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的“生機”在于人,對于蘭州而言,它最大的財富莫過于生活于此的蘭州人。因此, “以人為本”這句話對于一座城市的決策者來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從2012年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宜居宜業宜游魅力城市”以來,我市在提升整體人居環境方面的努力是蘭州人民有目共睹的。
●如今,蘭州第四版整體規劃正式通過“國檢”,國務院在批復中明確強調要“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并指出,要按照城市常住人口規模統籌安排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教育、醫療、市政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宜居城市。要將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設目標納入規劃,確保保障性住房用地的分期供給規模、區位布局和相關資金投入。根據城市的實際需要與可能,穩步推進舊城有機更新和棚戶區、城中村、城鄉危房改造,不斷改善人居環境。
●不難看出,蘭州整體人居環境的進一步提升是需要涉及房管、醫療、教育、文體等多部門配合聯動來實現的,如今四版總規的實施時間已然過半,我們各方面的工作進展如何,有哪些問題亟待改善,下一步又該如何“發力”才能向著總規目標邁進?對此,我們進行了細致的梳理和深入的剖析。
教育、醫療、文體等公共服務項目都是與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較受社會關注的民生建設項目之一,其現狀也是衡量人居環境的重要標準之一。今年年初,為進一步規范新建居住區配套公共服務設施的規劃、建設、管理、使用和監督,我市出臺了《蘭州市居住區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管理規定(草案)》,規定要求,今后蘭州市新建不同居住人口規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都應同步建設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配套措施。這意味著未來我市居住區配套服務設施都將與住宅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使用。
安居工程讓百姓樂居其所
作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頭等大事——住房和居住環境,一直牽動著蘭州決策者的心。
長期以來,蘭州中心城區內居住用地發展不平衡。居住用地一直主要分布在公共服務設施相對完善的城關地區以及臨近的七里河東部地區。蘭州現狀居住密度普遍偏高,城關地區居住人口更是高度集聚。居住人口的高度集聚導致小區綠化不足,居住環境較差,加之城市主要公共服務設施基本集中在老城區內,造成交通擁擠,環境壓力大。隨著城市擴展以及房地產業的快速發展,居住條件較好的雁灘和安寧成為近年居住用地主要發展地區,兩地區的居住用地比例也遠遠高于其他用地。
四版規劃要求,到2020年,我市居住用地要達到7185.45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的28.76%,人均居住用地26.13平方米。
基于上述目標要求,我市規劃策略為采用集中新建與分散改造相結合的方式,對“三心七組團”的居住用地采取差異化的發展政策。即,城關核心組團:發展二類居住用地為主;通過存量改造更新,適當疏解居住密度,增加經濟適用住房和廉租房供給;加強舊居住區和城中村的環境綜合整治。安寧-七里河核心組團和西固核心組團:以二類居住用地為主,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通過存量改造、增量開發、工業搬遷用地置換等方式發展高品質居住區,增加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供給。鹽場-九州組團:結合休閑設施與生態綠地布局,適度發展一類居住用地;加大環境整治力度,通山見水,營造優美的居住環境。其他組團:和平組團、金來組團、定連組團、彭家坪組團、河口南組團、沙九組團等,著重發展二類居住用地;以增量開發為主,緊湊布局,加強保障住房建設,完善生活服務設施配套建設。軌道交通沿線地區:采取高密度開發,鼓勵與其他適宜功能混合布局,優先提供面向中低收入階層的普通商品住房。
那么,如何將這些細化的規劃要求落實在工作中?相關部門在保障性住房用地的分期供給規模、區位布局和投入資金上著實下了一番功夫。
記者從市房管局了解到,從2011年開始到今年,蘭州市共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132349套,其中開工建設公共租賃住房13175套,經濟適用住房41556套,限價商品房10406套,棚戶區改造新建住房67212套,累計完成投資281.1億元。截至目前,已分配入住保障性住房48374套,基本建成和在建保障性住房71872套。累計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31786戶次,發放租賃補貼資金1.01億元。特別是從去年開始,蘭州市啟動實施9.2萬套棚戶區改造攻堅計劃,目前申請國家開發銀行授信額度212億元,到位80億元,開工建設項目10個7623套,貨幣安置5127戶。
棚改辦相關負責人表示,2017年之前,蘭州市棚戶區改造將重點圍繞“兩線、六坪、七片區”實施改造9萬余戶。“兩線”就是北濱河路沿線,即青白石、鹽場堡、廟灘子、徐家灣、孔家崖和鐵路沿線(紅山根、紅泥溝、崔家崖、馬耳山);“六坪”就是桃樹坪、伏龍坪、華林坪、五星坪、晏家坪、彭家坪;“七片區”就是東崗片區、雁灘片區、西園片區、崔家大灘片區、安寧堡片區、長風萬里蘭飛片區、西固東川片區。2015年,蘭州市將實施棚戶區(城中村)改造44個項目,改造任務19000戶。截至目前,已完成征收拆遷5825戶,新開工建設棚改安置房5232套,貨幣安置3168戶。應當說蘭州市大規模實施保障性住房建設,明顯改善了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條件。與此同時,記者還從市房管局城中村改造項目負責人處獲悉,自2006年5月,市委、市政府決定實施城中村改造以來,近郊四區61個村均被列入改造范圍。2007年-2015年,近郊四區陸續有21個村納入改造范圍。截至目前,全市列入改造的城中村共有82個。
而自項目開展以來,全市累計建設村民安置房390.65萬平方米,其中建成256.61萬平方米,在建134.04萬平方米。同時協調有關部門,籌措資金11.03億元,為77664名村民優先辦理了村民養老和醫療等社會保障。
目前,全市城中村改造戶籍轉性、撤村建居、集體經濟改制、土地勘界等工作已經全部完成。全面完成了四版總規中截至2015年對于城中村改造的規劃目標要求。據悉,未來一段時間,城中村改造項目的工作重點將放在農村危房改造方面,今年預計將要開工建設85萬平方米的安置房;全市要完成農村危房改造任務5000戶,其中榆中縣、永登縣、蘭州高新區、蘭州新區要完成91個脫貧村的農村危房改造任務。
公共服務設施逐步實現均等化
●教育資源配置力求均衡
其中,對于新建住宅小區配建幼兒園、中小學等設施有明確的標準,規定對于每班學生人數、不同城區的生均用地面積、服務半徑、場所設施面積等均有詳細要求。
這與四版總規所要求的“結合居住用地布局,按國家有關標準合理配置幼兒園、小學、中學及職業學校的用地。義務教育學校均衡布點,就近入學,高中階段學校以需布點,集中辦學,適度寄宿,形成規模效益。采取配建、換建、新建、遷建等辦法,完善中小學、幼兒園、職業學校等教育設施。”可謂一脈相承。
一份來自市教育局數據顯示,2014年,全市幼兒園456所,小學570所,普通中學204所(普通初中和普通高中),職業中學12所,特殊教育學校4所。其中,中心城區有幼兒園246所,占全市幼兒園總數的53.95%。小學155所,占全市小學總數的27.19%,有普通中學97所,占全市普通中學總數的47.55%。
記者注意到,與2009年的數據相比,五年間,全市幼兒園總數增加162所,普通中學和小學數量均有所減少。說到數量增減的原因,市教育局相關人士表示這是“教育資源整合調整的結果”。
數據還顯示,中心城區幼兒園占比下降了21.56%,小學占比下降了13.46%,普通中學占比下降了12.63%。該人士認為,這是教育進一步公平化的重要體現,他解釋說,“如果五年前我們存在的主要問題還是基礎設施建設和資源空間分布不均衡、高度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區的話,那么,如今這種情況已經大大改善。”
記者還了解到,從今年開始,蘭州市將按照“基礎教育在主城區增量提質、職業教育向新區聚集發展、高等教育向東部新城延伸拓展”的思路,實施“三區合奏、城鄉互動,三建三辦、擴大資源”的發展策略,規劃新建一批、配建移交一批、擴容增量一批、調整優化一批、引領帶動一批、提升發展一批學校。
計劃在今后三至五年建設中小學近百所,其中今年新建、改擴建、配建移交、恢復辦學20多所,新增2.1萬個學位,主城區要增加8000個學位。新建、配建移交幼兒園22所。明年新建、配建移交中小學16所、幼兒園45所。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方面,全面實施薄弱學校改造項目,完成150所標準化學校建設任務;全力推進農村小學教學點辦學水平提升計劃,建成50個標準化教學點;妥善解決14.4萬來蘭流動人口子女就學任務。此外,出臺新一輪《蘭州市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通過培、考、轉、聘等方式積極補充學前教育師資隊伍。
●社區醫療服務覆蓋率已達95%
當然,蘭州市民同樣關心的問題是,能否在家門口就享受好的醫療服務?我們從蘭州市衛計委近年來的工作中可以找到答案。
“‘十二五’期間,我們首先在提高基本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的公平性方面做出了努力”,市衛計委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方便居民享有基本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他們的目標是在每個街道設置一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據悉,目前已實現設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57個,社區衛生服務站178個。有數據顯示,根據服務人口覆蓋率達到95%,社區居民15分鐘內到達最近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家庭達到95.81%。
記者也了解到,我市目前社區居民醫保定點達到80%以上,“應當說,醫保覆蓋面的擴大促進了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均等化。”該負責人這樣表示,為加強基層醫療服務機構的服務能力,衛計委也積極推進基層機構的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全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均設置了中醫科和中藥房。
衛計委相關負責人也表示,未來五年內,將進一步加強醫療服務設施建設,形成布局合理、覆蓋市域城鄉的醫療衛生保健網絡,縮小城鄉醫療衛生設施配置差距;提高醫療衛生設施供給數量,加強中心城市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合理布局,縮小城鄉之間、城郊之間、新老城區之間的差異,為城鄉居民提供就醫便捷、服務完善、技術水平均衡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文體設施建設投入逐年增加
采訪中,文廣局相關負責人坦言,蘭州目前文化娛樂設施規模偏小,等級偏低,且文化設施布局不均衡,大多集中在城關地區,外圍稀疏,不能滿足外圍地區市民的需求,同時未形成多層次的網絡體系,社區級文化設施缺乏。現有許多文化娛樂設施如影劇院等配套設施還不夠完善。對此,四版新規中明確,在文化設施建設方面,擬形成3個市級文化中心。即城關文化中心:整合市博物館、省圖書館、蘭州劇院、金城劇院,依托東方紅廣場、雁灘公園、讀者大道,形成集文化、演出、展示、休閑、教育為一體的文化中心。安寧文化中心:集中布局會展中心、美術館、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藝術中心、科技館、大劇院等文化設施。西固文化中心:結合舊工廠的改造更新,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和工業博覽旅游業,構建以西部創意文化為核心的文化產業服務中心。
記者還從市體育局了解到,從2008年至今,市政府積極支持城鄉全民健身場地的建設,截至2013年底,累計為全市367個社區配建了全民健身路徑,覆蓋率92.2%。另外,市委、市政府把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納入政府為民興辦實事中,以全民健身工程建設為重點,每年都安排一定的體育建設項目,不斷加大體育設施建設投入。在體育設施建設方面,四版規劃按市級、組團級和居住區級3級配套。市級體育中心:在崔家大灘建設大型體育場館,形成集舉辦大型體育賽事、大型文藝演出、會展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體育服務中心。組團級體育中心:結合各組團中心公共綠地,建設小型體育場館等設施。居住區按照人均不低于0.2平方米的用地指標規劃和建設公共體育設施。構建多層次、多形式的全民健身體系,社區應建設文化體育活動中心或多功能綜合健身場所、健身路徑等,從而滿足市民的健身需求。
人居環境要符合總規對蘭州的新定位
專家解讀
對于四版規劃中設計安居、教育、醫療、文體等公共服務設計用地的規劃安排,蘭州市城鄉規劃院高級工程師、國家注冊城市規劃師賈云鴻也為我們普及了一個常識,即,“總規構建大公共服務體系,控規落實具體布局”。他分析說,四版總規已對蘭州做出了新的定位,而中心城區也需要相應的實現各方面職能的提升,體現在公共服務體系的搭建上則需要先做好層級規劃,實現均衡分布。“這是總規的功能,下一步就需要控規根據人口規模合理服務半徑再規劃。”
賈云鴻認為,蘭州的人居環境是非常有特點的,是典型的山水城市,很適宜人居。他也建議將安居工程與蘭州傳統的沿河、上坪居住的傳統結合起來,從而提升城市人居環境特色。說到涉及教育、醫療,休閑娛樂等與人居環境相配套“軟件”,他表示,從目前狀況看,我們對于三版總規的落實情況很不錯,在社會公共服務體系的配套搭建方面已取得長足進步,但還是存在很多不足亟待改善。他進一步說,以體育場館建設為例,全市4671個體育場地,符合大型場館標準的場地只有2個,分別是七里河體育場和蘭州市體育館,而這樣的場館是不具備承辦全省、國家綜合性運動會和國內、國際重要賽事的條件,對于提升蘭州市的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擴大城市影響很不利。“如今蘭州的新定位是區域中心城市,那么人居環境及相應配套設施建設就需要往這個定位去靠攏,實現進一步的優化升級。”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