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藝術頻道 > 民俗藝術 > 民俗風情

武山縣--天水市武山縣民俗風情

時間:2015-11-23 09:09:46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馬海花點擊:

武山縣隸屬于甘肅省天水市,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地處秦嶺山地北坡西段與隴中黃土高原西南邊緣復合地帶,海拔在1365~3120米之間,屬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氣候。總面積2011平方公里(2011年),總人口475500人(2011年)。2012年,武山縣實現生產總值388811萬元。

武山縣

 

武山有水簾洞、木梯寺、老君山森林公園,草川大草原等景點。武山是國家級標準化蔬菜生產示范縣、全國綠色蔬菜示范縣、全國蔬菜生產重點縣、"中國韭菜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全國武術之鄉"、"玉器之鄉"。

歷史沿革

秦漢時期,縣境大部屬豲道,洛門鎮以東屬冀縣。

東漢中平五年(188年),析襄武、豲道地置新興縣,址設今縣城西15公里 新興川(今廣武坡西頡家門一帶),屬南安郡。

三國魏更名武城縣,不久即廢,復名新興縣。置中陶縣,故址在今鴛鴦鎮附近。

東晉十六國時期,為前趙、后趙、前涼、前秦、后秦、西秦、大夏等北方七國先后爭占,歷時百余年。

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年),中陶并入新興,隸渭州廣寧郡。隋開皇十年(590),新興并入隴西縣,隸隴西郡。

唐代宗寶應二年(763年),縣境淪于吐蕃,歷時78年。咸通七年(866年)收復,屬隴右道渭州。

五代時期,縣域為羈縻地(授予歸附的吐蕃族居住),歷53年。

北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在今縣城北建寧遠寨,屬秦鳳路秦州。熙寧五年(1072年),以古渭寨地(今隴西)建通遠軍,寧遠寨屬通遠軍。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升寧遠寨為寧遠縣,屬鞏昌路鞏州。

金天會九年(1131年)正月,寧遠陷金。泰和七年(1207年)又降為寧遠寨,屬臨洮路通遠軍。金天興三年、南宋端平六年、蒙古汗國太宗六年(1234),宋蒙聯軍滅金,寧遠寨歸屬蒙古汗國。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復置寧遠縣,隸屬鞏昌路鞏州。

 

明、清沿襲寧遠縣制,屬鞏昌府,縣域包括現有地域和馬塢、新寺兩鎮。清代末年,馬塢劃歸岷縣。

民國二年(1913年),因與湖南省寧遠縣重名,北洋軍閥政府內務部決定更名武山縣,屬渭川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7月廢道,設渭川行政區,不久即撤銷。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設天水行政督察區,轄武山等15縣;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7月,改甘肅第四行政督察區,武山屬之。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4月,縣西邊境駱家溝、駱家鎮、牟家窯、川口下、川口峴、何家坡、淡家溝、蔡家坪、黃家里、伍家山、瓦窯下、柳樹溝、石板上、銓莊下、單道下、丁家咀上、樺林河17村及插入漳縣的王家坪、爺池下、新咀里3村劃歸漳縣,漳縣插入武山境內的徐家門劃歸武山。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漳縣孫家門劃歸武山。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8月,調整武山、甘谷石廟兒附近的插花飛地。由石廟兒沿洮天公路至張家山堡東西棱線至賈家溝,東屬甘谷縣,西屬武山縣;由石廟兒起,沿洮天公路順李家坪左側山梁至管家溝東下,北折高家山堡直到甄家山一線,東屬甘谷,西屬武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沿用武山縣名,屬甘肅省天水分區督察專員公署。

1951年4月,屬天水區。

1953年,縣東邊界劃出米家莊歸甘谷縣,劃甘谷縣屬管家溝、臺子上、吳莊、多家灣、張家溝、彭家坡5村歸武山縣。縣西邊界劃出當中嶺、徐家門、李家河、趙家坪、東家屲、景家屲、宋家溝9村歸漳縣。

1/6 1 2 3 4 5 下一頁 尾頁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