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馮玉雷/文 張振宇/圖
(馮玉雷,《絲綢之路》雜志社社長、主編、作家; 張振宇,中國甘肅網總編輯)
考察第一天要走很多路,起得早。雞聲“十里店”月,只有一顆星星閃亮。古代商隊,腳戶,近代的考察團為趕時間,大多伴著雞鳴聲出發。安特生,陳萬里,野村榮四郎都寫到了腳戶(筏子客)的生活情形。野榮筆墨單調,平面化,陳萬里的觀察與記錄則富人類學價值。他將山西,河南,陜西的腳戶做了對比,很生動。
到專家樓,易華兄更早。振宇發來照片告知,車子正在趕來。不久,考察團全部到齊,每人一碗牛肉面,熱氣騰騰,出發!愿此次考察像唐代仕女一樣豐滿。
前往通渭的路上,兩邊山野、梯田間覆蓋一層薄薄冬雪,將黃土丘陵的層次與柔美襯托得更加清晰。這段路算是關隴大道中比較開闊平坦的地方,直到祖厲河與渭河分水嶺的華家嶺南緣牛營、馬營,感覺到地勢才隆起。丁虎生研究員是通渭人,講了很多當地風俗地理,很接地氣。馬營之得名可望文生義,確實曾經駐軍;至于牛營,我推測或與茶馬互市有關,虎生說昔時這里山大坡陡,商旅通過困難,便有了專門使牛幫助行人馱運貨物過山的行業,故名。有位朋友在微信上說其家鄉還有以“羊營”為名的地方。
通渭、甘谷得名“巔倒說”(通渭干旱,原來應該叫甘谷;二現在的甘谷有渭河通過,應該叫通渭)在當地民間頗為流行,虎生兄說有土專家提出“通渭州”之說,這更符合通渭交通地理特征。以前,我們認為隴山、關山的概念很具體,就是六盤山及其南部,但通渭有隴山、隴陽等帶“隴”字符號的地名;而叫關山的更多,虎生兄家鄉有座山就叫關山。于是大家推測隴中高原多山多關,關山相望,古道相連,設置關卡的山,都這樣叫。由地名說道方言,虎生兄幼時聽家鄉人稱山腰間路痕為“古套”,不知何意,后來才搞清楚,通渭人方言中把“道”讀作“套”,“古套”即是“古道”。還有很多與方言相關的故事,若以山野筆記形式將這些活態文化整理出來,很有價值。
從馬營出高速,到通渭縣城,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南志明帶我們參觀博物館。李家坪、碧玉、雞川等地名不斷出現在重量級的文物解釋中。2013年我陪葉舒憲先生到通渭考察,正逢閉館,尋訪的民間收藏家南強(網名隴中玉)也去了外地,“云深不知處”。這次,飽覽通渭縣館藏文物,接著又到南強辦的隴中皮影博物館,其中我們最感興趣的還是齊家玉器、玉料。交流中,南強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通渭碧玉鎮丁家溝有一處玉礦。這證實我們2013年獲取的信息。于是,簡單午餐后,南志明、南強設計合理路線,出縣城,繞經隴陽、隴山(鄉鎮名),順牛洛河流谷南下。顛簸許久,豁然開朗,出現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古村——碧玉鄉丁家河社牛洛村,向導丁朝剛老人帶我們探訪大約兩公里以外的玉礦。葉老師健步如飛,帶領一部分人從溝谷中走,我和虎生兄等人從極陡的山梁上山,既可俯瞰山谷,也可放眼牛洛河谷及遠山。后來,大家在半山間匯合。采集到了樣品。這里應該是齊家時代的重要玉礦。南強反復說通渭每個山頭上都有齊家文化。雖然是夸張口吻,但我們在參觀、考察、交流中確實感受了齊家文化在通渭的繁榮狀況。接下來的重要佐證就是牛洛河中游的碧玉鎮和李家坪遺址。西蘭公路舊道從關門經過,新修的西安到蘭州高鐵通過碧玉關古城。從李家坪遺址往下看,三座城堡在河谷中形成門戶,因此該關也俗稱“閉門關”,附近也有了關下、玉關、上店子、下店子等血肉相連的地名。
李家坪遺址所在地真是風水寶地!最早在此安家落戶的先祖不知踏勘多少地方,流浪多久,才發現這片可耕、可牧、可漁、可獵、可守的理想王國!有些當地學者認為這里是天水故郡,并非空穴來風!從史前時期到歷代王朝,都逐鹿碧玉,也表明其地在隴右地緣中的重要地位。早在“得隴望蜀”這個成語誕生之前,其政治、軍事、文化意義早就在這連綿群山中氤氳了。
葉舒憲先生說,應該將碧玉丁家溝劃入齊家玉礦資源區,他的四重證據法,在玉帛之路考察中得到了很好的發揮。“士別三日,刮目相看”,每次見葉老師,都能感受到令人眼前一亮的思想火花。從25日下午考察啟動儀式到一路考察,葉舒憲先生不斷有新的創見,啟發大家,反復切磋。
時間已晚,原來計劃的雞川堡子坪及順路考察的大地灣,只能留下遺憾。從通渭經葉堡、蓮花前往莊浪的路上,夜色黑透,星斗滿天。進入山間,稀稀落落的星星閃著亮光在山頭,很美,很清,很實,通靈如玉。
早晨七點出門,披星戴月,晚上九點半入住賓館,頗為疲累。但考察首日就有這些重要收獲,豈不快哉!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