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往石窟路上的隴山雪景
中國甘肅在線1月29日訊 (本網記者 張振宇/圖 亢兆寧/文) 1月28日,第九次玉帛之路(關隴道)文化考察團趕往華亭縣考察,該縣博物館展室的齊家文化遺址出土的玉璧引起專家團的關注。但華亭縣博物館周向紅館長卻說,列入“國寶”名錄深藏于隴山汧水間的北魏名窟上關石拱寺石窟,值得考察團去探究。
冒雪前行文化考察之旅到達華亭縣博物館
離開莊浪縣,冒雪前行,關山路上的結冰,迫使車輪放慢了轉動。1月28日下午3時許,考察團所乘坐的車輛終于到了華亭縣人民廣場附近。透過車窗,廣場西側一座5層樓高的仿古建筑屹立眼前,這就是華亭縣博物館。下了車,站在博物館的臺階下,仰望博物館,更能感到它的氣勢恢宏。周向紅館長告訴考察團,博物館占地面積約5843平方米,館藏文物1020件,藏品主要來源于各類基本建設中出土文物的搶救清理、民間出土文物征集、個人捐贈等幾個途徑。展廳以館藏精品瓷器和石刻造像為主題,展示藏品共計138件,藏品年代上至北魏下至改革開放初期,較為系統的反映了華亭不同歷史時期的人文風貌。
進到博物館的展室,映入眼簾的是熠熠生輝的瓷器、青銅器,齊家文化遺址出土的玉璧也成專家團關注的焦點。周向紅館長卻說,列入“國寶”名錄深藏于隴山汧水間的北魏名窟上關石拱寺,值得考察團去探究。
石拱寺外景
1600年后的今天石拱寺石窟更是聲名遠揚
從華亭縣城出發沿東南方向,考察團又一次在隴山之上,沿著盤山公路迤邐前行20多公里,到達了上關鄉半川村,石拱寺就在這里。到達時間是下午5時許,車輛停在了上關石拱寺對面的路上,考察團再次步行出發。遠遠望去深藏在關山汧水間的北魏石窟,給蒼涼的大山增添了靈性。來到石窟下放眼望去,石壁上的那層濃厚的被火燒過的黑色,讓人一下想到其所經歷的災難。華亭縣博物館周向紅館長說,上關石拱寺石窟始鑿于北魏晚期(公元386—534年)唐、宋也有開鑿之舉,原有窟龕規模十分可觀。窟群雕鑿距地表高3至<?xml:namespace prefix="st1">?xml:namespace>
石窟里的佛像
考察團成員拾級而上,進入石窟考察。當考察團成員進入11號窟時,被眼前精美的雕像所吸引,雕像頂部四組8尊飛天,形象飄逸生動、衣帶翻飛,似仙女從天而降,南壁供養人造像精美,栩栩如生。考察團專家告訴記者,11號窟是石拱寺石窟的精華所在,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
華亭縣博物館副館長楊慶寧告訴記者,據專家考證,石拱寺始建于北魏時期,由于石窟及雕像的基本材質是黃砂巖,結構松散易碎,加之長期自然風化和一些人為破壞,石拱寺現僅存14個窟龕和249余身造像。窟龕內造像內容豐富,分圓雕和浮雕兩種,造像以佛、菩薩、弟子、飛天、力士等為主。在現存的14個窟龕中,最大的洞窟是第2、6號窟,兩窟直徑大約
夕陽中的石窟
而更為奇特的是與2號窟相連的6號窟、8號窟和小巧玲的9號“柜窟”,是一組葡萄串式的石窟群落,這種窟連窟、窟套窟的型制在我國石窟中是很少見的,因此,這種雕鑿窟型的形式結構與組合以及雕刻造像的精美圖紋,就從藝術而言,有雕塑、建筑及裝飾圖案的獨特風格。是甘肅省東部中小石窟北朝至隋代佛教文化傳播的重要遺存,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