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天祝區轄8保甲,東大灘鄉屬南沖保。建國后,天祝區轄9鄉,東大灘屬二鄉(祝貢及南沖)。1950年天祝自治區轄10鄉,將東大灘分為東山八族和紅番五族2鄉。1952年,自治區6區30鄉,東大灘鄉分為阿羅、代陽2鄉,屬三區。1958年改為八一公社,1958年12月改為東大灘公社,1966年改為東升公社,1983年改為東大灘鄉。
境內有佛教寺院一座--祝貢寺,藏語稱"噶丹勒謝瑯",意為具喜善言洲。寺址在西岔口垴。天祝縣名中的"祝"一字即取于"祝貢寺"中的"祝"字。據《安多政教史》記載:明末,西藏噶舉派直貢僧人桑布堅贊成為巨富,住在郭隆寺附近,并成為該地方的囊索(行政長官)。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青海發生蒙古和碩特部首領羅布藏丹津反清事件,清廷派兵鎮壓,桑布堅贊亦受牽連被殺害。其信徒桑布仁欽逃至下吉讓(毛毛山北麓),約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他在西岔口建參康(靜修處)一座,后在東大灘舊寺溝建寺,取名祝貢寺。(因建寺僧人為噶舉派直貢系而得名,祝貢即直貢)。寺院信奉阿息瑪(祖婆)的護法。盛時有僧人80余人,轄5個部落。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和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寺院兩次毀于兵燹,后重建,成為格魯派寺院。在內蒙古伊克昭盟準格爾旗上有附寺,稱準格爾西昭、東昭。
1949年,寺院轄上阿羅和下阿羅兩個部落。建筑有措欽堆康、久康、囊謙、僧舍等,有僧人30多人。寺院有土地200多石(合4000畝),牦牛300頭,羊1000多只,馬70匹,尚有森林、草原、煤礦等。1958年,祝貢寺被毀。1982年重新開放,現有僧人和寺院管理人員3人。
祝貢寺現存的主要經典和法器有:在大經堂頂層,中間是宗喀巴師徒三位的塑像,靠右是護法殿,上下七個間堂內繪有勝道聚會、皈依聚會、五王身像、五依怙、藥師佛、十六尊者(羅漢)有智者。在大經堂底層,中間有蓮花神圣塑像,宗喀巴一千塑像等。經典有《宗喀巴師徒全集》、四川德格版的大藏經《甘珠爾》、《杰桑布》等40多本。還有法鼓、鈸、銅燈等法器。復開放,1983年3月22日(農歷二月初八),祝千佛及其他僧人,在原寺院大經堂遺址處舉行了頌經祈禱活動,祭奠寺院照山的"峨博"。后有信教群眾籌資,于1983年、1985年、1988年幾經修建、翻修、擴修為"三轉五"的兩層大經堂,1989年7月5日(農歷六月初三)為其舉行了隆重的開光典禮。
東大灘是一個以藏族為主體,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地方,民俗活動即同天祝其它地方的民族風俗基本相同,但不同中也有各異,自成一派。
藏族服飾:衣領有三四層,每層用不同顏色的緞料做成,其上邊也綴縫著一指寬的水獺皮或錦邊。東大灘藏族特別寵愛"鴿子青"禮帽,男女老少都有戴用習俗。尤其在頭飾上有別于其他地區民族,女性婚前將頭發辮成二股吊在后面,不梳小辮,頭上也不戴其他飾品,婚后將頭發從中間分為兩半,然后根據頭發的多少梳成若干條小辮,中間留一股頭發梳成一條大辮,其根處系有銀制的圓形"熱堅",再把發辮分別裝在發套內,穿入腰帶吊于胸前。
藏族待客:客人上門,全家人都要迎上。如是尊貴客人,一定要上酥油燈。第一道飲食是吃糌饃。第二道是酒,主人要給客人敬三杯,藏語為"旦哲森巴"。意思為祝愿客人在全年全月全日吉祥如意。第三道是手抓肉。此后繼續喝酒,最后一道是包子或長面。
藏族婚俗:東大灘的婚俗分民族的不同而有差異,但都受到了藏族習慣的影響,所拿的禮物和程序大體相同,都要經過提單瓶、提雙瓶、講禮、娶新、婚禮等儀式。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