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地標》拍攝片場 丁如瑋
本報記者 王莉
這個夏天,一部名為《紅色地標》的電視紀錄片很火。數千張碟片被分發到全省各地,以黨史“六進”的形式,在機關、社區、學校、企業、軍營和農村引起了觀看熱潮。
7月24日,記者觀看了該片,并對話該片總編導、蘭州廣播電視傳播中心主任丁如瑋,聽他詳解這部紀錄片出爐的臺前幕后以及主創人員的心路歷程。
一處遺址,一段革命史
《紅色地標》由省委黨史研究室牽頭,蘭州市七里河區委黨史辦聯合蘭州廣播電視傳播中心,歷時一年零三個月攝制完成,2015年4月在蘭州首播。
影片以蘭州市七里河區的5處革命遺址為主要視覺線索,以紀實、尋訪和情景再現的拍攝方式,配以大量真實可信的影像資料,通過烈士親屬、普通百姓和專家學者的娓娓講述,生動形象地再現了蘭州共產黨組織創建時期那個艱苦卓絕的崢嶸歲月,以及留存于蘭州市七里河區的紅色印記。
鏡頭從原中共甘肅工委副書記羅云鵬的女兒羅力立從山西運城專程來蘭,把母親的骨灰安葬在父親的墓畔展開追思。第一個故事,圍繞關押羅云鵬的沈家坡監獄展開。地處七里河區阿干溝的沈家坡王家祠堂,當時被國民黨臨時改修成看守所。甘肅工委領導同志被捕后,就被關押在這里。敵人對他們嚴刑拷打,都沒能磨滅他們心中的火焰。在一次越獄失利后,羅云鵬等人被重新抓回,轉移到大沙溝秘密監獄。1946年2月,羅云鵬被國民黨特務殘忍地活埋,時年37歲。臨刑前,他大義凜然地說:“我生為共產黨人,死為共產黨鬼!”
第二個故事,講述的是中共甘肅工委地下印刷所。上西園的圣母宮,當時被重兵把守,是國民黨專門保存陸軍地圖的機密倉庫。1939年11月的一個傍晚,中共甘肅工委事務秘書趙子明裝扮成送菜的農民,挑著被蔬菜遮蓋的石印工具,在白姓尉官的安排下順利進入了圣母宮。自此,圣母宮這個國民黨嚴密把守的場所,成了中共的一個地下印刷所。
第三個故事,有關中共甘肅特別支部創始人張一悟在阿干鎮的秘密活動點——楊進敏舊居。1943年,張一悟初到阿干鎮時住在這個院落,以行醫為掩護,積極開展革命工作,暗中聯絡發展秘密黨員,向周邊傳送黨的秘密文件。
第四個故事,圍繞葉家灣1號王受天的家展開。1948年,中共皋榆工委成立,羅揚實任書記,統一領導蘭州及周圍廣大地區的革命斗爭。在他的影響下,王受天和大兒子王應蛟,都先后加入了黨組織。于是,王受天的家便成了皋榆工委的秘密聯絡點。通過秘密的統一戰線,中共皋榆工委在國民黨內部搜集了大量情報,為解放蘭州和我黨順利接管蘭州起了重大作用。
第五個故事,通過探尋沈家嶺戰場遺址,揭示了西北解放戰爭史上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的一次城市攻堅戰——蘭州戰役。沈家嶺,位于蘭州市七里河區華林坪、蘭工坪南側,離蘭州黃河鐵橋近,與狗牙山一道,扼守蘭州兩條南區的公路,素有“蘭州鎖鑰”之稱。在解放蘭州的沈家嶺決戰中,敵我雙方殊死戰斗,我解放軍共斃傷敵人3800余人,自己也付出了傷亡達3000余人的代價。
平實的敘述,共同的感動
記者發現,在時長45分鐘的影片里,流云翻滾,歲月更迭,槍聲轟鳴的革命場景與高樓林立的當今現狀交替出現,泛黃的歷史記憶與煥然一新的時代風貌相互交錯,這種強烈的對比與碰撞,輕易地就擊中了觀眾心中最柔軟的地方。而簡潔平實的敘述,樸素無華的還原,也成為引爆觀眾淚點的橋段。
比如,被稱為“西北的小蘿卜頭”的羅力立,而今已成為滿臉滄桑的老人。當她看似平靜地講述完父親的故事,再也忍不住內心的悲傷,一邊扶起眼鏡抹眼淚,一邊硬咽著抬高聲調說“我父親,他不僅給了我生命,他還給了我信仰,給了我力量,給了我活下去的希望,所以父親永遠活在我心里,他才活了37歲,我現在都75歲了,我一定要替他活著”時,那種悲壯,那種掙扎,讓人心里不由得一陣酸楚。
而當她苦中帶笑,回憶起小時候隨父母一起被抓進監獄,穿著破破爛爛的衣服,干巴巴的小手攥著一粒沾滿泥土的大豆,請作為獄友的人民音樂家王洛賓猜世界上最好吃的東西是什么時,王洛賓情之所至,在紙煙盒上寫下的囚歌《大豆謠》那既哀傷又激昂的旋律再次響起,“長大沖出鐵大門,全世界大豆屬于你”的歌聲讓觀眾又一次潸然淚下。
丁如瑋說,只要認真觀看過《紅色地標》的觀眾,無一例外地都會被感動。他們曾邀請大、中專院校學生和十余位蘭州市政協委員觀看樣片,看完后大家都很感動,有的甚至當場掉眼淚,一位政協委員還緊緊握住他的手,一邊抹眼淚一邊感慨“太好了!太好了!你們拍了部好片子!”
可以說,《紅色地標》是一部融史實性、文獻性和藝術性為一體的紀錄片,是一部選題好、有創新、接地氣,具有標桿作用和鮮明時代特色的紀錄片。
最大限度傳承紅色基因
事實上,蘭州廣播電視傳播中心的主創人員最初并不情愿接拍這部片子,一個原因是缺少史料、實物和人物,拍攝難度很大;另一個原因是大家對蘭州地下黨組織的革命事跡知之甚少,以為沒什么故事可拍。丁如瑋介紹,是蘭州市七里河區委黨史辦挖掘保護革命遺址的那份責任心打動了自己。通過走訪,他們了解到了大量的革命事跡和英雄人物,也深深體會到了這一段史實的價值,“拍攝的過程,主創人員也上了一堂生動的黨課”。
丁如瑋反復強調,在革命先烈曾浴血奮戰過的這片土地上,雖然還依稀存留著一些革命遺址,但這些遺址大多數已遭到破壞,很多珍貴的物件、史料都沒有保存下來,烈士的事跡也沒有完全整理出來,劇組不得不采取照片、局部搭建或替代的方式還原。可以說,用影像講述革命烈士的故事,《紅色地標》填補了空白。
在為解放蘭州而犧牲的英烈中,還有很多烈士,劇組無從得知他們的姓名,但仍然深深地為他們感懷。今天的七里河區花寨子鄉,曾是我解放軍的戰地醫院,很多來不及搶救的重傷員長眠于此。影片中提到的蘇廣善的墳墓,就孤零零地佇立在這里。他究竟是誰?他的家鄉在哪里?他有兒女嗎?他的兄弟姐妹還在嗎?沒有人知道。七里河區委黨史辦主任張俐說:每次祭奠這個墓,我的眼前總會出現一個年輕的戰士,他隨部隊千里迢迢來到蘭州……我寧愿相信這就是我們一位戰士的墳塋,我們希望能有機會到烏魯木齊當年的解放軍第11師,去查閱當時的蘭州戰役陣亡戰士名錄,希望能查到蘇廣善的名字,如果真是這樣,我們就為他遷墳,讓他和他的戰友葬在一起,魂歸一處。
記者了解到,《紅色地標》播出后,蘇廣善的故事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周立波主持的浙江衛視《中國夢想秀》欄目,把挖掘蘇廣善的事跡作為夢想來實現,以期還原這些寂寂無名的英烈們真實的人生,也讓人們更加熟知發生在身邊的黨史。
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等八部門在“關于組織觀看電視紀錄片《紅色地標》的通知”中指出:《紅色地標》是在認真研究、挖掘、整理黨史資源的基礎上,搶時間爭取最大限度地保存革命歷史文化遺產的具體體現,是黨史工作“存史、資政、育人”的一項重要內容。各單位、各部門要多手段、多渠道,深入挖掘、整理和研究地方黨史資源,以促進黨史遺址遺跡資料搶救保護工作,最大限度地保存紅色文化遺產、傳承紅色基因。
丁如瑋說,《紅色地標》系列片正在籌備中,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喚醒那些即將逝去的紅色記憶,找回那些不能忘卻的革命故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