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在線訊 2025年7月中下旬,鄉村振興戰略縱深推進之際,蘭州大學經濟學院“隴原薪火”實踐團隊奔赴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白銀市會寧縣、定西市安定區,以暑期“三下鄉”為載體,聚焦“農戶代際傳承與環境友好生產行為互動機制”核心課題,在田野間探尋農業綠色轉型路徑,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智慧。
為精準厘清代際傳承對環境友好生產的作用邏輯,團隊前期做足籌備。結合經濟學與農業管理學專業知識,圍繞生產經驗代際傳遞、化肥施用習慣演變、環境認知差異、綠色技術采納現狀四大核心,打磨多維度調研問卷。邀請專業導師指導,將“環境友好生產”等專業術語轉化為農戶易懂的通俗表達,還通過預調研優化問題邏輯,最終形成兼顧學術嚴謹性與實用性的信息采集工具。
圖為實踐團隊成員在田間觀察農戶農業生產實踐,記錄土壤養護、化肥使用等情況。杜麗虹 供圖
實踐中,團隊以“一對一入戶訪談+田間實地觀察”模式,深入三地百余戶農家與千畝農田。在榆中縣小康營鄉,老農戶王大叔的“傳統經驗”與兒子的“現代技術”形成鮮明對比——前者曾憑經驗大量施肥,后者引入測土配方技術后,畝均化肥減量20斤仍保高產;安定區鳳翔鎮年輕農戶小李,借政策補貼用生物防治替代化學農藥,農產品收購價提升15%。調研不僅記錄農戶家庭與經營基礎信息,更重點捕捉關鍵變量:榆中縣“田間示范”、會寧縣“口頭叮囑”等不同知識傳遞模式,安定區子代更高的生態認知,以及三地綠色技術“高意愿、低轉化”(實際轉化率僅35%)的現狀,累計回收有效問卷180余份、拍攝照片200余張,為分析筑牢數據根基。
調研讓團隊對農業綠色轉型有了深刻認知。成員們意識到,轉型絕非一蹴而就:需政策發力降低農戶轉型風險,需技術培訓將復雜方法轉化為實操技能,更需銜接父代傳統生態智慧與子代現代技術探索。會寧縣一位老農“土地是根,得好好養”的話,更讓團隊明確“新舊融合”才是轉型關鍵。
后續,團隊將基于調研數據撰寫報告與政策建議書,為地方農業部門制定化肥減量方案、優化技術培訓計劃提供參考。他們期待以“隴原薪火”之名,持續傳遞綠色理念,用高校智慧與青春行動,照亮甘肅農業可持續發展與鄉村振興的前行路。
圖為蘭州大學經濟學院“隴原薪火”實踐團隊在實踐地合影,彰顯青春擔當。杜麗虹 供圖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