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P在甘肅--淺談《教育革新之路》和該書的編撰者郭 健
〖我曾經說過,凡是有人給我送來(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他們絞盡腦汁嘔心瀝血千辛萬苦廢寢忘食點燈熬油精心創作出版的書或者基本上像書的出版物,只要我能不忍舍棄萬水千山興趣盎然背回家的,我都要翻翻看看,都要說上幾句。否則,我覺得自己就是一具行尸走肉〗
JIP計劃,翻譯過來就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提高初級教育質量聯合革新計劃”。如果把這句話全部寫成漢語,本文的題目和《教育革新之路》一書的副標題就會很長很長,長到超過我目前創下中文標題最長記錄的《在公共汽車上,請把你目前不夠身高免費乘車享受社會資源卻要獨自占座東倒西歪搖搖欲墜磕磕絆絆可能會給司機及公交公司造成麻煩的兒童抱在懷里》那篇文章。
因為寫長文章和長標題不是我的長項。我寫文章喜歡用短句,喜歡言簡意賅,直奔主題。我寫文章喜歡用一兩個字的短標題,最長的四個字。
《教育革新之路》由甘肅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組織編撰 ,歷時3年。甘肅文化出版社新近出版。
當主持甘肅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工作的杜永軍把這部沉甸甸的作品交到我手上的時候,作為一個老編輯,我有一種沉甸甸的感覺。
是的。教育革新,一個沉甸甸的話題。
亞太地區許多國家的教育肯定是出了問題,以至于全世界的有識之士和匹夫都在杞人憂天怨聲載道評頭論足長吁短嘆。
我一直對聯合國國際觀察團很感興趣,我欣賞他們做事的規矩和觀察力。他們在每件事情表態之前都要派團出去觀察,包括打誰或支援誰。我最早認識國際觀察團,是從他們不遠萬里派到陜北楊家嶺跟紅軍一起吃小米南瓜湯的紅軍觀察團斯諾開始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辦事處主任阿赫麥德(左)與時任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處處長杜越(中)、甘肅省教委副主任馬培芳(右)在曼谷會議上)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辦事處在觀察和調研之路,啟動了這項國際合作基礎教育實驗項目。該項目的實質是:針對處境不利地區基礎教育的現狀,綜合考慮影響兒童學習的諸多因素,研究總結得出一種有效的教育方法,幫助受教育兒童在受教育過程中獲得成功。
該項目1986年9月開始,8年后的1993年8月,通過了由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委會秘書處推薦并委托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基礎教育學科組組織的“國家級”鑒定。“最終結論”是:“該項目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應用價值和重要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是國內教育綜合試驗的成功范例,具有國際水平。”
《教育革新之路》一書詳盡地介紹了這項上世紀末葉轟動甘肅、影響全國、享譽國際教育領域的國際合作項目和龐大工程。上篇介紹了JIP計劃的背景、具體實施過程和取得的成果;下篇是這項計劃親歷者的回憶錄。
由JIP當事人回憶和評述參與這項工程的歷程和感悟,無疑是很有說服力的。
甘肅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創始人和終生名譽會長馬培芳先生說:“JIP不僅是我們這一代親歷者終生難忘的教育革新經歷和國際合作體驗,也是我們借助國際先進理念與項目支持,改變甘肅教育面貌的一個范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誕生于公元1946年6月。宗旨是促進國際間教育、科學及其文化領域的合作,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相互了解,維護世界和平。
那時候正是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國民黨節節敗退。后來毛澤東領導的中國人民驅逐國民黨政府并取得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之后,我國教育部1979年成立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負責該組織總部和會員國全國委員會的聯絡事宜,協調我國各政府部門涉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工作。
18年后的1997年,省教育廳的辦公機構內新增了甘肅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這個處室。2001年,該協會獨立注冊,開創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民間活動的新渠道、新平臺和新模式。
協會做得有聲有色的項目,首推對外免費選派留學生工作。2019年秋選派俄羅斯留學生一事,無疑會被載入史冊。
嚴格地講,我的《在公共汽車上,請把你目前身高不夠免費乘車享受社會資源卻要獨自占座東倒西歪搖搖欲墜磕磕絆絆可能會給司機及公交公司造成麻煩的兒童抱在懷里》一文,屬于幼教和一直貫穿小學教育的初級教育的范疇。
下次再有機會時,我把它收編進去?纯袋S花菜會不會涼。
作者簡介:
郭健,祖籍長安,慶陽長大。國家一級作家、政府采購專家、蘭州好人、著名評論家和社會活動家。西北民族大學并甘肅政法大學客座教授,炎黃子孫文獻社社長,甘肅金色知青書畫院院長。當過農民、工人、記者、編輯、教授和國家公務員,任過報紙總編輯和行署副專員。因長篇小說《蒹葭蒼蒼》和大型報告文學系列叢書《當代中國》(8部計320萬字)而著名。有“甘肅文化產業第一人”和“新聞戰線常青樹”之稱。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