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容易遺忘的,
構成了我們的現在,
歷史是需要銘記的,
只有那些遺落的舊物景觀,
才會喚起人們的記憶。
從自然風光到歷史人文,
恐怕沒有哪里能比
為紀念中國共產黨誕辰99周年,繼承和弘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進一步增強企業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不斷激發公司員工投身企業建設的熱情,爭創一流業績,推動企業健康、快速發展。興華環境部分員工于7月1日這天在董事長李含琦的帶領下,開啟了河西走廊之旅!這是一條充滿情懷的絲路,囊括了夏天所有的色彩和美景。
一、路西行--直達敦煌
7月1日早晨,蘭州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卻阻擋不了我們西行的腳步!這一路你可以明顯的感受到氣候的變化和植被地形的變化,最明顯的氣候變化應該是烏鞘嶺一帶,你根本感覺不到夏天的炎熱,反而會有一種陰雨綿綿的感覺,還有這一帶路上斷斷續續的油菜花相連,在視覺上給人一種草原的感覺。過了武威之后基本都是荒漠和戈壁灘,氣溫也越來越高。到達敦煌已經十點多了,但那邊的太陽才剛剛落山,天還亮著。本以為十個多小時的長途跋涉已經很累了,可公司員工卻依然精神飽滿,在當天晚上吃了當地的特色小吃驢肉黃面之后,還在敦煌的街頭走了走,我們看過了黃河邊的夜景,也要欣賞別具特色
二、敦煌莫高窟--大漠中的畫廊
提到敦煌,我想大多數人腦海里浮現的一定是戈壁、沙漠、石窟、壁畫...尋一段絲綢之路,一定要來莫高窟領略古人的智慧與文化。曾有人這樣評價過:“當你走進莫高窟的時候就好像走進了全世界”,這里的美確實是獨一無二的。
這里分為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和莫高窟石窟兩部分。我們首先在展示中心觀看了兩場微電影,一場是絲綢之路的歷史,另一場是莫高窟壁畫的介紹。我們先對這里的石窟和壁畫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存之后再到洞窟內欣賞精美的壁畫、靈動的彩塑、絢麗的絹畫...不同的洞窟內都藏有數量眾多的文物,或規模宏大或精致小巧,高低錯落有致。其中第96窟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窟前建筑為九層樓,因其共有九層而得名。它攢尖高聳、檐牙錯落,現已成為莫高窟的標志之一。這些藝術文物雖然歷經千年,但依然燦爛奪目。神圣莊嚴的石窟、精美絕倫的壁畫、早期的佛教藝術文化真的讓人大飽眼福,也確實不枉來此走一遭。
莫高窟的藝術是融建筑、彩塑、壁畫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它是我國也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敦煌石窟又名莫高窟,千佛洞,它是位于敦煌東南25公里處的鳴沙山東麓崖壁上,是舉世聞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代表了我國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藝術價值最高的石窟藝術,有“絲路明珠”之稱。
鳴沙山&月牙泉--沙漠皎月奇觀
從莫高窟出來已經兩點多了,因為敦煌的溫度還是很高的,我們吃過午飯返回酒店休息兩個多小時,到六點才出發去鳴沙山&月牙泉的,來到景區后我們先涂上厚厚的防曬霜,太陽不是很大,紫外線卻是很強,然后整體租上鞋套去爬沙丘,這個時候沙子不會太燙,反而會很舒服的,深一腳淺一腳、走三步滑兩步走在細小柔軟的沙子上也是很考驗體力的。
“山以靈而故鳴,水以神而益秀”。爬上鳴沙山視野也會變得無比遼闊,無論是從山頂鳥瞰,還是泉邊暢游,都會使人騁懷神往。確有“鳴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它像是沙漠的眼,千年不被流沙所埋。鳴沙山在晴天或有人從山上滑下來時會發出聲響,所以叫鳴沙山。茫茫沙漠,滔滔流水,無不叫人贊嘆大自然的神奇...
實景演出--《敦煌盛典》
從鳴沙山&月牙泉出來之后,我們來到了《敦煌盛典》實景演出基地,整個演出分為六個篇章:序幕 《大漠魂》、第一幕《禪定·鳴沙山》、第二幕《遠走·敦煌城》、第三幕《情牽·莫高窟》、第四幕《嬋娟·月牙泉》、《尾聲·夢敦煌》。
它主要講述的是一個曾廣泛流傳于我國古代敦煌地區的、青年畫匠墨丁與和親公主綠珠之間凄美、纏綿的愛情傳說。看完演出之后已經十點多了,我們到達敦煌夜市感受當地晚上的市井風情和地方特色小吃,隨之一天的行程也就結束了。
三、毛骨悚然--雅丹魔鬼城
第二天的行程也不會很輕松,早晨起得很早,不到七點就已經出發了,這一路行駛了兩個多小時才到達目的地雅丹魔鬼城,在距甘肅玉門關西90公里外,有一外觀典型的雅丹地貌群落,遇有風吹,鬼聲森森,夜行轉而不出,人們俗稱魔鬼城。其整體像一座中世紀的古城,這座特殊的“城堡”,有城墻,有蒙古包,有艦隊、有雕塑...最具有特色應該是“天外來客”,其形象生動,維妙維肖,令世人瞠目。
當然它的形成主要有兩個關鍵因素:一是發育這種地貌的地質基礎,即湖相沉積地層;二是外力侵蝕,即荒漠中強大的定向風的吹蝕和流水的侵蝕。
古代對外交通咽喉之地--玉門關、陽關
在從雅丹魔鬼城的回來的路上還會途徑玉門關,一般來玉門關之前,并不知陽關和玉門關是什么關系,只是在唐詩中知道了這兩個讓人心馳神往的名字。一首是膾炙人口的唐詩,這就是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詩中那悲壯蒼涼的情緒強烈地感染著人們,引發起人們對這座古老而富有神奇傳說的關塞的向往。另一首唐代大詩人王維是“渭城朝雨
參觀完陽關遺址之后,我們在附近的農家樂吃完午飯稍作“休整”,開始了下一個地方的征程。
四、“城下有泉,其水若酒”--酒泉
前一天的行程被安排的滿滿的,到達酒泉已經十一點多了,我們提前已經把住宿安排好了,在一天緊緊張張的行程之下,大家已經感覺到很餓了,吃完晚飯之后已經快到凌晨一點了。第三天的計劃沒有像前一天的那么緊張了,大家第二天也是睡了一個自然醒,八點多才起床的,所住這家酒店得也是服務也是特別好,早餐是由服務員送到房間的,大家也不用那么趕時間著急去吃早餐。吃完早餐之后,我們去了西漢酒泉勝跡,在這里我們才知道了酒泉這一名稱的由來。
關于酒泉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民間傳說是西漢東方朔的《神異經》里寫:“西北荒中有玉饋之酒,酒泉注焉,廣一丈,長深三丈,酒美如肉,澄清如鏡。上有玉樽、玉籩,取一樽,一樽復生焉,與天同休無干時。石邊有脯焉,味如獐鹿脯。飲此酒,人不生死,一名遺酒。其脯名曰追復,食一片復一片。”因為這篇文章,酒泉逐漸被大家認為是“城下有泉,其水若酒”的地方。
還有一種就是“酒泉”這個名字和西漢的年輕將領霍去病有關。在霍去病奉命出征匈奴大勝之后,要大擺慶功宴。軍中擺慶功宴酒是必不可少的,但當時甘肅地區是一片荒涼的沙漠,將士們出征,為了減少行李的重量,酒水這種享受品帶的很少。霍去病也不想掃了大家的興致,在途中霍去病碰見一汪泉水,心思一轉,就將所帶酒水倒入泉水中,泉水甘冽,加上酒的香氣足矣和全軍將士共同飲用,這就成了“酒泉”名字的由來。在知道了酒泉名稱的由來之后,可見在每個地方都蘊含著厚重的歷史文化,讓我們再尋歷史記憶,感受不同時代人們的思想和文化。
酒泉一行,也就以此而結束。
一線
從酒泉到張掖大概兩百公里的路程,我們一路到張掖市內先是去吃了地方特色臊子面,說實話和蘭州的臊子面確實不同,無論是面和食材的搭配還湯的熬制都和蘭州的臊子面大相徑庭。在吃完臊子面之后,我們和別的游客一樣去了
有首詩是這樣贊美平山湖大峽谷的:峽谷湖光共日臻,神教大象自封塵。九龍匯海居延外,豹子云游弱水濱。歲月遺蹤追曉籟,時風得韻綠山春。登臨放眼絲綢路,萬里華天幸福人。
祁連山下的平山湖大峽谷內以奇特的地質地貌換
好像驚險的一線天云梯攀爬讓大家格外有精神,到達景區門口,大家還去了“網紅橋”繼續搖擺,似乎沒有一點疲倦。因為大峽谷所處的地理位置屬于張掖和內蒙古的交界處,這里是蒙古、漢、土、裕固族等幾個民族雜居,也會看到大大小小的蒙古包,感受他族文化特色。
這一天的行程安排本來就不是很緊張,從大峽谷出來之后,我們去了張掖的“北關特色美食城”,品嘗了我從未聽過的炒撥拉和搓魚面。也不愧是地方特色小吃,用味道完美詮釋了張掖這個城市!
終于不用定好鬧鐘,可以美美的睡一覺第二天返回蘭州了。所謂“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說的便是如此吧。這一路的旅行,我們深深地體會到了河西走廊的內涵和歷史文化價值。
旅游的點點滴滴歷歷在目,大家的歡聲笑語依然回蕩在耳邊。這次旅游給了大家一次相互了解、彼此熟悉的機會,在過程中也看到了大家在生活中的另一面。工作中我們追求嚴謹、一絲不茍。但在生活中我們有著永遠年輕的心態去享受生活。我們熱愛工作、也熱衷生活。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公司組織旅游是工作和休閑的一次很好的銜接,一次身心的放松是為了重新積聚力量投入日后的工作中。與此同時,還要感謝其他未能一起出游的員工,是他們在幕后的支持和工作,使得我們才能放下手中的工作出去旅游!
河西,期待著我們再一次的聚首。
審核:李含琦
編輯:李鈺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