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藝術頻道 > 書法繪畫 > 熱點評論

經典精臨——作者:郎照玉

時間:2020-03-22 11:08:34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趙小春點擊:

郎照玉 1983年出生于甘肅省岷縣,好雨軒成員,《甘肅書法》編輯,蘭州市書協副主席,蘭州市城關區美協主席、書協副主席,中國書協會員,甘肅書協省直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學術委員會委員,甘肅書協培訓中心授課教師,中國書協“翰墨薪傳”西北五省書法教師培訓授課教師,中國書協西部新秀理論班成員,中國書協西部書界高級研修班成員,“國家藝術基金西部地區青年書法創作人才班”學員,蘭州大學書法學院特聘助教,甘肅省青年書協副秘書長、隸書委員會秘書長,甘肅省青聯委員。先后被甘肅書協授予“優秀書法家”“優秀志愿者”“先進工作者”稱號,被中國文聯、中國書協授予“向人民匯報”——“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質兼美優秀基層書法家稱號,被蘭州市委、市政府評為首批“金城文化名家”“青年專家”并設立“金城文化名家工作室”“青年專家工作室”。

談談現階段我對王鐸的理解

郎照玉

自去年以來,我的行草書風格大變,不是我刻意而為,還是我說的那句話“任憑直覺指引”!但我知道,不管怎么變都不會俗,因為我知道,我是在和高手過招,那怕你是屢戰屢敗,但要比和低手過招做常勝將軍強,這也是與個人的成長經歷和生活閱歷、意識認識息息相關的。

一晃我為《書法導報》“經典精臨”版從2012年開始已經連續臨摹8期了,今年臨啥?雖然近期臨摹了近百種碑帖,為去年年未出版的冊子彌補材料,但老是找不到感覺。自從去年暑假以來,我們書友三人有個群,他們最懂我了,說“郎老師,何不臨臨王鐸!”于是,有了經典,剩下的就是精臨了。

先談談我自去年以來對臨摹的再認識。我認為,真正到一定階段的臨摹不是實臨,而是汲取經典碑帖的某一小部分,或章法、或結體、或某一個運筆,但不管怎么說,其主調是不變的,高人一眼就會看出出自某家,這是我去年五月份在紹興參加中國書協主辦的“源流?時代——以王羲之為中心的歷代法書與當前書法創作暨紹興論壇”時近距離接觸觀摩當前國展高手的臨摹作品后頓悟的一個道理。我自2013年入展中國書協的首屆臨帖展之后,我一直在思考別人所說的“意臨”,那幾年看國展高手臨摹落款“意臨”,我也跟著這樣落款,現在想來那是當初自己對自己無知、虛偽和偽裝的詮釋。經過這幾年的積累和沉淀,才知道“意臨”的真正意義,才知道“得意忘形”乃書法臨摹之最高境界。

自從去年以來,我對黃庭堅和三筆三跡的品讀多了點,勢必自己的創作風格也就向這方面靠攏,或許過完今年,待明年這個時候,我的風格就會有一個更大的變化。我始終認為,我們這個年齡,不要急于形成個人風格,讓別人一看就出自我手,成為一種符號。我想,最起碼每年都有不同風格的習作呈現給培養和關愛我的親人,這也是我從2009年以來每年都把自己的代表習作編印成冊的目的,待多年以后,看著一摞子的積累冊子,該是何種感受?

去年曾兩次觀摩寶雞展區的全國第十二屆國展行草書作品。對于草書作品,有一位前輩曾這樣評價說:都是短線條的組合,最后或左下角用一個長線條打破章法,剩下的就是字距的錯落排列和大小的組合以及線條的質量給人整體的視覺沖擊力,有種千篇一律的感覺,話雖然有點牽強,但也不無道理。但我也私下進行過對比,比如貴州李茂江兄的入展作品和我平時在他微信圈看到的作品沒有長線條,但作品還是那么大氣磅礴、勢如破竹、跌宕起伏,讀來令人心潮澎拜,激動不已,甚至回蘭州后都回味無窮,在細膩的運筆中體現出三筆三跡和黃山谷的大氣磅礴韻味。我經常給書友們說:“主要看氣質”,這不就對了嘛,不就找到草書的實質性問題了嘛!有時候不一定是長槍,短劍也可致勝!

在這次國展草書方面,王鐸一路的有好幾幅,就其技法而言,我覺得王鐸草書,屬大寫意派的書法風格,作品面貌大都氣勢磅礴,元氣淋漓。那神態飛動和多彩的藝術韻律,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和藝術震撼。王鐸草書追求的是漲墨淋漓的效果,在創作時,他往往用毛筆飽蘸濃墨再加水調和書寫,在線條的縱橫捭闔之間,顯出水墨的漲、淺淡、自然而成墨暈,增強了作品的墨色層次和藝術趣味。

不管是明代中葉以后始有的超長條幅,還是超長手卷,王鐸都能以恣肆任性、揮灑自如的書寫技巧,表現出撼人肺腑的雄壯力量。綜合其草書作品,在結構處理和空間切割上皆有新奇組合,追求的是欹側動蕩的形式美感。這使得他的作品不但有奔放的激情,而且不失理性的控制,王鐸草書的用筆極其豐富,并多用中鋒出之筆力雄厚,結體繁茂。

其筆法在縱勢中常有橫筆崛出,能在圓轉回鋒中巧用折筆收放自如,情緒跌宕,顯得外露而不張揚。其用筆力道精絕、雄壯奇偉、渾厚華滋。仔細觀察其筆畫線條,使之與屋漏痕和折釵股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王鐸草書的筆法,是形成其書風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完美地體現了書法高古和雄強的審美特征。王鐸草書的線條,有著令人驚奇的魅力,在飛騰跳擲的筆勢和渾穆淋漓的墨色中飽含著藝術家復雜情感的抒發,于是作品在創作時就隨心靈的宣泄和心緒的起伏,盡情揮灑,猶如飛沙走石、風馳雨驟。此類作品無疑充滿了強烈的個性,充滿了火一般的熱情和血一樣的生命。這顯然與明末清初董其昌一派的書法觀背道而馳。

王鐸還善于用墨,并且首創了“漲墨”之法。墨的濃、干、濕在其草書中用得恰到好處,變化無窮,再結合用筆的疾、緩,其作品就具有了極強的運動感。王鐸的漲墨之法拓展了傳統書法的用墨空間,提升了墨的情緒化表現,這對清代以后尚趣書法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王鐸草書的章法之奇在于對作品形式空間的分割上。有所謂疏者自疏密者自密,“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王鐸為了營造自己作品中的絕妙章法對行筆的輕重、書寫的疾遲、線條的曲直、點畫的連斷、排列的參差、字組的錯落、行間的疏密無不深思熟慮。王鐸存世的大量草書作品,看起來顯得粗頭亂服,其實飽含著旺盛的生命力。只要我們以平靜的心態認真欣賞那功力深厚的行書、豪放不羈的草書,王鐸書法的師承關系及其性格便不難相見。

我一直認為,所謂的書法創作,就是在解決了基本技法后理性書寫自己心靈軌跡的過程,其中包涵了書家的所思所想,對人生、社會、家庭等等各個方面,所以,書家真正用“心”創作出來的作品,如果沒有書家自己的解讀,別人是不會讀懂其作品的,因為他們只能從出處、創新、技法、章法、墨法等書法最基本的要素方面做粗淺的了解,這是不對的。所以,要學會品讀作品,要先了解書家,才能讀懂其作品,這也就是我平時所說的“我們是寫字的,不是字寫我們的”“書法,是寫人的過程”。所以我認為,真正成功的、受人尊重的書法家,除了他有極強的書寫能力之外,更多的是他的為人處世和做事,比如王羲之、顏真卿和趙孟頫等。

一幅書法作品要包含好多元素,但在創作時一定要“單純”,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單純的屬于自己的作品。我想,我們應該先從王鐸“一日臨帖,一日應索”開始,多一些臨摹,少一些創作,多一些敬畏,少一些自我,多一些傳承,少一些創新,或許還有希望……

《草書條幅》王鐸

臨摹作品

創作作品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