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候瑞鶴
培養一個自信獨立的孩子,是所有父母的美好愿望。但父母在生活中的各種努力塑造,可能會適得其反,讓孩子的自信心一次次受到損傷。
優秀往往是成人心中的標準,優秀的父母在養育孩子時,往往更容易加諸自己的意志到孩子身上,雖然此情可以理解,但卻容易導致看不見真實的孩子。
這種情況下,孩子越接近優秀孩子的標準,越可能離真實的自己越遠。無法接觸真實的自己,真實的自信則無從談起,因為真實的自信基礎是個體存在本身。當自信主要建立在外在優秀的基礎之上時,個體一旦遭遇到不優秀,這種基礎不牢的自信就可能瞬間坍塌。
● 追求外在標準是對孩子內在自信的損傷
5歲的壯壯,忽然心血來潮要畫冰淇淋,他沉禁在自己的世界里畫了一個又一個,其中有一個畫得很像,在一旁的媽媽想到要表揚和肯定孩子,于是夸獎說:“這個畫得很像,不錯”。壯壯聽到媽媽的表揚后很高興,然而,接下來的畫就有些變化了,他很用力地在畫,沒有了剛才的自然享受,畫完一個就問一下:“媽媽,這個像嗎?”接下來媽媽自然地介入、評價和指導,“嗯,這個不錯,這個如果這樣畫就更像了”。在媽媽的指導下,壯壯的冰淇淋畫得越來越像了。
但是,他的筆卻變得越來越糾結了,少了最初畫畫的自由和全然的沉禁其中。
壯壯本來是自由的,與真實的自己在一起,這時的繪畫就像嬰兒的哭泣一樣,是他表達自己的一種方式,無所謂好壞優劣,這時孩子是自信的,因為他接納自己獨特的繪畫,他只是盡情地表達自己。
媽媽心中的標準——畫得像就是好,在自然的言談和看似積極的表場之中就改變了孩子繪畫的本質。但這一切的發生,媽媽并不知曉。她反倒會看著后來畫得較像的冰淇淋,自得地覺得自己的表揚和鼓勵有效果,媽媽或許正在暗自為自己塑造了表現優秀的孩子而滿意呢。
然而,這時的壯壯,繪畫不再是自由表達自己的一種方式了,而變成了為了達到畫得像不像的外在標準,忘了自己的存在,這時的他不再自由自信。畫畫變成了滿足被肯定的需要,他的自我價值感從自在的完滿狀態,變成了得到肯定就提升,沒有得到肯定可能就下降的狀態。
這是優秀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典型瞬間,通常父母的人格基本穩定,養育風格也一般不會有什么變化,經過千萬次的這種互動強化,穩定地形成了孩子的人格特點:為了獲得肯定,孩子努力追求優秀的表現。在這個過程中,真實的自我被一點點擠壓,孩子離自己越來越遠。
為了獲得積極的感受,仍要通過優秀的表現獲得肯定才能得到,而這個過程本身又會把真實的自己壓抑得更深,時間久了,通常連自己也不知道了。因此,空虛感、無意義感、沒有存在感就成了經常的感受。這成了一個相互哺育的惡性循環。
所以,有些表現優秀的孩子,越長大越感受不到幸福感,外在越優秀,內心卻越感覺自卑。到了大學,優秀的人匯聚在一起,必定會有一些優秀的學子,難以通過優秀表現保持積極的感受時,心理障礙往往很容易襲擊這個優秀的群體。
● 孩子的自信源于真實自我的自由表達
優秀的人往往表現在把某件事做得完美,沒有錯誤,通常符合外在既定的標準。但他不一定有創造性,因為受限害怕不被認可的恐懼,自然會限制自由地探索和表達。
只有孩子的獨特性被成人接納,真實的自己被成人看到,孩子才可能看到并與真實的自己和諧相處,自由的心靈才可能綻放出創造的美麗花朵。
壯壯在糾結于畫得像不像的時候,爸爸看到了這個過程,于是,爸爸看著壯壯的冰淇淋,饒有興趣地湊過來看,壯壯拿著較滿意的一張畫問:“爸爸,我這個畫得像冰淇淋嗎?”說完充滿期待地看著爸爸,等待著那個表揚。
爸爸卻并不接話,反而很好奇地問:“我好想知道你這個冰淇淋在想什么呢?它在做什么呢?”壯壯看到爸爸充滿好奇,停了一下,立刻激發了創作的欲望:“它想跑出去找小朋友玩呢,還想去找好吃的……”一邊念念有詞,一邊咯咯地笑著,給冰淇淋畫上了腳,“它長了兩只腳,跑得更快呢”。
顯然,媽媽沒有看到壯壯這個人的真實存在,她頭腦中有一個標準,然后拿著孩子去匹配這個標準,孩子的獨特存在在這個過程中就被抹去了,孩子也就變成了為了標準去努力,自己也看不到自己的獨特性,長期下去可能會把不一樣看成不優秀而壓抑下去。
幸運的是,爸爸看到了壯壯這個人的存在,他不是對標準,而是對壯壯更感興趣,當爸爸充滿好奇和沒有評價地貼近孩子時,孩子的自信又復活了,他的心心靈重獲自由以后,繪畫又變成了他表達自己的方式,鮮活的創造性就自然地流淌出來了。
壯壯是幸運的,因為壯壯的爸爸在生活中并不是多數。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