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在線蘭州訊 蘭州市城關區新港城張家灘坐落著一家獨特的私人博物館——“三木自行車博物館”。我雖能在一些新聞報道中大略了解其主人柴林及其博物館的一些基本情況,但也知道其背后一定有許多不為人所知的故事。因而,我決定采訪其創辦者——蘭州市杰出民營企業家柴林先生。
三木自行車博物館外景
走過整齊擺放放各種自行車精品的展廳,我被工作人員引領到三樓辦公區,便看到辦公室大門已經敞開。柴先生雖已年逾花甲,卻依然堅朗矍鑠。寬敞明亮的辦公室中式裝修風格,陳設古色古香。迎門墻上懸掛著一幅遒勁有力的四個大字:“壯志凌云”,近看竟是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總書記的墨寶!兩側墻上配以幾幅遒勁的書法和一幅氣勢磅礴的山水畫。寬大的板臺上則擺放著幾幅剛寫的毛筆字,墨香彌散。
柴先生平易近人,非常健談。“自行車是我的興趣愛好”,他開門見山地說,“一個人必須有愛好,一個沒愛好的人是不健全的人”。他說自己生于武威一個較為寬裕的家庭,祖父早年留學日本,并帶回了兩輛英國產自行車,一輛是“菲利普”牌,另一輛為“三槍”牌。那時的中國生活物質匱乏,還遠不是“自行車王國”,甚至自行車長期都屬于極少數人擁有的奢侈品。當年,他騎著“菲利普”上學,收獲了不少同學艷羨的目光。
在“文化大革命”浪潮席卷中國大地后,他的家庭也未能幸免于難,那兩輛精致的自行車被作為“走資”派的特有物品被砸得七零八落。少年時的他因愛車被毀的悲傷,使他對自行車產生了莫名的情感與“心結”。
文革結束后不久,百廢待興的中國開始了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柴先生也得到了與“中、下貧農”平等的發展機會。他說,當時人們根本“不知道怎么走,都很茫然,不知所從!倍鴰缀跛械男袠I的空白意味著到處都是機會。當時的中國有兩類人成為了新時代的弄潮兒:第一種是最想改變自己命運的人,即“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第二種是窮怕了,想要富起來的人。他說自己就屬于“最想富起來的人,是最想吃飽穿暖,最想有存在感的人!
在改革開放乍暖還寒的1979年,柴先生毅然決定下海經商,“1978年到1989年,甘肅也出現了很多商人,而我就是最早那批人中的一個!睘榇,他離開武威,來到經濟相對發達的蘭州市,并創辦了一家建筑公司。那時,社會對建筑設施的需要出現井噴式增長。再加上自己用心經營,企業很快發展起來,盈利與日俱增。掙到第一桶金后,柴先生便從當時的曹家廳寄售所(類似于當鋪)花了880元(為一般人多年的收入)購買了一輛“鳳凰”牌的自行車。也正是這輛自行車為他以后的巨量收藏拉開了序幕。
隨后,柴先生的企業規模迅速擴大,成為一家雇工700多人的大型建筑企業。中國當時的政策仍沒有全面開放,工商部門依然執行雇傭6個人以上就是剝削階級的規定。為此,他多次到市政府、省工商局乃至工商部反映情況,卻無法解決。正當一籌莫展之際,國家有關部門正在草擬私營企業條例的消息成了他的定心丸。根據這份起草中的條例,蘭州市區政府為他的企業發放了營業執照,把“集體經濟營業執照”上的“集體”被用筆劃掉,寫上了“私自”二字。他的企業就為了孕育中新政策的“試點企業”,自己也成了建工行業試驗的帶頭人。他感慨道:“那時,我相當于在天上搗了個洞,我們商人離不開政府”,然而“私營企業是開放的大勢所趨,你承認它,它是存在的,你不承認它,它還是存在!
筆者與鎮館之寶“走路機”
在上個世紀80年代家資過“萬”的人家十分稀少時,他積累的凈資產已經高達250萬!在1990年代,他的公司繼續高速發展,并于1997年改名為“甘肅宏偉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在2010年評選的全國31家建筑企業“雙一級企業”(即公路一級和橋隧一級)中,他的公司也是甘肅省唯一入選的建筑企業。憑借著卓越的實力,他的公司先后承包了蘭州附近不少的公路、橋梁等大型工程,為甘肅的基礎設施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隨著歲月流逝,柴先生逐漸退出了對公司的直接管理,并開始專注于自己喜歡的自行車收藏,廣泛地涉獵收藏界、拍賣行、國內外網站的大量信息,為他的藏品查缺補漏。一些珍品也可以從其他收藏家手中直接購得,甚至到一般人家去“淘”!笆詹丶叶加幸粋心態,就是撿漏兒”,他笑著說,“可是,漏不易撿到!辈簧僮孕熊嚥仄范际撬M盡周折購得,幾經輾轉后才運抵蘭州的。
為滿足我對收購珍品的好奇心,柴先生還講了一些在拍賣場競拍的細節。對于一些珍品,他通常到國外拍賣網站查找。這些網站相對較為透明,會把每輛被拍賣的自行車的詳細資料提前半年左右公布于網上,缺損處也會上傳高清照片。買家參拍的過程通常相當驚心動魄,也很“殘酷”。有時,幾十位買家會為一件心儀的競拍品頻頻出價。一旦拍賣官的錘子落定,物才有主,而其他買家則難掩失望。然后,競拍所得的自行車會被包裝完好空運給買主,一般10天就能到蘭州。博物館現存一些珍品價值不菲就來自拍賣會,尤其是鎮館之寶“走路機”耗資27萬人民幣;“大小輪”的花費高達11萬英鎊;二樓的三輪車更是高達45萬美金!
經過長期的收集與修復,柴先生收藏了幾百種品相較好的自行車,數量也多達一千三百多輛。他覺得這些藏品“養在深閨無人識”甚是可惜,于是考慮發揮它們的社會價值!叭咀孕熊嚥┪镳^”就是從2007年開始籌劃的。在隨后幾年,他一直為博物館的址奔波,最后確定了黃河之濱的這塊土地并以1453萬元的價格購得,又花了一個億多元建設了面積為1.8萬平方米的展館。這座博物館由柴先生親自設計,穩重、簡約和氣派。如今,恰如他所期望的那樣,這座博物館已經成為蘭州的一張新名片!他還有更長遠的規劃,要把自行車歷史與人類工業史緊密結合起來,開展相關的歷史和文化研究,以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柴先生還進一步詮釋了自己對“博物館”三字含義的理解:博,就是要有廣博的知識和博大的精神;物,就是要有豐富的藏品和展品;館,就是要向社會民眾開放,成為每個人都可以參觀和體驗的文化之地。據他說,博物館目前共有16名員工,人均月工資5000元;八臺空調主機日均耗電3200度,是一件相當燒錢的事。然而,他建造博物館非為炫富,而是為了更好地收藏、保存以及發揮它們的價值,讓人們體會二百多年來工業文明的歷程,也要讓國人看到與外國工業發展曾經的差距。
最后,他還說了一句非常耐人尋味的話:“知識應當與財富成正比,成功地商人要弘揚正能量。”我想,這大概就是他對自己大半生的經驗總結吧!
近兩個小時的采訪結束后,柴先生高興地應邀與我合影留念,還特意挑了自己剛寫的幾幅字送我。離開時,我再次走過那一排排整齊的自行車時,多了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不由地贊嘆改革開放40多年來祖國經濟與文化飛躍式的發展。
通訊員:王扶堯,甘肅省蘭州市人,四川大學國際關系學院2020級本科生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