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早期文明在甘肅,廣河大地正在有力地證明著這一切!”這是當今許多考古專家學者的共識。8月1日,來自瑞典、日本、德國、美國以及國內相關領域的100多位專家學者圍繞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這一重大課題,進行為期兩天的學術研討交流。
連綿不斷的黃土山,滔滔不絕的廣通河,像是在回憶,又像是在訴說,回憶訴說著探求者的足跡——91年前的一個炎炎夏日,一位來自瑞典,在國際考古界享有名氣的年輕考古學家,沿著洮河緩緩南下。當來到洮河西岸的寧定縣時,職業的敏感讓他停下了腳步,這個人名叫約翰·古納·安特生。
這一次,洮河西岸這一片荒蕪的塬地讓這位世界著名的考古學家十分震驚。在廣河齊家坪,安特生發現了后來震驚世界的文化遺存,他將其命名為“齊家期”。安特生在自己的考古報告中寫道:“絕無彩色陶器之跡,但美麗之單色壓花陶器極為特別,齊家期是距今大約4000-4300年的重要文化遺存”。這一發現,是安特生在中國考古發現的重大成果之一。
齊家文化的發現,很快受到了學者們的關注。21年之后的1945年,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在齊家文化墓葬中發現了仰韶文化陶片。夏鼐認為齊家文化的發現,把中華文明向前推進了大約600年。新中國成立之后,越來越多的考古發掘發現證實了夏鼐結論的準確性。
齊家文化的分布范圍十分廣泛:東起渭河流域,西至湟水流域,南達白龍江流域,北入內蒙古阿拉善左旗。齊家文化遺址橫跨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三大高原,而齊家文化的影響和輻射范圍更為廣泛,耐人尋味。
齊家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陶器非常精美,有罐、盆、盉、劃紋、正倒三角紋等。彩陶數量極少,這些陶器以泥質紅陶和夾砂紅陶為主,工藝制法有手制和輪制。彩陶的衰落與青銅的出現標志著齊家文化進入了青銅時代。
1974年至1975年,整整兩年時間,甘肅省考古研究所在廣河縣齊家坪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考古發掘。1975年,在齊家坪遺址出土了中國迄今年代最早的一面銅鏡,被譽為“中華第一鏡”。這枚銅鏡,通體有著斑駁的銅銹,散發著歷史的滄桑與厚重。
在齊家文化分布區的各遺址中,都不同程度地出土了大量銅器,這些銅器有刀、鐮、匕首、鏡、指環、錐等。經過科學化驗,質地分為紅銅和青銅兩樣,而且含銅量都在80%以上,這非常接近我國青銅時代商代青銅器的含銅量。
青銅器的使用是齊家文化的重要標志,也是當時社會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
4000多年前,齊家人就運用精湛的技術制作出了無數精美絕倫的玉器。在廣河齊家坪等遺址中出土的玉斧、玉鏟、玉琮、石璧等。這些玉器中,一部分是用來自黃河、馬銜山、馬鬃山和臨夏的地方玉料加工而成的,一部分是用來自千里之外的新疆和田玉雕琢而成的。而在這些文物當中,甚至還發現了用南海的貝殼制成的飾品。
看到這些飾品,我們可以想象,4000多年前的廣河川草茂林密、雞犬相聞、齊家人走南闖北、商賈往來,一派繁華。我們甚至可以說,齊家文化故里,就是中華民族商貿流通的起源地。
農業是齊家文化的主要經濟形態,生產工具主要以磨制的石器為主。類型有斧、鏟、錛、刀、鐮、刮削器等,制作非常精致,刃部鋒利,通體磨光,體型規整。在遺址中,還存在著少量的骨器。骨器是用動物的肩胛骨和下頜骨制成的,有的還帶彎曲的柄,刃寬而鋒利。在齊家坪遺址中,還發現了農作物粟,說明這時期的人類已經過上了定居的農業生活。作為定居生活標志之一的房屋,在齊家坪遺址中也有大量出現。這時期的房屋大多數是方形或長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房內大多有白灰面鋪設的居住面,這主要是用來防潮和隔潮。齊家先民將白灰用于房屋建造中,這是建筑史上的一大進步。
齊家文化遺址中還發掘出大量的墓葬,葬式有仰身直肢葬、屈肢葬、俯身葬等。成年男女合葬墓一般是男士仰身直肢,女性則側身屈肢面向男性,隨葬品大多集中在男性身邊。種種跡象表明,男尊女卑的父系社會正在形成,氏族社會趨于瓦解,文明時代即將到來。
齊家文化的發現,是考古界、史學界的重大事件。它又一次把黃土高原的人類史推到了4000多年前,證明了這一帶從那時起就有人類活動,并且創造了燦爛的史前文化。黃土高原和黃河流域一樣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
時至今日,洮河西岸這片寬闊的臺地已經成為一片良田。唯有這“齊家坪遺址”的石碑靜靜地守立,繼續見證者斗轉星移、歲月變遷。在耕地中、山坡上、崖坎溝邊到處是陶罐的碎片,到處是史前古文化的遺跡。抓一把泥土,都能攥出古老文明的元素,齊家文化是大夏人的文化。現在,讓我們張開想象的翅膀、穿越時間的迷霧,回到4000多年前,從齊家遺址回到齊家先民生活的大夏王朝中去。
著名的考古學家、西北史地學家黃文弼教授在《中國古代大夏位置考》、《重論古代大夏位置與移徙》中提出,歷史上曾經出過五個大夏國。其中之一就是大禹在公元前(21)世紀建立的夏;《水經注》引《晉書地道記》對大夏縣的記載:“縣有禹廟,禹所出也”。
無論從時間上還是空間上,大禹所建立的夏,都與齊家文化非常接近,大夏古城當為華夏第一城。大夏縣的縣治就在今廣河縣阿力麻土鄉古城村,稱之為“夏古城”。許多古代文獻中追述記載了大禹治水這一彪炳千秋的大事。據《尚書禹貢》載大禹治水“始于積石,至于龍門、而入滄海”。
大禹治水的積石山,就是今天的積石山縣。
大禹治水,成功解除了水患,曾經被水淹沒的地面裸露出來,形成了大量的沖積平原,不僅為農業生產奠定了基礎,也為大禹乃至整個夏文化的東遷創造了先決條件。
我們有理由相信,廣河是大禹的故鄉;大夏人、齊家人,都是羌人;大夏文化、齊家文化,都是華夏文化;遠古文明、上古文明,都是中華文明。臨夏、廣河是大禹的故里,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齊家文化雖然在廣河發現和命名,但是齊家文化更是中華文明重要的文化遺存。近年來,廣河縣委、縣政府非常重視齊家文化的保護和研究工作,將齊家文化作為廣河的一張靚麗名片,著力弘揚和開發利用。
如今,在廣河縣,齊家文化的元素和影響無處不在,齊家文化廣場,齊家彩陶雕塑、學校文藝演出,中外學者考察研究等等。從政府決策到民間活動,都在演奏著一場“挖掘保護文化資源,打造齊家文化品牌”的盛大樂章。
華夏文明探源看齊家文化,讓世界了解齊家文化,讓齊家文化走向世界!
4000多年,齊家先民早已遠離我們,但透過一個個鏡頭,他們的臉龐似乎更加清晰地浮現在我們眼前。仰望星空,一道流星劃過天際,那仿佛是齊家先民的長者在向我們講述歷史長河中屬于他們的那一瞬間,這一瞬間,雖短暫,卻耀眼。
今天的研討會,是臨夏乃至全省文化領域的一件大事和喜事。我們將尊重和珍惜各位專家的研究成果,搶抓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等一系列重大機遇,依托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這一國家戰略平臺,進一步加強對優秀文化的傳承、保護和開發,把文化研究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促進文化與旅游、商貿等融合發展,全力加快全面小康社會和幸福美好新臨夏建設步伐。(記者 趙懷斌 麻紅梅 通訊員 馬磊 馬廣臨)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