉等地。
東部裕固族亦稱“恩格爾語”,屬于阿爾泰語東鄉蒙古語族。據研究,它接近于十三世紀的蒙古語,保留較多的古代蒙古語詞匯和語音的特點。使用東部裕固語的有大頭目家、羅兒家、楊哥家、東八個家、四個馬家五個部落,主要分布在自治縣東部康樂區的康樂鄉、紅石窩鄉、青龍鄉,大河區的紅星鄉,以及皇城區的北峰鄉、北極鄉、東灘鄉等。
使用漢語的主要是居住在明花區前灘和酒泉縣黃泥堡等地的裕固族。操不同語言的裕固族人們,相互人們也以漢語作為共同的交際工具。另外,無論是西部裕固語或是東部裕固語,都吸收了大量的漢語借詞,涉及的范圍還相當廣泛。另據調查,大河區、皇城區有一部分人兼通兩種裕固語。此外,皇城區有少數人會說藏語。
裕固族先民曾經使用過古代回鶻文,后來,他們失去了自己的文字,F在,他們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漢文。
肅北蒙古族文化
肅北蒙古族居住于高原山區,氣候寒冷加之以游牧為生計,馬背上活動的時間比較長,因此,其服飾具有較強的防寒作用而且又便于騎乘,長袍、坎肩、皮帽、皮靴自然就成了他們的首選服飾。肅北蒙古人多穿大襟長袍,其依季節變化,一般有三種:皮襖、夾層單長袍和氆氌袍。肅北蒙古族在遠離文化主體的歲月中,憑著堅韌的民族精神,不僅傳承了本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還在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變遷中,不斷調試、突破和創新,不斷增強著民族文化的生命力。蒙古族服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史前時期,它承載了游牧民族獨特的審美意向和審美追求。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生活節奏的加快,肅北的蒙古族只有在節日慶典等特殊場合才會穿上民族服飾,而且年輕人大多因當地傳統的蒙古族服飾穿戴比較麻煩且價格昂貴而選擇內蒙古地區的蒙古服飾。如何保護和傳承優秀的民族服飾文化已成為不容忽視的時代課題。
阿克塞哈薩克族氈房
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甘肅省酒泉市下屬的一個自治縣。位于甘肅、青海、新疆三省交界處。縣政府駐紅柳灣鎮, 是甘肅省唯一一個以哈薩克族為主體民族的少數民族自治縣。 阿克塞,系哈薩克語,意為白石灘,氈房是哈薩克族傳統民居建筑中最為普及、最為常見、造型獨特的建筑類型,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千百年來一直為哈薩克牧民所喜愛,由于是用白色氈子做成,氈房里又布置得十分講究,人們稱之為白色的宮殿。哈薩克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在同大自然的不懈抗爭中創造了適合游牧生產和生活方式的、便于施工安裝、攜帶簡便具有草原特色 和藝術風格的住宅。哈薩克族傳統建筑是哈薩克族人民長期生活經驗和創造智慧的結晶
氈房,哈薩克語之為稱“宇”,它不僅攜帶方便,而且堅固耐用,住居舒適,并具有防寒、防雨、防地震的特點。房內空氣流通,光線充足,千百年來一直為哈薩克牧民所喜愛,由于是用白色氈子做成,氈房里又布置得十分講究,人們稱之為白色的宮殿。氈房技術不單單是一種實用技術,而且是一種藝術創作。同時,氈房技術又具較高的美學價值。
哈薩克族的氈房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社會基礎,裝點美化氈房的刺繡、編制、雕刻、繪制等技藝,氈房的掛毯、帷帳、布幔等和馬鞍具、服飾等在內容上反映了哈薩克民眾的生產生活實踐宗教信仰以及生存哲學。
瓜州剪紙
剪紙是我國古老的民間美術之一,也是我國流傳很廣的民間藝術,歷史上形態各異的剪紙常用語宗教儀式、裝飾和造型藝術等瓜州剪紙具有悠久的歷史,內容豐富、獨具特色,蘊涵著中華民族的遺風古韻,是瓜州大地千百年來孕育出的民間美術奇葩。
(一)飲食文化
美食
酒泉特色食品--點心、燒餅、蒸饃類:
香酥火燒
取燒餅與京式點心的特點,將點心餡與食油和于面中,入火鏊烤炙而成。色呈淺黃色,大于點心,小于一般烤餅,最好是在飯館中乘熱食用,酥軟香甜,油而不膩,作早點夜宵皆宜。清真火燒則用胡麻油配制。
油酥饃(也叫糖酥饃)
用燙面投入姜黃、紅曲等味料,通過揉、卷、盤、壓等技藝,形呈扁圓,有層次,中間凹下置糖漿適量,圓周面層盤繞,面上灑白糖粒,入鏊燒炙,色黃鮮亮,酥脆香甜,冷熱皆可食之,多在街頭巷尾叫賣。
油塔子
開水燙面,然后再摻入少量發面和食油,用力揉和多次,醒面適時,搟成薄餅,抹油一層,撒上油面子,卷成筒狀,切成均勻的面劑,再擰成螺旋形塔狀,上籠蒸制,出籠后,色呈深黃,一捏滲油,食用時,夾入盤中,提頂一抖,便綻成薄條片,酥軟味香,故稱“熱油塔子”。適口不膩,冷熱食皆宜,熱食更佳。
油老鼠
兌好的面做皮,包入熱葫麻油拌成的油面,捏成老鼠形狀,上籠蒸制,出籠后面呈白色,心是焦黃,味香適口,冷食更佳,多在正月十五食用,饋送親友亦稱佳品。
不加鹽糖等佐料,面團要揉多次,成長圓形尖頂,上籠蒸熟色白亮為佳,食用松軟,耐嚼慢咽則有天然麥香,切片夾鹵肉,其味更佳;吸水性極強,一經開水浸泡,即成海綿狀,是喂養嬰幼兒的佳品,亦最宜老人食用。
油馃子
分大油馃子和小油馃子兩大類,味道也分咸甜兩種。其花樣單憑巧婦手藝,把兌好的面團采用翻、轉、擠、壓、搓、擰、攥、挑等技藝,做成各種花樣圖形,統用胡麻油炸制而成。在油馃子繁多品種中,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巧婦用姜黃、紅曲、菠菜汁等色料,和成五色面團,然后顯出手段,制成指頭蛋大小的蜂蝶昆蟲、魚蝦蜻蟹、蟲蛹蝌蚪、龍虎馬羊、鳥鼠雞鵝、花卉草果等形狀;經清油炸出色彩艷麗,形態逼真;端上桌面,五彩繽紛,琳瑯滿目,使人眼花繚亂,吃起來香脆酥甜,極為適口。
這種小馃子,只是在年節時,婦女才精工細作,所以市場上尚不多見。另外,酒泉回族同胞制作的清真油馃和馓子,更是高出一籌,十分講究。
鍋盔
是酒泉烤餅類中的一個大家族,入鏊烤制的叫鍋盔,上籠蒸制的叫蒸餅,它的大小要根據鏊籠大小而定,厚度則在5-10厘米,加紅棗的叫棗兒鍋盔,加沙棗兒的叫沙棗鍋盔,還有卷入姜黃、紅曲或香豆(酒泉特有的一種豆科香料植物),用刀切開后,紅黃綠相間,層次分明,煞是好看。上市出售切塊稱斤。其他以形狀不同而又有各自的名目,如長圓稍彎曲的叫“牛擔角”,長方扁形另加茴香鹵油等佐料的叫“笏板饃”,入鏊燒烤的花卷叫“燒疙瘩”,也叫“燒殼子”,所有這些上市出售時是論個不論斤
。 
甜米黃
是用黃米(糜子)磨成粉,入粬發酵,略有酒香后,放在小碗里,按瓷成半圓形米面團,上籠蒸制而成,色淡黃,其味松軟微甜有天然異香,且有醪酒的清香味。甜米黃易消化,健脾胃,老少皆宜,城鄉人均喜食。
灶干糧子
其實是一種家庭做的點心大小的小燒餅。臘月二十三是祭灶神的日子,到了晚上,家庭主婦洗手、凈口后獻供“灶干糧子”等供品于灶君神像前,念道:“灶君爺,吃干糧,吃飽喝足上天堂”。
熱糕油餅子
將糯米紅棗制成的米糕,放入鍋中,上面放炸好的油餅,蓋上籠布,鍋下加火,要始終保持米糕和油餅的軟、熱,食用時,將蒸軟的油餅上抹上米糕,香甜可口。
釀皮子
是酒泉人特別喜愛的夏令吃食。制法主要耍的就是調料:醋鹵(熬制時加大料、紅辣皮、粉汁勾芡,用火鍋盛裝,冬季火煨,夏季去火)、十香醋(加大料熬制不勾芡,熬好的醋里還泡幾枚草果)、蒜泥(大蒜搗成泥狀,加水攪拌,淡黃色)、紅辣子(辣面子潑熱熟油和稀,鮮紅明亮)、芥沫子(芥沫子搗細,開水和稀)、炒鹽(食鹽干炒后搗細)等。
涼粉
蠶豆(俗稱大豆)粉制成,制法簡單而普遍,主要是調料要好,與釀皮子的調料相同。在家宴時把粉制成薄塊,卷成筒狀,切成一寸厚的圓圈,澆調料,有時還加炒制好的肉沫,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
熱豆粉 黃豆磨粉,上鍋蒸熟,調料以雞湯芡成鹵。這種食品老少皆宜,易消化,營養豐富,四季皆宜。
小麥面和軟揣硬,搟成圓形薄餅,上籠蒸制而成,晾冷后切成細條,裝碗拌上各種調料,即可食用,是家庭中常見冷食之一。
酒泉特色食品--面筋、粉湯類:
合汁:
是酒泉制作獨特的混合型粉湯。它的湯是以羊肉湯為主,再加入豬肉湯和雞肉湯,混合配制,要求湯色清白亮凈,不允有調料渣滓或肉屑等雜物。湯汁配好后,加入蠶豆粉絲和豬肉、羊肉薄片,肉片肥瘦咸宜。其味鮮美,色澤明亮,加入海鮮,其味更佳,當然價格就貴出一籌。
素面筋
麥面和成面團,醒好后,入清水中反復沖洗,使淀粉與面筋分離。然后,面筋上籠蒸熟切片。淀粉一部分配湯,成清糊狀,另一部分制成麥粉塊,切成小方塊,投入湯內,并在粉湯內投入粉皮、香油、姜粉、胡椒等佐料,湯鍋下加火,始終保持滾燙。舀飯時加入炸好的麻花,麻花泡在湯內,以泡軟能彎曲為宜。這完全是素食,不允有葷腥,味以香辣為主( 姜味要出頭)。這是人們喜好的常見早點。
是酒泉人喜食的早點。湯料用雞湯,投入蠶豆粉汁,成糊狀,再加蠶豆粉制成的粉塊、粉條、以及雞絲、肉片,再把炸好的大麻花掰成麻花瓣,放入配好的湯中即成,其味鮮香,突出姜與胡椒的辣味。
泡餃子:
在糊鍋中加入煮好的水餃,以增其風味,餃子餡以肉沫與白菜為主料。
酒泉特色食品--熟肉類:
脂裹:
有板油脂裹和腸脂裹兩種。板油脂裹的做法是,宰羊開膛時,把蒙在肚子表層油(叫蒙肚油的油皮)款款扯下留作外皮,再選肥瘦相間的精肉剁碎,加蔥、蒜、姜等佐料,攪拌做成餡,用油皮裹好后,用麻皮或棉線將兩頭扎緊,中間還要斜繞幾道捆好后,入鍋煮熟。稍涼切片即食。食之不膩,較一般煮羊肉更是香味濃烈,晾冷后,切片再入炕鍋,煎熱食之,其味更佳。
腸脂裹的做法是,把羊腸翻洗干凈后,將羊的下水和血塊等剁碎,加佐料和適量的炒面,攪拌成糊狀,裝入腸內,兩頭扎緊,水開后入鍋煎煮,煮時要適時地用針在腸壁上扎眼兒放氣,以免崩裂,稍涼后切斜片即食。
羊雜碎湯(也叫羊頭湯)
將羊下水煮好,切碎;在原湯中,配以姜為主的佐料粉,湯呈白色,不可混濁,再把退肉的羊頭骨入鍋,切好后的羊雜碎肉裝碗澆湯淤熱即食。湯要滾燙,肉要爛嫩,若把煮熟的小麥;虼篼溋M度霚,舀碗與肉同燴,其香味更濃。羊頭湯是當地人喜愛的早點和夜宵。
臘羊肉和臘牛肉
把羊牛肉切好,肥瘦摻勻,拌調料后分別裝入各自的肚子里,封口入鍋煮熟,撈出后,趁熱放在適當的盆子里,上面加力壓實,到完全冷卻為止,食時切成薄片并撒以鹽面,肉色紅白黃相間,引人食欲。這是一種色、香、味俱佳的冷肉食品。
炕羊腸
是一種具有西部特色的小食品。將新鮮的羊血摻少許面粉,加料后灌入羊腸內,投入沸水內緊燙片刻撈出涼冷,切成一厘米薄厚的斜片,放入油鏊中炕炙,現炕現吃,熱吃為佳?谎蚰c有止痢、止瀉的功能。
還有一些民間吃頭,諸如燒葫蘆、麥索子、碾珍子、燜餅子等,不一而足。酒泉人在不同的節日里,食品都很有講究,如正月初一到初五,一般不再動刀生火做飯,宴客時也只是將備好的菜肴半成品炒蒸而成;正月十五吃元宵、包子或油老鼠,取招財進寶之意;二月二日吃煎餅;驚蟄吃油炸雞蛋;五月端午吃粽子、米糕、喝雄黃酒;八月十五吃月餅、油鍋盔、葫蘆鍋盔;冬至節吃葷食;臘八吃臘八冰、臘八豆、臘八粥、豆豆飯,冬至節不吃素,臘八不吃葷,有葷冬至素臘八之謂;臘月二十三祭灶過小年,吃灶糖、棗餅、灶干糧;臘月三十吃稍面、餃子,半夜還要吃一頓餃子叫做“裝倉飯”。
特產
瓜州蜜瓜 安西,古稱“瓜州”,自古就以盛產“美瓜”而名揚中外,生產的“瓜州蜜瓜”有4個系列30多個品種,質脆汁多,香甜可口,清爽宜人,含糖量達14%一19%,是消暑止渴的佳品。
有詩贊曰:“冰泉浸綠玉,霸刀破黃金;涼冷消晚暑,清甘洗渴心”。 近年來,安西共引進培育出西瓜、白蘭瓜、哈密瓜等4個系列30多個品種的"瓜州蜜瓜",全縣種植面積達1.65萬畝,年產量穩定在3000萬公斤以上,產品遠銷青海、新疆、陜西、北京、天津、廣州、香港等地。
鎖 陽 鎖陽是安西特有的名貴中藥材之一,又名”不老藥”,屬野生肉質寄生物,其味甘甜溫潤,有補腎、壯陽、益精、潤燥、強筋、通便之功效,民間素有“三九鎖陽賽人參”之說.以唐代古城鎖陽城為主要產區,年產量在2萬公斤以上。
敦煌羅布麻
敦煌羅布麻綜合開發中心精選敦煌羅布泊區域西湖野生5-8年羅布麻中的小花紅麻,采摘七八月份長出的嫩葉,此時敦煌天氣達到炎熱高峰,植物蒸騰作用最強,藥效成份全部上行至枝頂嫩葉,藥用價值最高,用綠茶制做方法精制而成! 《鼗臀骱兲烊灰吧_布麻,在敦煌又名野麻,茶葉花,碗碗花等。臨近敦煌的阿克塞哈薩克族稱“塔拉特兒”,肅北蒙古族稱“賽爾里奧爾斯”,新疆維吾爾族又稱之為“克之其干”“哈拉其干”。羅布麻主要生長在羅布泊范圍的塔里木河,孔雀河和疏勒河沿岸,在中國北方的其它地區也有分布,但惟有羅布泊范圍的羅布麻是全國最好的,有效成份高于其它地區羅布麻72.4倍,敦煌羅布麻綜合開發中心出品的羅布麻口感好、效果佳,敦煌羅布麻紡織品也深受人們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