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甘肅資訊

“四版規劃”大手筆治理“城市病”

時間:2015-08-12 16:52:43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馬海花點擊:

  1954年,41歲的任震英主持編制了蘭州市第一版城市總體規劃,構建出日后數十年的蘭州城市發展的藍圖,也成為了國家建委批準的第一個城市規劃。“我們要把蘭州市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工業城市。”這位畢生致力蘭州城市建設的規劃大師說。

  60年的時光轉瞬即逝。中國從當時的百廢待舉、百業待興,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蘭州也由那座主城區僅有15.75平方公里的小城,成長為坐擁400萬人口的中國西部區域中心城市。

  2015年7月,蘭州市第四版總體規劃正式通過“國檢”,上升到了國家層面。于是,這座號稱黃河之都的美麗城市,又一次站在了歷史的潮頭浪尖。

  規劃先行 中心“抽疏”為城區解壓

  自建國初期的第一版至現行的第四版,蘭州城市總體規劃已走過了60年的歷程。其中第一版是“分區布局、組團發展”,第二版是“帶狀組團分布、分區平衡發展”,第三版是“一河兩城、均衡發展”,第四版則是“一河兩岸三心七組團、雙城五帶多點”。

  對蘭州未來的發展前景而言,第四版總體規劃無疑出現了質的飛躍。前三版規劃所劃定的主城區,均在沿河兩岸的盆地中,城市發展受限南北兩山的約束。而第四版的最大亮點就是雙城結構,第一次把城市發展的腳步邁出了盆地河谷。

  “雙城五帶多點”的城市空間布局,將蘭州新區直接和蘭州中心城區并稱為“雙城”,作為副城的蘭州新區,釋放了南北兩山對城市發展的束縛。同時,四版規劃還明確要求合理控制城市規模:到2020年,中心城區常住人口控制在275萬人以內,城市建設用地控制在250平方公里以內。

  事實上,無論是打造“副城”蘭州新區,還是合理控制城市規模,其目的都是對城市空間及功能進行更加精準的布局。長久以來,不少人總是習慣性的認為,一座城市的繁榮和發展,與其中心城區的人口和建筑密度成正比。但現實中,這個數字卻絕非越大越好。

  近年來,隨著蘭州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城市的面貌日新月異,人口也在快速膨脹。如今,蘭州中心城區人口及城市功能高度密集,熙熙攘攘的人流車流,見證了城市的發展和變遷。但與此同時,城市交通擁堵、建筑密度過大、發展空間不足等問題也正在日益顯現。

  據統計,截至2013年底,蘭州市實有人口373萬人,其中戶籍人口321萬,流動人口近52萬。城市規劃區范圍221平方公里內,建設用地面積為157平方公里,而城區人口達240多萬。城區人口密度已超過1萬人/平方公里,核心區人口密度已突破4萬人/平方公里。

  目前,蘭州中心城區的人口密度,不僅遠超西安、銀川等西部省會城市,也明顯超過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北京平均人口密度為0.14萬人/平方公里,核心區人口密度為2.2萬人/平方公里;上海平均密度為0.36萬人/平方公里,密度最高的虹口區為3.6萬人/平方公里。

  蘭州中心城區人多、樓密、車擠,城市功能過度聚集。但與此同時,遠郊三縣一區的人口密度卻很小:按戶籍人口計算,紅古區、永登縣、榆中縣、皋蘭縣人口密度分別為每平方公里276人、94人、136人、73人,三縣一區人口平均密度僅為109人/平方公里。

  城市多年來的發展,使蘭州中心城區在人口、交通、設施、環境等方面都呈現飽和狀態,而與此同時,其他縣區卻普遍存在城鎮規模較小、城市功能也較為單一的情況。這種現狀,直接成為了制約蘭州城市發展的瓶頸。

  要想有效疏導中心城區密度,就必須從規劃層面對城市空間及功能進行更加清晰的定位,引導人口和產業進行更加合理的配置。所以,著眼于此的蘭州市第四版城市總體規劃,必將對未來蘭州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如今,四版規劃的期限已然近半。而在這段時間里,蘭州市早已開始著手城市的擴張和疏解,包括大規模開發建設蘭州新區,建設小城鎮,建設軌道交通和南北環城立體交通,工業企業和批發市場出城入園等等,已經取得了初步效果。

  2014年3月,我市出臺《蘭州市疏解中心城區密度完善城市功能實施意見》,結合四版規劃,提出了中心城區“抽疏”戰略,明確要求“雙增雙減”,即增加城市綠地、增加公共空間,減少建筑容量、減少人口密度的要求。通過規劃引導,逐步降低中心城區密度,優化城市空間布局,疏解城市交通,進一步提升城市生態和人居環境。

  隨著四版規劃的逐步實施,作為西部的區域中心城市,蘭州的規劃面積擴大了,城市布局和產業結構也面臨更深層次的調整。與此同時,隨著中心城區密度的疏解,城市的生活環境將明顯提升,而區域功能的精準定位,也讓城市空間布局更加合理和完善。

  規劃以人為本。無論是強調城市功能的定位,還是產業的集聚發展,四版規劃更多注重的是市民幸福感的提升。如今,隨著蘭州市第四版總體規劃正式通過“國檢”,上升至國家層面,四版規劃構建的美好藍圖也正在逐步實現。在精準的城市功能布局和空間戰略下,宜居宜業宜游的魅力蘭州,正在大步邁向美好的未來。

 規劃亮點 城市功能及空間布局

  ●城市功能布局:“一河兩岸三心七組團”的城市空間結構。“一河兩岸”是指依托黃河形成城市主要的景觀、人文、活動軸線。“三心”即城關中心區、安寧—七里河中心區和西固中心區。“七組團”即鹽場—九州組團、和平組團、金來組團、定連組團、彭家坪組團、河口南組團、沙九組團。

  ●建設用地規模:2020年中心城區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為250平方公里,人均建設用地面積90.90平方米。劃定中心城區城市開發邊界范圍741平方公里,蘭州新區、其他縣城、外圍獨立組團、各鄉鎮開發邊界按照規劃要求,在各自總體規劃中劃定。

  ●人口和居住用地:2020年,蘭州市域總人口為500萬人,中心城區常住人口控制在275萬人以內。2020年,蘭州市規劃居住用地7217.95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的28.87%,人均居住用地26.25平方米。結合城市功能空間布局,中心城區劃分為9個居住片區。

  ●各區功能定位:城關中心區為傳統商業和商貿中心、旅游文化中心、高新技術研發服務和總部基地、省級行政辦公中心;安寧—七里河中心區為區域商業金融、會展、文化體育中心,市級行政辦公中心;西固中心區為工業博覽旅游和文化創意中心、石化產業研發設計、教育培訓以及總部基地和民族特色產品集散中心;鹽場—九州組團功能為居住和旅游休閑服務;和平組團為商貿物流、高等職業教育、高新技術產業和居住;金來組團為鋼鐵產業;定連組團為高新技術產業、現代物流和居住;彭家坪組團為高端裝備制造業和居住。

  ●空間拓展戰略:促進中心城區集聚中心職能,推動蘭州新區承載產業基地,推動大型產業基地(尤其是西固石化產業)向蘭州新區轉移。調整功能布局,加快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增容擴區,實現區域中心職能的有序聚集。加快蘭州新區的發展,在承接中心城區產業轉移的同時,積極承接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在空間開發和新區建設中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充分考慮水土資源的承載能力,合理確定開發范圍和開發強度,保護已有生態治理成果和生態環境。

  多策并舉 合理控制城市規模

  “近年來,我市正在依據《城市總體規劃》,合理控制城市規模,疏解城市中心區人口,控制城市建設用地。”蘭州市城鄉規劃局副局長劉鵬堂說,我市著手合理控制城市規模,編制中心城區人口及產業疏解規劃,制定老城區人口及產業疏解政策,促使老城區人口及產業逐步向蘭州新區和城市發展區域轉移。

  與此同時,實施老城區工業企業“出城入園”,老城區企業逐步向蘭州新區及各類產業園區實施搬遷改造,疏散老城區產能,帶動老城區人口疏解,向蘭州新區及各類開發區疏散人口,降低老城區人口密度,緩解老城區交通擁堵等問題。充分利用“出城入園”企業原址用地規劃完善學校、醫院、公共綠地、活動廣場等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完善老城區公共服務,改善老城區環境,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生態城市。

  嚴格控制中心城區各類建設,合理確定城市中心區用地建設容量,確保各類建設項目在《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250平方公里以內進行建設,實現中心城區常住人口控制在275萬人以內的規劃目標。促進中心城區和蘭州新區協調發展,有序疏解人口和城市功能。根據蘭州市資源、環境的實際條件,以及四版規劃對城市空間布局的安排,劃定城市開發邊界,切實保護好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加大存量用地挖潛力度,合理開發利用城市地下空間資源,切實提高城市建設用地利用效率。記者顏晨實習生李智婷本版均為資料照片

  專家解讀 破解城市發展中的難題

  “對于正在打造宜居宜業宜游魅力城市的蘭州來說,中心城區發展空間不足、交通擁堵、生態環境壓力大等大城市病,已成為急需突破的瓶頸。四版規劃提出合理控制城市規模,正是從調整城市功能著手,優化城市空間布局,減少中心城區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容量,以此來破解這個城市快速發展中普遍出現的難題。”蘭州市城鄉規劃院高級工程師、國家注冊城市規劃師賈云鴻說。

  那么,應該如何通過規劃引導,逐步降低中心城區密度?針對這個問題,賈云鴻表示,四版規劃提出控制蘭州中心城區常住人口,其中,城關中心區重點疏解人口,降低居住密度,增加公共開敞空間,推進城中村改造、棚戶區改造,提升居住環境品質;安寧-七里河中心區、西固中心區通過城中村改造、工業搬遷用地置換等方式發展高品質居住區;北部低丘緩坡地區結合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適度發展中低密度居住區;外圍組團居住用地結合產業緊湊布局,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引導人口轉移。

  “四版規劃提出2020年蘭州市域總人口為500萬人,而目前的市域總人口不到400萬。也就是說,全市的總人口是增加的。而需要控制人口密度的,是早已嚴重‘超載’的中心城區。”賈云鴻說,一塊面積固定的土地,所能承載的人口及建筑是有上限的。如果中心城區密度過大,隨之而來的自然是道路交通壓力、生態環境壓力、公共資源壓力等。因此,必須把中心城區的常住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范圍。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