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城關鎮新農村
青磚白墻、飛檐黛瓦,雅致的院落掩映在綠樹叢中,觀光棧道、亭臺樓榭,新建的景致引來村民的贊嘆;新修的鄉村舞臺大氣美觀,文體廣場都裝了健身路徑,水泥路直通農民家門口;農民家建成了水沖式廁所,田園里大棚蔬菜綠意盎然,村莊內隨處可見村民笑臉……這些風貌,就是今年我市集中打造的省級、市縣級美麗鄉村所呈現的風景。
最近幾年,我市緊扣精準扶貧和全面小康建設大局,堅持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內容,創新抓手,多層布局,以點帶面,片區推進,打造美麗鄉村、農民幸福家園。截止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級示范村21個、市級示范村40個、縣級示范村20個,打造14個集中連片整治示范區,建成145個環境整潔村。
規劃先行,繪就一體發展美麗畫卷
“把全市作為一個生態旅游景區來規劃,把每一個示范村作為一個景點來設計,把每一戶作為一個小品來改造和提升,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打造以市區為中心的生態旅游圈。”這就是我市對美麗鄉村建設的總體布局要求,市委農工辦、市人居辦主任朱宗誠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說。
今年年初,我市出臺全市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要點,提出年內要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以提升群眾生活品質為核心,以農村環境整治為突破口,按照省級示范村、市級示范村、縣區級示范村、連片整治區、環境整潔村、水路房全覆蓋“六位一體”布局規劃,創建11個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20個市級示范村、20個縣級示范村,打造10個連片整治區,建成60個環境整潔村,著力抓點、串線、促面,力爭點上靚麗,線上出彩,面上潔凈。
從蘭州主城區出發,行至鹽什公路盡頭,滿眼盡是綠籬婆娑,夏季更是花草依依,這里便是國家4A級景區——皋蘭什川“世界第一古梨園”,作為全市2015年度著力打造的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的北莊村就坐落在這里。
走近什川鎮北莊村,猶如走進美麗畫卷:村莊四周群山環繞,村內村外干凈整潔,滾滾不絕的黃河水在村莊邊無聲淌過,河岸堤壩上的休閑文化長廊連綿壯觀,一排排粉刷光鮮的農家院落錯落有致。村口巷尾,隨處可看到筆直挺拔、枝繁葉茂的百年梨樹。不論“五一”小長假,還是“十一”黃金周,甚至是雙休日閑散時間,村莊都有眾多市民、游客前來觀光休閑。
什川鎮黨委副書記魏萬全說,為推動什川旅游經濟發展,根據省市縣對美麗鄉村建設要求,該鎮以“布局優化、道路硬化、村莊綠化、路燈亮化”為重點,全面啟動美麗鄉村建設。如北莊村美麗鄉村建設規劃,遵循產業、村莊、土地、生態環境、公共設施“五規合一”要求,保持了鄉村的農耕之美、田園之美、自然之美、傳統之美,實現了一村一品、一村一韻、一村一景。
加大投入,打造鄉村旅游品牌形象
創建各級美麗鄉村的政策、規劃和目標出臺和并確立后,如何落實和打造成為關鍵。“根據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財政將給予支持,不僅加大對項目資金傾斜投放力度,且建立了穩定的財政投入增長機制。”市委農工辦副主任蔣偉傳說,今年我市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總抓手,公共財政安排專項資金達4360萬元,撬動縣區投入和社會融資6.36億元,加速全市各級美麗鄉村建設。
美不美,第一眼,一眼走進心里來。提起榆中縣城關鎮分豁岔村,十里八鄉的人沒有不知道的,因為該村緊靠著蘭州另一個國家“AAAA”級旅游勝地——興隆山風景區山脈,而且這個村子曾是遠近聞名的油磨坊村,村子里90%的農戶都榨過油或開過油磨坊。該村轄六個村民小組,全村有402戶1630人,耕地面積約為2540畝,距離縣城4.5公里。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堅強領導、雙聯單位的大力幫扶下,2013年底實現整村脫貧,2014年底人均純收入6728元。2014年該村被列為市級美麗鄉村,2015年被列入省級美麗鄉村建設。
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為充分體現生態環保、集約高效的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合理布局,營造傳統村落保護與旅游休閑體驗相互推動的良好態勢,分豁岔村依托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現存歷史古跡和興隆山國家森林自然保護區資源優勢,按照“一心多景、一軸三廊、四片聯動”布局,投巨資打造“九磨溝”和“萬佛谷”等旅游景點,著力打造原鄉生態村落,目前全部項目已經建成,水磨石盤、小橋流水、觀光棧道、亭臺樓榭、文化墻等,令人耳目一新。
分豁岔村委會主任賈志勇說:“我們總共投資了2300多萬元,打造了一個不要門票的鄉村旅游節點和原鄉村莊,讓每一個來分豁岔的游客進入村莊后就能品野菜、聽蛙聲、憶水磨、體驗農耕文化,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雖然現在已進入冬季,水磨廣場上時時有人。
產業富民,筑牢美麗鄉村逐夢之路
“環境干凈了,還要過上好日子。”我市將產業發展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基礎工程,大力扶持高原夏菜、中藥材、畜牧業、玫瑰、百合、苗木六大產業發展,因村制宜發展鄉村經濟,為美麗鄉村注入持久動力。
在紅古區109國道邊上,有個小村子名叫仁和村,走進村里,一座座蔬菜大棚耀人眼目,一條條溝渠縱橫交錯,一畦畦菜地綠意盎然。“建設美麗鄉村,村莊美是面子,更要有產業發展這個里子做支撐。現在我們村有80%的農戶種植蔬菜,種植戶年均收入都在萬元以上,我們要通過美麗鄉村建設,形成“村美人富”的良好局面。”仁和村村支書張兆成說。作為紅古區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這里288戶1266人大多參與了精細蔬菜和苗木種植,去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4100元,遠遠高于蘭州市乃至全省農民收入水平。
今年九月,記者來到紅古區青土坡村,未進村優美的環境已入眼簾。光潔的迎客石旁綠樹成蔭,不遠處是今年建的小游園,游園里的休閑走廊、觀景涼亭一應俱全,搖曳的絲絲垂柳,展示著青土坡的美麗。幾個村民正在健身器上鍛煉,三位高齡老人坐在小馬扎上,手捧茶杯享受著夏日的清爽,他們安詳的晚年生活和笑容,已足以說明他們對現在生活的滿意程度。
好日子是在收入有保障、產業發達的前提下實現的。青土坡村委會主任祁復忠說,建設美麗鄉村提升產業是重點,全村已建高架大棚1400多畝,種植的溫室接近1000畝,僅塑料大棚年產綠色無公害蔬菜、瓜果就達200多萬斤,全村人均收入達到1.42萬元,千畝設施農業基地也躋身蘭州五大農業基地之一,村里蔬菜種植大戶越來越多,“菜花香里說豐年,聽取歡笑聲一片”。
“美麗鄉村建設的目標是‘田園美、村莊美、生活美’,調整產業結構,讓一方水土養活一方人,實現產業發展,村莊秀麗,群眾富裕,到2020年與全省、全國一道建成小康社會。”朱宗誠如是說。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