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飛機運物資
11月7日,承擔中國第32次南極科考任務的“雪龍號”從上海起航,隨隊出征南極的中科院寒旱所助理研究員李傳金此前曾告訴記者,盡管從中山站下船到昆侖站的漫長雪地中沒有網絡,隊員們與外界唯一的聯系就是通過衛星電話向家人報平安,但他還是許諾爭取一切可能的機會,通過其QQ空間或微博發回其“旅游日記”。12月14日,他給記者發來了第一部分日志,希望可以通過這些帶領本報讀者一同領略南極奇景。
11月7日,是李傳金和科考隊出發南極的日子,他此次不止在登上南極大陸之后負責科考工作,而且還肩負著一些在航渡期間采樣的工作,主要包括安裝一套氣溶膠采樣器以及采集沿線的海水樣品。《南極日記》也從這一天開始記錄了——
打撲克成為防暈船妙招
當天出發后,雪龍船在長江口航行了一段時間,那里風平浪靜,周邊有很多漁船及運輸船駛過,海面讓人感覺很舒服。到了晚上,船駛入東海,海況就差了一些。
隨后幾天,船已經駛至南海海域,此處的風浪也逐漸增大,船體晃動幅度明顯加大。許多初上船的隊員開始出現明顯的暈船癥狀,吃飯的積極性降低了很多。看到暈船的隊員,我想起自己29次初上雪龍的慘狀了。這次我反應還算可以,雖然也有頭暈不適的癥狀,但終究沒有被暈船“擊倒”,依然每天按時吃飯睡覺,雖然睡眠質量不高,容易中途被晃醒。之所以能有效地“抵抗”暈船,是因為繼續了上次防暈船的“妙招”——打撲克。我發現打撲克有幾個好處,首先可以有效地轉移注意力,緩解暈船癥狀;其次就是能團結隊友,盡快和隊友熟悉起來;此外還能鍛煉自己牌技,磨合隊伍,為以后船上舉行的撲克大賽練習。因為撲克大賽是航渡期間的保留比賽項目,這給了大家打牌消遣的又一動力。
雪龍船上文娛活動多
雪龍船上每次都有一個固定的項目就是開設——南極大學。科考隊的每一位隊員既是講師又是學生,每個人把自己的專業知識講給大家聽,算是對新隊員進行科普和經驗傳授。32次南極考察隊南極大學校長是領隊秦為稼,幾位副領隊擔任教務長。秦校長給科考隊員講了本學期的第一節課,“科考重器,指日可待”,主要介紹了我國另一艘科考破冰船籌備建設的情況及進展。秦校長繪聲繪色的講演,使大家明白了這艘極地科學考察船的特點及優勢,相信未來幾年它的下水將大幅度提升我國極地科學考察(海洋調查)的水平。
有了“文化課”當然不能少了體育和娛樂活動。11月12日,科考隊專門舉辦了卡拉OK大賽,并進行了預賽。11月14日晚上進行了卡拉OK大賽“雪龍最強音”的決賽,經過兩輪晉級賽,冠亞季軍紛紛出爐,雪龍船的船員包攬了季軍和亞軍,冠軍則由來自國家海洋局海洋預報中心的馬靜獲得。
除了卡拉OK比賽,船上還進行過拔河和喝啤酒比賽。拔河比賽的冠軍是一隊彪形大漢,而喝啤酒比賽的冠軍仍然是近幾年蟬聯冠軍的雪龍船三副。三聽罐裝啤酒七秒的速度令很多人嘆為觀止啊。
經過一段時間的航行,科考隊到達了中山站,由于工作比較忙,李傳金很長時間都沒有時間寫日記。直到12月7日,他才又重新開始寫起《南極日記》——
到達南極開始科考活動
12月7日的天氣很好,不僅給出發基地的飛機吊運物資下船提供了很大的契機,同時也給出發基地工作的隊員的臉上留下了太陽的“光輝記憶”,不少隊員臉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曬傷。可以想見強烈日光加上雪面的反射,對隊員的皮膚是很大的考驗。
當天早上8點,直升機Ka-32準時將我和其他23名科考隊員送到目的地。我們的工作任務是將前一天俄羅斯朋友幫我們拖出來的雪橇拖回生活區,以便進一步修整雪橇。聽起來似乎很簡單的活,干起來卻難度很大,雪橇上都裝滿了物資,有的是整橇的油桶和油罐,用細的鋼絲繩是牽引不動的。科考隊員崩斷了兩根食指粗細的鋼絲繩,所以只能換粗鋼絲繩,但粗鋼絲繩的重量可是細鋼絲繩的十幾倍,兩個人在雪地上搬動起來都很費勁。這種工作忙了一個上午,還剩下不少的油橇沒有搬運。下午,由于飛機一直在吊運內陸隊的食品及科考物資,吊運用的網兜需要快速的運轉,所以我所在的拖橇組又被抽調去搬運食品及科考物資。
每次內陸隊出發前的準備都是最難,工作量最大的時候,很多的物品需要轉運、拆裝、上橇、綁扎等等。往往在出發基地工作一周后很多人都會曬掉一層皮。 (記者孫理/文 李傳金/圖)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