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會民)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藥品本來是一種用來治病救人的特殊商品,在生產流通的各個環節都需要慎之又慎。因為一旦藥品質量出現問題,不僅可能導致貽誤病情,甚至會危及人的生命。不過,近日《經濟參考報》的一則報道讓公眾繃緊了神經。報道稱,包括太極集團、通藥集團、哈藥集團等5家知名藥企的部分成品藥中被檢測出較高的硫磺含量,不僅危及患者健康,還會影響藥效。
據該報道介紹,上述藥品成分中均含有浙貝這一中藥材原料,它可能是造成藥品含硫磺量較大的原因。另外報道還披露,目前在中藥材市場上,有不少用硫磺熏蒸的浙貝在銷售。那么,報道中提到的“浙貝”當中是否真的含有硫磺呢?
白某在去年底購買了一些知名藥企的5種常見止咳化痰藥品。經過西安國聯質量檢測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檢測發現,包括太極集團重慶中藥二廠有限公司生產的橘紅丸、哈藥集團世一堂制藥廠生產的金貝痰咳清顆粒等5種藥品中均檢出了一定的硫磺成分,含量從0.6%到0.1%不等。不過,對于這樣的檢測結果,涉事的東北某制藥企業負責人并不認可。
“誰檢測的?是國家官方的嗎?第三方檢測機構具有權威性嗎?依照什么標準?如果沒有標準說那些有什么用啊?”藥企負責人說。
陳先生與白某一起從事中藥材生意多年,并參與了這次的藥品檢驗。據他介紹,為白某提供檢測的西安國聯質檢公司確實不是我國官方醫藥檢測機構,但選擇這樣一家檢測機構實屬無奈。
“(地方)這邊很多的藥監局都檢測不了,一說就會讓你找相關部門開文件,好多好多事兒。咱們一個普通老百姓,也弄不了那個。我們上北京去,他說讓找在藥檢部門買標準品,拿著那個才能檢測。我們去買,也買不出來。他說這個不針對個人,只針對單位,只有寄手續,才能拿出來。”陳先生表示。
《經濟參考報》記者曾嘗試聯系北京市藥品檢驗所、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等官方檢測機構對藥品進行含硫量檢測,但均未獲成功,這也從側面印證了陳先生的說法。
盡管報告的結果有待官方進一步確認,但陳先生認為,這份檢測報告的數據有一定說服力。之所以有這樣的信心,源于他對當地中藥材市場的了解。
陳先生表示,國家倡導不讓用硫磺熏,因為硫磺有害!所以干中藥材都是加工無硫的。后來弄的都沒發做了,因為這邊都是有硫的。當地這邊標語都寫著,用硫磺熏可能會硫磺超標啊什么,大家都知道。同事拿著藥品去西安那邊檢測,結果都是超標的。
陳先生說,上述藥品成分中均含有浙貝這一中藥材原料,這可能是造成藥品含硫量較大的原因。安徽亳州的張先生從事中藥材生意已經十多年,他透露,目前在中藥材市場上,的確有不少用硫磺熏蒸的浙貝在銷售,熏蒸的目的之一是為了美觀、防蟲、防霉。
張先生稱,不薰,貨難放、難加工,難曬,費工費時費料,還得費成本,稍微用點硫磺,它一薰,還好晾曬,這個差別。
據業內人士介紹,硫磺熏蒸本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材加工炮制方法,但近些年,一些不法商販對中藥材過度、超量進行熏蒸來謀取暴利。在價格上,目前每公斤含硫浙貝的價格要比無硫浙貝便宜20元左右。除了成本因素以外,成品藥硫磺含量國家標準的空白,也導致這一現象無法得到有力監管。
河南南陽市一家醫院中藥房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每年冬季是浙貝的使用旺季,除了成本方面的考慮,成品藥硫磺含量標準的空白,也讓含硫中藥材進入藥廠成為可能。
藥房工作人員表示,中成藥沒有要求,廠家就打擦邊球,他們一進就幾十噸,一公斤幾十塊錢,一噸下來省多少錢。估計三分之二都是熏蒸的,大量的使用,超標的使用,達到五六百毫克一公斤。
目前,我國對硫磺作為食品添加劑在食品和中藥材及其飲片中的殘留量均作了明確限制,但并沒有對成品藥的硫磺含量作出規定。在白某提供的檢測報告中,上述藥品硫磺含量檢測的依據也是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中硫磺含量的檢測標準,檢測機構參照了該標準規定的檢測方法。
中國中藥協會中藥材市場專業委員會咸勝表示,中藥材的過度熏蒸不僅對用藥者健康構成威脅,還可能影響藥效。在國家沒有出臺成品藥的硫磺含量標準時,應該加強源頭管控,加大對中藥材生產、流通環節的整治力度。
咸勝表示,硫磺熏蒸主要是從初加工這一道開始,因為初加工這第一道要不把握好,后面就無從談起了。本身現在中藥材市場就是處于小、散、亂的狀態,國家已經有相關的政策,但我們的監管、執行是不是跟上?再一個,行業協會一直在針對中藥材質量制定行業標準,如果全國都能普遍使用綠色加工來代替傳統的硫磺熏蒸,可能就能徹底轉變中藥材原材料含硫的問題。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