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子植物在早白堊世的起源和輻射演化是地球科學研究的熱點之一。地處我國西北內陸的甘肅酒泉盆地發育長序列下白堊統湖相沉積(圖1),被古生物學界作為廣義熱河生物群的代表地區之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蘭州油氣資源研究中心博士張明震等通過對酒泉盆地南緣旱峽剖面下白堊統詳細的孢粉學研究,發現多個典型早期被子植物花粉類型,包括網面三溝型、單溝型、歧槽型以及多孔型(圖2)。這些典型的早期被子植物花粉化石首先可以作為良好的標志化石,指示下白堊統中溝組地質時代為Albian期(112-99Ma)。其次這些類型在縱向分布上具有顯著的分異,剖面中下部主要是網面三溝型,中部出現少量歧槽型和多孔型,頂部大量出現歧槽型、單溝型,并且網面三溝型花粉數量急遽減少。通過孢粉植物群和沉積古氣候恢復,發現這一分異特征伴隨著向干旱化發展的顯著氣候變化趨勢,推測該時期古氣候變化嚴重影響早期被子植物的輻射演化進程。
該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古生物學期刊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上。
圖1 酒泉盆地西部地質簡圖及旱峽剖面中溝組巖性柱狀圖
圖2 酒泉盆地中溝組早期被子植物花粉化石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