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合治簡歷
代合治,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1964年出生于山東省曹縣,1981年至1985年就讀于山東師范大學地理系,1988年至1990年在東北師范大學攻讀人文地理學專業,獲碩士學位。1985年至今在曲阜師范大學工作,2000年晉升為教授,2001年起擔任地理系主任,2008年任地理與旅游學院院長。山東地理學會常務理事、日照可持續發展研究會理事長。主要研究領域為城市與區域經濟發展、旅游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獲得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在一名普通人的眼里,地理可能是一個簡單而又模糊的概念———地理是山,是水,是城市……但又不僅僅是這些。在大學之前,代合治對地理的了解同樣很模糊,今天,在地理的世界里探索了三十年后,代合治依舊不敢說自己完全認識了地理。
“地理是一門學問,也是一份事業,更是一種情懷,值得自己用足夠專注的力量去窺探,去發掘。”
求學:最美好的時光
在一個人的生命中,求學的時光總是最溫馨、最美好的。對代合治而言,雖然求學時正逢物質貧乏的年代,但這依舊是自己生命中最珍貴的記憶。
代合治1964年出生在菏澤曹縣樓莊鄉代莊村,小學和初中是在村辦的聯中度過的。偏僻的鄉鎮上沒有中學,代合治只能到十幾公里之外的韓集鎮曹縣二中上學。每個星期在學校與家之間往返,代合治幾乎都是步行。“由于住校學習生活,需要每個月向學校的食堂交糧食,然后學校再發給飯票,每個月我都要從家里馱糧食到學校。”
1979年,代合治考入高中。“我上高中的時候正趕上國家開始逐漸統一學制,很多東西都在改革。初中時我們用的是省編教材,到了高中用的是全國教材,中間有知識的空檔。我們那一屆好像是最后一屆兩年制的高中,也就是說原本三年的課程兩年就要學完。我們兩年就學了六冊的數學,語文課程沒有學完,高考前又通知我們這一屆要第一次高考考生物,所以還要學習生物課程。”
在這種略顯混亂的緊張中,代合治第一次感受到了學習帶來的壓力,但他也倍加珍惜這獲取知識的機會。1981年,代合治終于來到了高考的大門前。“因為77級大學生晚入學了半年,到我們這一級去上大學的時候,大學里有半年的時間是五個年級同時在校,所以我們這一級是大學招生最少的一年,而考生又特別多,所以就有了高考預考,第一次是考取高考的資格,爭取參加正式高考,考過之后才能參加正式的高考。”
代合治順利考進了山東師范大學地理系,上大學之后代合治才真正見識到了外面世界的豐富。“從縣城坐上汽車,中途經過鐵路,那是我第一次見到鐵路,到了濟南近郊,就感覺馬路變得特別的寬。從小生活在平原,也第一次在這里見到了真正的山———學校附近的千佛山。”到了寒假,為了體驗坐趟火車,代合治從濟南坐到了徐州又轉到了河南的民權。“那時候曹縣還沒火車站,民權離曹縣最近,再從那兒坐汽車回家。這一趟火車坐了一整夜,跨了四個省,但因為是半價票,比我坐汽車便宜,更重要的是自己終于坐了一趟火車。”
而更讓代合治高興的是大學里的生活比在家里好得多,自己不用再為吃飯的問題擔心。“那時候的師范類只有書本費,沒有學費,而且每個月發十七塊五毛錢的助學金,學校食堂還供應細糧。那時候并不盼著放假,因為放假回家后的生活遠遠比不上學校。”
在這種“優渥”的環境里,代合治也對以前從不了解的地理學產生了新的認識,獲取知識、學有所成,也成了代合治新的目標與追求。
地理:事業的追求
隨著學習的深入,代合治逐漸對地理這門學科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度的認識,也逐漸喜歡上了地理這門專業。1985年,代合治大學畢業,被分配到曲阜師范大學地理系任教。
“1985年,曲師大地理系剛剛成立,第一年招生。第一屆招了五十多個學生,全系也只有五個專業老師,其中三個是原有的老師,我和另一個是剛畢業的大學生。第一年還好,只有這一屆學生,后來學生越來越多,可以說從剛畢業開始,我就直接參加到專業的教學工作中,從助教開始,沒什么過渡適應期。”
大學畢業馬上就教大學生,這種身份的轉換讓代合治愈發感覺到自己專業知識儲備的不足。1988年,代合治再次選擇當學生,進入東北師范大學讀研究生,專攻人文地理專業。
“在學術態度方面,對我影響最大的就是在東北師范大學讀研時期的導師張文奎教授。在學生眼中,張教授是一個學究式的人物:對學生要求極為苛刻,一心鉆研學術不問世事。20世紀80年代學術研究還不能利用網絡資源,張教授給我們上課時總是提一大摞書籍報刊,下課后留下相關學術文章所在頁碼。他的要求便是一星期讀完這些文章,下節課談體會。這樣的要求讓我在讀研究生時期就養成了嚴謹的學術態度。在張教授門下求學,壓力要大得多,但其中獲得的知識和養成的習慣卻是受用終身的!”代合治至今對當時老師的嚴格要求依然記憶猶新。
1991年,代合治完成碩士學業回到曲師大繼續任教,期間曲師大地理專業完成了專升本,由地理系轉為資源與規劃學院,再到2008年組建為地理與旅游學院。從曲師大地理專業誕生之日起就在此任教的代合治見證了它的每一次發展,同時也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自我的進步。
2000年,代合治晉升為教授,2001年起擔任地理系系主任,后又擔任院長。科研、教學與院系發展,也就成了代合治心頭的三件大事。
“冷板凳還是要坐的。”談起學術科研,代合治始終對這句話深信不疑。而對于其中的辛勞,代合治欣然一笑。“既然熱衷科研,就不會把科研任務當作自己的負擔。主動才會有幸福感。”
一個地理學家首先還要是一個旅行家。地理學科由于其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很多理論知識常常是無法通過想象來印證的,比如獨特的地貌,特殊的植被景觀都要求眼見為實。代合治常常為了一個課題在野外奔走數日,期間除了要忍受身體上的辛苦,有時還會遭遇危險。一次雞冠山地貌考察,代合治一行幾人突遇大雨,被困山頂。他們只好手牽手沿崖邊小路下山,稍不留神就會有滑下去的危險。想起這一經歷,代合治還是心有余悸。然而正是這種勇于冒險精神使代合治的學術研究如虎添翼,也給他帶來更多對美的欣賞,讓他始終對地理學科保持著新奇和興奮。“‘藍藍的天上白云飄,白云下面馬兒跑’的地理美景只有親臨其中才能真正體會到那番獨特的味道。”
1994年至今,代合治先后完成了山東城市體系的結構、山東省區域能源工業布局與基地建設、山東省城鎮化發展戰略等多項研究成果,“很多情況下,研究學術與服務社會是很難統一的,但是地理研究的領域卻是兩者很好的結合。”
而為了增強院系的科研實力,代合治在院系內積極推行學術獎勵機制。例如,系里的老師或是學生發表文章時,院系會承擔論文版面費,還為其頒發獎金。面對建系較晚,學術力量薄弱,硬件條件差等各類問題,代合治帶領院系取得了一系列驕人的科研成績:僅2015年就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服務地方工作走在了全校前列。
一直以來,代合治都沒有過別人欽羨的教師所享受的節假日,而是大都在工作、研究中度過。“事情多了,只有投入充分的時間、精力才能做好。”路漫漫雖其修遠,長風破浪終卻有時。代合治擔起的不僅是科研、教育和行政管理的重任,更是一個值得期待的未來:以學者的執著創造輝煌,用孺子牛的謙虛培育英才,憑管理者的熱忱開拓院系發展。
日照:不解的緣分
大學的第一個暑假,代合治曾經到秦皇島參加地質實習,在那里,代合治第一次見到了大海,蔚藍色的純凈與遼闊,讓代合治產生了從未有過的寧靜而曠遠的暢想。“那時候就覺得,生活在海邊,徜徉于海天之間,真是一件幸福的事。”
海濱小城日照,讓代合治的這個夢想得以實現,而他也與這片美麗的海天結下了不解的緣分。
“1985年,曲師大在日照建分部,當時就兩個專業,除了一個外語班,就是我們地理專業。我們是最早來日照辦學的高校,曲師大地理專業也是最早從日照開始起步的。”
其后地理系搬回曲阜,代合治卻并沒有忘記這座美麗的城市,2011年,曲師大地理與旅游學院再次遷回日照,代合治也得以與日照再續前緣。
“再回日照,這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年我們的日照分部就在今天的日照電大附近,那時候校門前還是土路,晚上漆黑一片,現在則已經發展成繁榮的市區了。”
作為一名地理學家,特別是一名專攻人文地理的學者,代合治對日照的規劃、發展有著自己深刻的見解和研究。“日照作為一座新興的海濱城市,在城市格局的規劃上做得很成功,各功能區的布局非常鮮明,在各區有側重發展的同時能有所統一。另一方面就是日照對海岸線的保護非常好,一直以來沒有進行近海開發,保證了海濱的環境,也為日照進一步發展旅游提供了廣闊的余地。”
“但不可否認,日照這樣一座小城市也有著發展中的不足。首先是對外交通還存在短板,特別是東西對接、連通內陸需要進一步完善。其次則是實體經濟的不足,基礎不夠,造成日照一定程度上的有城無市。基礎性建設應當是日照謀求進一步發展的著力點。”
近幾年,日照旅游蓬勃發展,成為著名的海濱旅游城市。但越發展到高峰也就越難有新的突破,近年來一直以日照旅游為研究項目的代合治,從一名地理學者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與建議。“日照旅游還單純停留在依靠自身的自然環境優勢,缺少人文環境的介入,參與性、娛樂性、文化性的旅游項目太少,打造主題性的人文旅游項目是當務之急。”
莒縣旅游總體規劃、嵐山旅游總體規劃等多個日照旅游策劃項目,都是近兩年代合治參與研究與制定的,對于這片土地,或許代合治已經比任何一個土生土長的日照人都要熟悉。
“這是我與日照的一種緣分吧,讓我能在享受日照海天的同時,為這座海濱城市作出一名地理人的貢獻,實現一名地理學者的社會價值。希望這份美好的緣分能一直延續下去。”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