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飲食
飲食結構以面食為主食。民國時,北部及關山一帶以莜麥、扁豆、糜、谷、蕎麥為主,南部以高粱、糜、谷為主,統稱"雜糧"。小麥面稱為"白面",用作過節、待客,平日罕食。建國后,玉米、高粱逐漸成為主糧。1980年后,隨種植業結構變化,小麥成為主糧,雜糧反變稀貴。
民間藝術
社火俗稱"故事",由來甚久,清乾隆《莊浪縣志略》有"立春之先日,迎春牛,扮戲彩"的記載。以后遍及城鄉,品類多樣,經久不衰。表演形式有曲藝、舞蹈、造型三大類,演出活動集中在春節。
曲種有眉戶、小曲、笑攤等,以地攤形式演出。民國時,曲藝愛好者自發排練,稱為"社火班"。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文化部門積極挖掘和培植。1952年11月,舉行首次曲藝調演,有南湖、岳堡、柳梁等13個代表隊參加。1956年12月,選派曲藝藝人張正祖、岳俊順等組成縣代表隊,參加平涼專區民族民間音樂舞蹈觀摩演出大會,獲集體一等獎,3人獲表演一等獎,4人獲三等獎。又出席省觀摩演出大會,有2人獲二等獎。1963年,全縣有社火班100多個。"文化大革命"中,傳統曲藝節目為"樣板戲"及"革命歌曲"所取代。1980年春節重上舞臺。1984年調查,全縣有社火班170個,其中較著名的28家,有演員499人,樂師134人。
眉戶,清末從陜西傳入,流行于南湖、岳堡、趙墩、柳梁等鄉鎮。民間藝人在演唱中逐漸吸融本地小曲腔調,形成既保持眉戶原有唱腔程式,又有地方風味的獨特曲藝品類。生、丑、凈、旦行當齊全,劇目多故事情節,有的從戲劇移植,而以唱為主,科白極少。據調查,原有曲牌70余種,現存30余種。伴奏原用板胡、三弦、摔子(碰鈴)、瓦瓦(竹片打擊樂),現增加二胡、笛子、打琴等。
小曲,流行全縣,莫知所自。原為民間演出的主要形式,眉戶傳入后與之穿插演唱,稱為"小唱"、"蕤唱"。曲牌、曲目繁多,行腔婉轉悠揚。演出有對唱、合唱,邊唱邊舞,走十字步、八字步,甩扇、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新農村建設為主線,搶抓機遇,苦干實干,使全縣經濟社會和各項社會事業得到了長促發展。十五"期間,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2005年突破10億元,大口徑財政收入同口徑年均增長12.1%,達到3658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4.3%,達到4.5億元,農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8%,達到3.96億元,糧食總產量年均增長3.9%,達到13.9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7.2%,達到1554元,全縣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1.5%,達到2.84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9.2%,達到6228元。至2006年底,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44億元,增長11.2%;大口徑財政收入完成3700萬元,增長1.9%,地方財政收入完成2600萬元,增長15.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09億元,增長20.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078萬元,增長55.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4.35億元,增長12.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766萬元,增長8.7%;農民人均純收入1658元,增長7%;糧食總產量12.79萬噸。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