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馬少杰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首席記者李超文/圖 馬少杰,甘肅徽縣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新華社簽約攝影師,甘肅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現任甘肅青城書畫院副院長,甘肅君創書畫院常務理事,甘肅祁連山畫院畫家,甘肅盛鼎文苑特約書畫家,南京市長江書畫藝術研究院特聘畫家。
其繪畫創作師從著名畫家楊立強、毛斌智先生。尤其擅長畫梅花及山水。
馬少杰擅長的是畫梅花及山水,且深受畫梅大師于希寧先生影響。他筆下的梅花古樸典雅,各種各樣、多姿多彩、艷而不妖。白梅雪蕊吐芳、格調清奇;紅梅高古雄奇、灼灼如火,形神兼備、多姿多彩。
他的山水畫厚重蒼秀,構圖新穎宏闊,意境深遠雄奇。其筆墨酣暢,刻畫出了宇宙間的雄渾大象,營造了一種樸拙蒼壯意境,繼承了中華文化優秀傳統和祖國山河的雄博、靈秀之氣。他把山水畫作為情感投入和精神追求的希冀,將自己的修養、學識、志趣、理想注入作品之中,形成了筆墨高古、雄渾壯觀的格調,給人帶來美的享受和視覺沖擊力。其作品具有自己的繪畫藝術語言。
馬少杰告訴記者:“在創作選題中,首先要注重作品蘊含的歷史和文化價值,重在國畫藝術的表現,旨在用國畫藝術形式歌頌祖國的大好河山,宣傳家鄉,贊美徽縣。”
的確,觀賞其一幅幅靈動的山水畫卷,便能使人在感受山水自然的同時,放飛思緒、陶冶性情。
“早年因愛好攝影,為我的山水提供了很多素材。”他說:“而且,我還十分注重對古代畫的臨摹,從筆臨到意臨,只為吸取古人的文化精神和筆墨技法。經過多年實踐,我深深的感到了‘師古人不如師造化’的法則。于是,我最喜愛的便是以大自然為師,游覽名山大川進行寫生。”
馬少杰繪畫創作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學時期,先師從著名畫家李西民老師學習山水畫。1982年,應聘到徽縣伏家鎮文化中心任文化專干期間,先后多次組織舉辦文化中心書畫展,為當地村社繪制大型宣傳墻畫,受到地方文化部門和村民的一致好評。
后來,馬少杰又師從著名畫家楊立強、毛斌智先生,并受到著名畫家楊志印、馬西園等老師的撥冗指導。多年來,他潛心研究、刻苦鉆研中國傳統繪畫,深悟中國傳統繪畫之道。
“中國畫是中華民族創造的傳統繪畫,凝聚著我們民族幾千年來的審美精神。它講究筆墨情趣,強調意境,以筆墨傳神達意,是中國畫的主要藝術特征之一。中國畫十分重視對物象本質的表現,造型一般注重從對象本身的結構特點出發,要求畫面具有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的藝術形式。”說到自己對中國畫的認識和感悟,馬少杰侃侃而談。
他說:“四十余年的學畫經歷,在老師的指導下,對中國畫中線的理解和應用我深有體會。中國畫的線,不只是一條輪廓線,它是講精神內涵的,是一種精神的訴求,相對于西洋繪畫的線則更豐富,是精神內涵的豐富。”
“西洋繪畫的輪廓線是不能比擬的。”馬少杰認為:“所以,對這種塑造首先要解決的是做畫人的文化修養、道德修養。也就是說,線是可以反射出人的精神面貌和文化修養的,不同的精神面貌和文化修養構成了各自具有個性風格特點的線的形式。”
他說:“對這種線的要求,與其說是要求線的質量,不如說是否包容更多的文化內涵。在中國的傳統繪畫中單線描就歸納出多種描法,盡管歷朝歷代眾多的繪畫大家們,對線都有他們各自的理解、認識和表述。但是,精神實質是一致的。要求有力度、有厚度、有內涵、有境界。”
“大象無形這是一種境界,一種大的境界,這個大境界是中華民族的大境界。”馬少杰由衷地說:“對把握線的能力的提高,是中國繪畫中的一個關鍵所在。如果議論一下時下的中國畫界,對線的質量的要求是不充分的,沒有提高到一個應有的高度,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對繪畫的裝飾風格的強調偏重了,對線的表述能力忽略了,更有甚者以技法去嘩眾取寵,我認為這是一種文化的倒退。”
近年來,馬少杰的繪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省、市各類美展并獲獎,部分作品被國家級博物館、美術館收藏。2014年,他在廣西北海舉辦個人畫展,展出作品120余幅,并在《北海晚報》專版報道;在《甘肅法制報》創刊30周年名家特邀作品展中入選并刊發;2016年,在“院派經典——當代中國美術書法作品大賽”中榮獲優秀獎;2017年,《甘肅黨史工作》第二期隆重推出其紅色題材的繪畫作品。
“山水畫總是讓我著迷,因為其間蘊含著中國千百年文化的流傳,筆墨之中將華夏文明的獨特意境美保留了下來。”馬少杰誠懇地說:“我也算是山水藝術的追隨者之一,時至今日,現代化的都市生活讓許多人已忘記了自然的氣息。而我,則希望能繼續保持對傳統藝術追尋的腳步,不想也不能停下來。可謂一紙墨香品盡人間芳華,山水之間感受自然懷抱。”
2017年至今,他的作品先后在甘肅祁連山畫院、第七屆通渭書畫文化藝術節名家書畫作品展、《人民法治》媒體扶貧書畫展、“圖說我們的價值觀”大型藝術展、《蘭州日報》舉辦的“四力”教育實踐活動暨“金城雅集”書畫筆會活動等大型藝術活動中亮相。特別是在“達觀當代書畫名家十人聯展”活動中,他參展的14幅作品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給同行藝術家及觀眾帶來美的享受和藝術創作的啟迪。
“有人曾說,一幅好的山水畫就像心中牽掛的人遠去的背影,所思所想,意味深遠。”馬少杰告訴記者:“我認為的確如此,一幅水墨畫中不僅僅是河山的壯美,更有執筆者內心的境界與思想的波動,稱之為富有內涵的山水畫也不為過。縱有寄情于山水間的豪情,也敵不過一紙淡漠所訴出的優雅意境。”2019年11月,鑒于其在書畫藝術領域的突出貢獻,由中國大眾文化學會、中國當代藝術品投資研究會、中國集藏家協會、中國郵冊發行組委會、中國書畫藝術專業委員會等單位編印的“偉大歷程——慶祝建國70周年”主題《中國郵冊》收錄了其繪畫作品18幅,印制了個人郵冊專輯。
“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家,皆為‘技道雙修’。”馬少杰坦言:“技,即技法,技藝。若為大家,必是精通各種高超技法,才能做到胸有成竹,下筆如有神。道,則是藝術的最高境界。若只是精通技法,而無思想修為和高潔的品行,便與‘畫匠’別無二致,而不可稱之為‘藝術家’。道的修養,是書畫家文化、修養、人格的凝練表達和最高體現,畫家有無藝術高度,能否成為名副其實的‘藝術家’,皆取決于‘道’。”
馬少杰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多年來,他始終堅持“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堅持師古人之心而不泥古人之法的藝術理念,把繼承傳統與刻意創新結合起來。沉潛在書畫藝術這方天地間,摒棄紛繁的意念和幻想,感受著墨香宜人、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美妙。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