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教育頻道 > 教育資訊

西北大學文學院:遙訪媧皇古跡,探幽華夏源流

時間:2024-08-17 01:13:02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趙小春點擊:

中國甘肅在線天水訊 習總書記強調:“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的活態呈現,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

2024年7月15日至16日,西北大學文學院“遺韻尋蹤 文脈傳薪”秦安女媧祭祀儀式國家非遺文化傳承實踐調研團前往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先后參觀了女媧祠、女媧洞等地,并深入街巷探尋女媧文化墻,開展實踐調研工作,力求全面了解女媧文化,拓寬神話研究視域,探尋中華文明祖脈。

拜謁女媧古祠,感受歷史更迭

7月15日,在鎮政府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實踐團隊前往女媧祠進行參觀學習。

通過鎮政府工作人員的講解,實踐團隊成員了解到女媧文化融匯了神話傳說、民間藝術、傳統禮儀等多種元素,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文化體系。這其中,尤以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三月十五日分別舉行的民祭、公祭女媧大典最為矚目。2011年5月,女媧祭典被文化部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女媧文化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弘揚。

nEO_IMG_圖片1.jpg 

圖為女媧祠內部 劉宇潔 供圖

探索女媧洞府,追尋文明遺跡

7月16日,實踐團隊沿著媧皇街一路前行,拜訪了歷屆女媧祭祀的工作人員常臘臘老人,并前往女媧洞參觀。

已經73歲高齡的常奶奶向實踐團隊成員講述了女媧洞、女媧祠等相關女媧文化遺址的傳說故事。她告訴成員們,傳說女媧為風姓,生于風溝、長于風臺、葬于風塋,女媧洞就位于隴城南山的風溝里,又叫洞子崖,相傳是女媧出生和居住過的圣地。女媧洞呈葫蘆狀,一大一小向后沿伸,洞深約一千多米,貫穿整座南山。

實踐團隊成員們沿著山路向前,兩側奇峰秀嶺,林壑幽深,布有煉石洞、作簧洞、議婚堂等眾多洞窟,這都與女媧補天、制作笙簧、制定婚姻制度等傳說有關。

nEO_IMG_圖片2.jpg 

圖為實踐團隊于女媧洞外合影 王鈺清 供圖

走訪女媧遺跡,壁繪古今智慧

7月15日至16日,實踐團隊踏上了一段深入民間、探尋女媧文化的旅程。在這兩天的時間里,團隊探尋了由當地政府主持繪制的多處女媧文化墻。

一路前行,團隊來到第一面女媧壁畫墻前,壁畫和雕塑清晰地向我們訴說著關于女媧的傳說:她如何煉石補天,如何用黃土塑造人類,這些故事雖已成為遙遠的神話,卻在墻上得到了永恒的刻畫。

第二面墻上刻寫了女媧文化的相關典籍和學者對當地女媧文化的介紹與評論。目睹著整面墻的學界評論與考古成就,團隊成員深刻感受到女媧文化在當地的重要地位與研究發展情況,正如墻面上所寫的“媧皇故里大地灣,女媧美名千古傳”。

最后一面墻名為姓氏圖騰,刻畫了眾多早期氏族部落的圖騰標志,團隊成員們結合先前對女媧文化和當地民俗的研究,充分發揮了專業所學,逐一解讀了這些圖騰的意義,識別出了許多常見的姓氏圖騰,如劉、張、楊等。

nEO_IMG_圖片3.jpg 

圖為團隊成員觀察姓氏圖騰 劉宇潔 供圖

在與當地居民的交流中,團隊成員們聆聽了不同年齡段人群講述的女媧故事,感受到了這些故事在民眾心中的重要地位與深刻影響。團隊成員們發現,盡管不同年齡層的群眾對女媧文化有著各自的理解和認知,但他們對這位人類始祖的敬仰之情卻是相同的,字字句句無不流露出深深的自豪感。

女媧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不僅豐富了鄉村的精神文明生活,也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實現了文化與經濟的雙贏。此次調研活動,為實踐團隊成員打開了一扇了解祖先創造和智慧的窗口,他們將用心感受、用行動踐行,承擔起傳承非遺文化的重任,將這份寶貴的文化資源傳遞給更多人,促進女媧文化接軌過去與未來、傳統與現代,推動其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助力華夏文明之光繼續閃耀。

通訊作者:西北大學“遺韻尋蹤 文脈傳薪”秦安女媧祭祀儀式國家非遺文化傳承實踐調研團

指導教師:楊遇青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