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黃文化發源于慶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精粹
慶陽,是中醫鼻祖岐伯故里,岐黃文化的發祥地。
據史籍記載,岐伯誕生在北地(今慶城縣葛崾峴鄉青龍嘴)。他從小喜歡觀察日月星辰、風土寒暑、山川草木等自然界的事物和現象,還懂音樂,會做樂器,后見許多百姓死于疾病,便立志學醫,四處尋訪良師益友,精于醫術脈理,遂成為名震一時的醫生。軒轅黃帝巡游北地,問道于廣成子,廣成子向他推舉了岐伯。黃帝為療救民疾,尊岐伯為師,共同探討醫學及治國問題,兩人的談話被后人以問答的形式記載下來,遂形成了中華醫學巨著《黃帝內經》 ,并由此誕生了岐黃文化。
“任何一種文化,都是在一定的歷史環境中產生和形成的。沒有一定的歷史環境,就不可能產生和形成一定的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源頭的岐黃文化,也莫能例外。它是產生于慶陽的中國古代文化。地處中國內陸腹地的黃土高原上的慶陽,就是岐黃文化產生和形成的具體的歷史土壤。沒有慶陽的古代文明和深厚的歷史環境,也就不可能有絢麗多彩的岐黃文化。”隴東學院教授高新民認為。
《黃帝內經》是岐黃文化的標志性典籍,是中醫藥學的奠基之作,被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列入世界記憶名錄。《黃土大塬》一書的主編金鐵木認為,《黃帝內經》的出現,標志著中國醫學已經徹底擺脫了巫術的羈絆,突破了單純依賴經驗進行實際操作的局限,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醫學。
其實,岐黃文化的內涵不僅僅限于醫學。慶陽岐黃文化研究會會長安定祥認為,岐黃文化的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岐黃文化指岐伯與黃帝創立、后經歷代醫家豐富和完善的我國中醫藥文化,亦即“岐黃之術”;從廣義的角度看,岐黃文化是指我國上古時期,在古北地和西北地區、黃河中上游流域,以北地人岐伯與軒轅黃帝為代表的人文始祖創造留傳的,后經夏、商、周各代圣賢豐富發展的,在秦漢之間完善形成體系的,以闡發天道、地道、人道,即生命之大道為核心的,包括醫藥、養生、天文、地理、歷法、氣象、數算、哲學、社會、心理、生物、人類、生態、音樂、兵家、古漢語等多學科知識的中國傳統文化。“簡而言之,岐黃文化是涉及多境域的綜合性文化,就是我國古代生命科學文化。”安定祥說。
《黃帝內經》是傳統醫藥學的寶庫對研究醫藥科學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和作用
金鐵木在《黃土大塬》中提到,在世界醫學史上,曾經有過多種傳統醫學,如希臘、羅馬、印度、埃及、阿拉伯等。但經過漫長的歷史,他們幾乎全部淪為民間醫學,或者消亡,但當今中華大地上依然享受著中醫的神奇作用。《黃帝內經》被翻譯成幾十種文字,流傳于世界幾十個國家和地區。
自《黃帝內經》之后,中醫藥學雖然代有發展、流派紛呈,醫學著作汗牛充棟,然而追溯這些學說、流派、著作的淵源,無一不是導源于《黃帝內經》。以《內經》為源,以各家學說為流,從源到流,所承繼的都是體現中華文化特色的岐黃文化的血脈,岐黃文化是中醫發展的根系和寶庫。“這也是中醫藥學歷數千年而不衰,而且在世界傳統醫學中獨樹一幟的重要原因。”市社科聯主席馬啟昕認為。
安定祥認為,岐黃文化經過數千年的演變和發展,至今仍然熠熠生輝,主要源于三個方面:“天人一體”的醫學模式、“形神合一”的整體觀和“未病先防”的預防思想。
《黃帝內經》認為,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人的生命現象是自然現象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是息息相應,天人一體,它們遵循著同一自然規律。《黃帝內經》以“天人一體”為理論核心,探討人體生命活動規律的醫學經典,這種“天人一體”的醫學模式與近年醫學界提出的“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的基本觀點是相通的。
《黃帝內經》認為,人是一個有機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織器官,在結構上相互溝通,在功能上相互聯系、相互協調、相互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響。人的神不能脫離形體單獨存在,有形才能有神;神是形的生命體現,形沒有神的依附就徒存軀殼而已,形神和諧是健康的象征,形神失調是疾病的標志。
《黃帝內經》為現代醫學發展所能提供的不僅是獨特的理念,更有獨特理念指導下獨到的臨床實效。2003年,SARS給剛剛步入新世紀的人類帶來了一場巨大災難。據廣州中醫藥大學博導鄧鐵濤教授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鄧鐵濤寄語青年中醫》中記錄:2003年SARS之戰,廣州中醫藥大學附一院用中醫介入治療60例“非典”患者,無一例死亡、無一例轉院、醫護人員無一例感染,達到3個“零”的奇跡。北京中日友好醫院純中醫治療“非典”患者16例,也無一例死亡。而且凡是用中醫介入治療、激素用量少的“非典”患者,至今觀察未見有股骨頭壞死、肺纖維化等后遺癥。
加強岐黃文化研發和應用傾力打造慶陽特色文化品牌
如何利用“岐伯故里”這一優勢資源,把岐黃文化做成產業,將其做大做強,使其成為推動慶陽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引擎?市委、市政府的思路是:牢固樹立融合發展理念,把岐黃文化與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發展、文化旅游產業開發、農業特色產業開發有機結合,決定全力打造“岐伯故里”這一特色文化品牌。
上世紀50年代,隨著新中國經濟文化建設的起步,我市民間中醫藥人士就開始研究岐黃文化。2004年,市上支持成立了慶陽市岐黃文化研究會,探索岐黃文化淵源,研究岐黃文化規律,開發岐黃文化產業,弘揚岐黃文化精華。研究會還以中藥產業、養生保健、旅游觀光、文化產品、中醫診療、宣傳普及六條產業鏈為主,全力做大做強岐黃文化產業。2010年9月,研究會被評為全國大中城市社科聯先進學會,受到了全國大中城市社科聯主席團的表彰獎勵及命名。
作為岐伯故里,我市廣泛開展岐黃文化的歷史考證、理論研究、學術交流等工作,出版發表了一批有價值的叢書和論文,為推介岐黃文化品牌、開發岐黃文化產業提供了重要支撐。中華中醫學會和市政府在我市成功舉辦了首屆“全國中醫藥文化傳承與發展學術研討會”。據統計,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市內已先后組織召開國家級學術交流會5次,省、市級學術交流會20余次,編輯《慶陽中醫》《中醫院刊》《岐黃文化研究》《黃帝文化》等期刊5種30多期。
為了吸引開發岐黃文化產業,市上采取了多種形式開展岐黃文化的宣傳普及與推介工作。市政府將進入市區的主要干道命名為“岐黃大道”,并在西峰至長慶橋的公路及高速公路邊制作了大型立柱式宣傳牌面;編排了大型隴劇《醫祖岐伯》并在省內外已上演10余次,拍攝制作了《中華醫祖岐伯》與《醫祖岐伯與岐黃文化》等專題片,同時籌拍隴劇電影《醫祖岐伯》;自2014年開始,市電視臺在《健康慶陽》欄目開辦了《岐黃文化養生》專題節目,已播出17期;成立了岐黃書畫院,以岐黃文化為內容,在本市和省內外組織開展岐黃文化書畫作品展覽,編印《岐黃文化書畫作品集》。此外,市內還建成多個岐黃文化景區,如慶城縣的黃帝內經千家碑林、岐伯廣場、岐黃中醫藥文化博物館,西峰小崆峒的岐伯大殿,正寧縣開發建設的黃帝文化博覽園等。
慶陽市中醫醫院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命名的“三級甲等中醫醫院”。據該院副院長張鑫智介紹,醫院十分重視岐黃中醫藥傳統文化建設,院內栽植的所有綠化樹木及植物都是適宜本地生長的中藥材,還修建了“望聞問切、懸壺濟世”、藥碾、藥銼等景觀標志和模型,在醫院主樓前修建了3.5米高的漢白玉岐伯塑像,醫院外墻制作了20幅圖文并茂的歷代中醫名家巨幅浮雕。同時,醫院還修建了400平方米的岐伯醫史館和岐伯中醫標本館,采集制作了200余種地產中藥材標本;復刊了停刊30多年的《慶陽中醫》雜志;整理出版了《慶陽市中醫醫院單方驗方集》,收集了600多首老中醫和院內醫生的單方、偏方、經驗方。
在中醫藥特色和產業化開發方面,市中醫院在西峰區彭原鎮租賃100畝土地,建成了集中藥材種植、試驗推廣、科研教學、技術服務、中醫藥科普和參觀旅游為一體的“岐伯中藥材種植科研基地”,成功育種中藥材246種,觀賞類花卉中藥材57種。積極總結中醫藥特色保健品種研究和開發成果,在原有的10種保健枕和10種中藥袋泡茶的基礎上,研發了中藥肚兜、中藥頸圍、風濕病浸膏、中藥護膝、中草藥鞋墊、藥帽等融合民俗工藝與中藥保健為一體的產品,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繼承中草藥傳統炮制及加工,更新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二級中藥制劑實驗室設備,加工傳統丸、散、湯、膏、丹等中藥劑型30種,其中,省內審批全省調劑使用10種。
建設岐黃文化傳承基地增強慶陽文化軟實力
2005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授予慶城縣“全國中醫藥文化教育基地”。
2011年,中華中醫藥學會組織專家討論,確認慶陽市為全國“岐黃文化傳承基地”。
2013年,慶城縣岐伯文化園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命名為“國家級中醫師承基地”。
為進一步傳承和弘揚岐黃中醫藥文化,增強我市文化軟實力,市上決定打造岐黃中醫藥文化名城,并將岐黃中醫藥文化博物館確定為重點建設項目。
建成于2013年的岐黃中醫藥文化博物館,是全國目前唯一以岐黃中醫藥文化為主題的博覽館。主館兩邊同時建有岐黃養生館和岐黃名醫館,總占地面積75畝,建筑面積12600平方米。博物館以岐黃中醫藥文化為主題,以中華五千年中醫藥歷史為主線,立足慶陽本土,囊括全國杏林。博物館共分為4層,設4個展廳、11個展示單元進行布展。
同時,慶城縣還規劃興建了“中國慶陽岐黃中醫藥文化生態園”,分岐黃中醫藥文化旅游景區和中藥材產業建設兩大塊,計劃逐步把慶城建設成為一個全國最大的岐黃中醫藥文化旅游、博覽、觀光、養生、體驗、休閑、教育基地及西北最大的中藥種植、加工、銷售集散地。目前,全市中藥材種植、收購、加工生產、銷售的產業鏈已經形成,以甘草、黃芪、黨參、當歸、生地等為主的中藥材系列化種植已具規模,每年種植藥材達到3000多畝。市內中藥種植的傳統得到承襲,地道藥材達378種;中藥炮制、飲片加工、中藥制劑企業由小到大,一批中藥新藥研制成功,中藥產值上億元。
為了促進岐黃文化與文化旅游產業開發深度融合,多年來,市內以岐伯出生地慶城縣為主、旁涉周邊縣區,建成了岐黃文化千家碑林、慶城縣岐伯文化園、岐伯祠、黃帝文化博覽園多處蔚為壯觀的岐黃文化瞻仰旅游紀念景點,對提升慶陽市岐黃文化品位和促進慶陽旅游事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012年6月,經甘肅省人民政府批準,慶陽市衛生學校整體并入隴東學院,2013年8月,市政府與隴東學院簽署全面合作協議,隴東學院岐伯醫學院同時正式揭牌成立。慶陽岐黃文化研究和開發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當前,慶陽正處在轉型升級、振興崛起和加快扶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大力傳播岐黃文化、發展中醫藥產業、弘揚健康養生理念,既是培養人們健康生活方式的需要,也是建設特色文化大市、加快老區脫貧致富的需要。”副市長王謙在中華中醫藥學會第十八次中醫藥文化學術研討會暨慶陽市岐黃文化學術年會上表示。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