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數(shù)家長告訴我,他們之所以出國,是考慮到孩子的教育。自以為移民是一勞永逸的定心丸,但這些家長們卻禁不住從一開始就焦慮起來。“這里的小學連統(tǒng)一的課本都沒有,更不要說教學大綱了!”麗莎是一個5歲女孩兒的媽媽,今天剛從小學一年級老師手里拿到一本分級閱讀的圖書。女兒入學測試英語的水平是3級,而麗莎得知,同班孩子中最高的是14級——這意味著女兒一開始就實實在在地“輸在起跑線”上。
澳大利亞的老師也懂得語重心長:“家長不要著急。每個孩子的智力和能力發(fā)展都不一樣,我們不要強迫。”麗莎聽了心里還是很不是滋味,卻不得不惴惴不安地跟女兒開始一場“素質教育”。懷揣著對中國教育的不認同來嘗試西方的教育,既想把孩子從無休止的作業(yè)和競爭的壓抑中釋放出來,又把握不住素質教育的要害,更害怕哪天回到中國孩子完全沒有競爭力,這是移民家長的心病。
童年匯、讀書會、藍絲分級閱讀、快樂繪畫班、少兒武術、蒙特梭利早教、贏在起點、美吉姆國際教育……國內(nèi)的早教機構已經(jīng)如同全球知名MBA院校,能規(guī)整地列出全國20強。小孩從文化課學習到最后舉手投足,甚至吃飯禮儀和少兒社交,都能正兒八經(jīng)地被搬到課堂,從小開始一場人生的修煉。在澳大利亞,這些教育都是在每個街區(qū)的玩樂場上進行的,小孩子們嬉鬧玩耍,直到小學5、6年級要升中學了,還有大半的時間在操場上上體育課,玩樂之心欲罷不能,真是急死人。
這里卻從不強迫不喜歡讀書的人去大學,而是鼓勵他們從事感興趣的活動,哪怕是修汽車,做餅干,從小學一開始你就能從大班的學習里劃出一塊自己的時間去做感興趣的事情。大學畢業(yè)后,當辦公室白領也絕不會比做廚師或者自主創(chuàng)業(yè)有更多的收入和社會尊敬。每項職業(yè)都真正平等,初中和高中的分流也就不那么艱難,孩子們也不用擠破腦袋去大學深造,這就成就了相對寬松的教學環(huán)境。
可是,如果你下定決心要去精英高中,要去大學,要讀研讀博,那么學校教育絕對不夠,甚至只是補充。大部分要依靠學生自己的興趣和鉆研,理念跟中國傳統(tǒng)的“家教”相濡以沫,家長對孩子的幫助和影響變得尤為重要,家長的一言一行也直接成為孩子的樣板。
芬迪就是那個閱讀測試14級的孩子的媽媽,雖來自不折不扣的澳洲家庭,家教卻也頗有“虎媽”的特色。她本是一家大公司的財務經(jīng)理,兩個孩子都上學后,她就辭去全職工作,每周一、三、五上半天班,其余時間完全陪伴著兩個小學生學習。
閱讀是核心,數(shù)字和圖形訓練是切換閱讀課本之間的小甜點,每周一次的小提琴課就是孩子們的“社交”了。除了閱讀,芬迪并不強求任何其他訓練,只是注重一些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例如,每次閱讀都是在規(guī)定的時間段里完成,中途有任何的打斷或者思想開小差,本次閱讀不能完成的話,也不會再有其他時間補讀,而是要直接進入下一本畫冊的閱讀了。“效率很重要,從小就要讓孩子懂得專時專用,并進行速度訓練。”她每天都記錄孩子的讀書進程,并把它們寫進了自己的博客。在訓練女兒閱讀時,她很早就嘗試了錄音,她跟老師說,“沒有比自己直視自己的表現(xiàn)更好的反饋了”。
“輕輕松松上大學”真的只是留學中介的一句口號,要想成為學習的佼佼者,無論置身于哪個教育體制,必定要下一番苦工。
甘公網(wǎng)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