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街塔兒遺址,位于大砂村以西(現紅古區建筑公司預制廠廠內)。原窯街塔兒矗立在一個小古樹林中,是昔日八堡川里遐邇聞名的一處古跡,建于何年不詳,無從考證。
八寶川位于蘭州市西部,由永登縣連城鎮、河橋鎮和紅古區窯街鎮三鎮相連地界組成。西臨青海省民和縣、樂都縣馬廠鄉,東接永登縣七山鄉。此地四面環山,連綿不斷,遙望田野縱橫,風光秀麗,是一座天然大花園。大通河如鑲嵌在花園里的一條銀帶,蜿蜒全境。
八寶川古稱八堡川。解放前屬連城魯土司管轄。據《蘭州市文史資料選刊》第六期記載:"八寶川呈西北東南走向,為一帶狀形,占地約90平方公里,因該地有連城、河橋、豐樂(今牛站村)、杜家灣、馬軍、七里店、紅山、馬莊共八個軍事堡子,所以稱之八堡川"。
紅古川舊稱峽外川,川境內以北有條峽谷,叫享堂峽,其峽以北稱八寶川,峽以南稱峽外川。峽外川長約百余里。包括平安鄉、河嘴鄉、紅古鄉和海石灣。
川內有條湟水,順川東下,匯入黃河,南北兩面,山巒起伏。湟水兩岸,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曾有俗語"四馬二主拴者牢鰲者裝糧庫,峽外川是個搖錢樹"。年年入春時,桃紅柳綠,梨花似雪,民間曾在此舉辦果花節。
說起紅古川這個地名,還有一定的來歷,在川內紅古鄉有個小村莊,現稱紅古城村,舊時為魯土司管轄的一座古城。據記載,在明代古城以南有座舊古城,因城建在川中心,沒有水源,易攻難守,不適應戰略需要。故將城遷筑到現紅古城。此處原名叫紅古土,建城后遂改名新古城,此城四周筑有十多米高的城墻,南面臨河,西面挖有壕溝,東面是懸崖峭壁,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外城還有一條南北走向的護城河。既險要,又好取水。易守難攻的犄角之勢。城內有東西一弓形街道,北面建有王土司衙門,南面是貢爺住居地。據村內老人回憶,民國三十二至三十三年(1943至1944年),楊子恒的部隊,有一個中隊在城內駐扎過。從王氏家譜表上證明,其先祖為王保保。
又一說,當年的邊陲守將和士兵,百姓多是土人(指少數民族),由于口音上,對"新"字讀不準,誤讀為"紅"。這樣天長日久才叫成了紅古城。1960年4月27日,由甘肅省人民政府決定設立紅古區,就以這座古城為名,故取名為紅古區。從此,人們便稱這條川為紅古川。有小詩一首"雪浪起峽谷,湟水繞平塬,百里紅古川,卻似小江南"。
陳富才(1902年-1960年),字貴三,紅古區河咀鄉河咀村人。陳青年經商,家境富裕,自幼酷愛秦腔,曾求教于永登苦水班的苗蘭庭等人。先工小旦,后改唱須生、老生。二十年代起即開始和苦水班子、蘭州的一些秦劇班社搭班在永登、紅古、青海民和等地演出。
劉萬里(1931-1980),蘭州市紅古區平安鄉人。曾任甘肅美術家協會會員,蘭州市文聯常委、副秘書長,"五泉書畫學會"副會長。他的作品曾多次參加省市展獲獎,在省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
齊運順,祖籍窯街。原為窯街衛生院中醫大夫,現系窯街下街村個體中醫診所大夫,政協紅古區第一、二、三屆委員會委員。
紅古區有百合雞絲、葫蘆雕刻、金媽媽杏、蘭州砂鍋、高三醬肉、東升、蘭州烤全羊、麻薯長茄、碧秀、蘭州苦水玫瑰等特產。
2000年被國家科技部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并連續四次通過全國科技進步考核。
2012年紅古區檢察院被授予"全省司法警察編隊管理示范單位",同時被最高檢院授予"全國檢察機關司法警察編隊管理示范單位"稱號。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