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蘭州日報報道 (記者 張旭永 特約記者 令望海)8月8日,立秋的這一天,天氣不冷不熱,我們驅車走訪紅古區平安鎮平安臺。平安臺上好風光,沃野千畝,滿目稼穡,豐收在望。隨行的紅古區農業部門干部介紹說,平安臺是紅古區范圍內面積最大的山臺地之一,這里的農業積淀相當深厚,發展畜牧養殖業條件優越,得天獨厚。
我們當天走訪的正是一家新開張的肉羊養殖企業——蘭州眾泰養殖有限公司。這家公司是當地農戶異姓“三兄弟”聯手開辦的一個養殖企業,陳軍是法人代表,李維民任財務總監,王學軍當生產廠長。“三兄弟”每個人拿出來了辛苦積攢的100萬元錢,匯聚成300萬元啟動資金投身養殖事業。三兄弟的愿望就是通過開辦這個養殖場,輻射帶動周邊農戶投身畜牧養殖,由此帶領大伙走上一條共同致富奔小康的新道路。
8月8日這一天,新的養殖公司開張慶典,鄉里鄉親們都來道賀,鞭炮放得震天響。當地農戶樂呵呵地說:“這下,我們莊稼地里的包谷桿子可真有了好去處了。”新建成的養殖場位于平安臺東南角,一期建設占地45畝,分設生產區、生活區、貯藏區、加工區等,生產區內新建成了設施齊全的養羊房,肉羊存欄500只,就近建成了1000噸的青貯池、近千平方米的黃貯飼料加工區。往昔,莊稼地里的包谷桿子等農田邊角料放火一燒了事,現在,這些廢物利用,變廢為寶,到了冬日踏成羊糞變身高級有機肥還田,鄉里鄉親們心頭一陣歡喜。“包谷桿子還能換成好幾百塊錢的零花錢呢。”前來道賀的農戶打趣說。
這家養殖場的養殖廠房設計巧妙,室內區和露天區用一張活動隔板分置開來。夏暖時分,活動隔板拆下,羊只在露天區活動筋骨。冬寒時節,活動隔板安裝后,羊只則被完全圈養在了室內,有利于保暖,增肥貼膘。“三兄弟”的老大陳軍介紹說,第一期工程按5000只肉羊的養殖規模建設,引進了對當地環境已經非常適應的小尾寒羊這一品種,育肥羊500只,滾動壯大。二期工程還將就近新建36畝占地的種羊養殖區,旨在為當地農戶提供品質優良的養殖種羊。養殖模式按“公司+農戶”的模式運行,開展了農戶飼草訂單、育肥羊訂單、肉品訂單等多種“經營”。
平安臺上稼穡豐足,距離該場三五百米遠的地方,就是連成片的苜蓿種植地,逾千畝的青草苜蓿成為了羊只的“伙食”,羊只頓頓都有鮮草吃。剛建養殖場時,三兄弟多次跑到蘭州、海石灣等地請教相關專家,論證養殖場投入建設的可行性。專家們的一致意見是:放手去干吧,條件真不錯。相關技術難題專家們很熱心,許諾實地來把關。我們留心到養殖場的羊只耳朵上都打了一個黃顏色防疫標簽,養殖場的墻壁上則掛滿了各類養殖制度,有免疫及藥物預防制度、隔離制度、消毒制度、無害化處理制度等,規范操作。前期,生產廠長王學軍還在當地的奔康溝牛刀小試,試養了1000只肉羊,毛收入在每年30萬元左右,利潤回報自然不低。“當時就把當地農戶的玉米秸稈、麥麩皮、豆粕等訂單都給拿了下來。現在是規范化上路。”王學軍說。
“這兩年養殖行業不景氣,肉羊賣不出好價錢。但恰恰正是這不景氣的時候,也是一個難逢的機遇。當別的養殖場開始收縮規模的時候,市場難免就會出現供求關系不平衡的狀態,抓住這個機會,等市場的回暖,現在種種跡象已經表明肉羊市場在回暖。我們趁機加入,有信心站穩腳跟。”“三兄弟”的財務總監李維民頭頭是道地分析市場因素。李維民是這家公司管財務的賬房先生,保證這些湊來不易的每一分錢“好鋼都用在刀刃上”。“公司進入良性運轉后,確保帶動周邊農戶都能投身到養殖產業中,通過養殖完善農業產業鏈條,形成規模養殖的氣候,確保農戶的錢袋子都能鼓起來,這才是硬道理。”李維民說。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