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專業合作社”對于現如今的人們來說,已不算是一個新鮮詞。 “抱團闖市場”“集中力量發展規模化生產”……農民專業合作社因其特有的優勢,在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受到越來越多農民群眾的青睞。
然而在近兩年,許多地方的合作社又開始呈現出聯合發展態勢,向社與社之間的合作轉變,大家把這種“升級”后的合作社稱之為“聯合社” 。那么,聯合社與合作社有什么不同?它又具有什么樣的優勢?
聯合發展“抱大團”
近年來,我省加大扶持力度,強化指導服務,全力落實關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一系列方針政策,使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社得到了突飛猛進的壯大。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農民合作社總數接近5萬家,較上年同期增加了1萬多家,農民合作社總數排在了全國的第13位。
2013年,隴西縣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500多家。隨著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不斷發展,一些問題和困難也隨之不斷暴露,規范化程度較低、生產規模偏小、服務領域狹窄、抗風險能力弱、帶動能力不強等問題制約著合作社的進一步發展壯大。
“由于這些合作社大多在農村,貸款的時候沒有房產可抵押,流轉來的土地也不能抵押,不同程度的遇到資金周轉問題。”隴西晟農農副產品購銷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馬正昌說。他認為,如同合作社是由若干個有致富愿望的農戶組成的一樣,聯合社是由一定數量想借助合力進一步發展的合作社組成。組建一個新的組織,使分散的合作社及其特色產品優勢得到整合利用成為迫切需求。
7月中旬的一天,隴西弘泰馬鈴薯購銷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鑫來到位于福星鎮的種植基地,查看馬鈴薯的生長情況。“這里的地以前基本都種的是馬鈴薯,是我們合作社在隴西最大的一個種植基地。”王鑫指著一條山梁下的梯田說道。近幾年,受馬鈴薯市場價格波動影響,許多農民開始改種其他農作物,合作社的馬鈴薯種植面積開始縮減。
王鑫說,合作社把目光轉向了市場前景較好的苗木栽植和畜草種植,已經著手流轉土地了。俗話說,隔行如隔山。雖然同樣是種植業,但這個靠馬鈴薯起家的合作社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苗木和畜草的栽植技術并打開市場?王鑫首先想到的是聯合,借助其他專業合作社的力量,大家共同發展。
8月8日,在一陣響亮的爆竹聲中,由弘泰馬鈴薯購銷專業合作社發起的隴西縣碧水源生態農業農民合作社聯合社正式掛牌成立。來自不同經營領域的5家農民合作社走到了一起,共出資3000萬元,經營馬鈴薯、中藥材、畜牧養殖、設施蔬菜、苗木林果、小雜糧土特產等隴西特色產業。
就在這家聯合社成立的前一天晚上,“碧水源杯”武術表演賽在隴西縣體育館舉行,為聯合社的成立“暖”場。作為聯合社成員,一心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一心也是一位民間武術家。老張在武術界人頭熟,這場表演賽由他召集起來。精彩的表演,讓現場掌聲如雷。
張一心感慨地說:“成立聯合社有很多好處。往大了說,能整合資源,謀求成員利益最大化。往小了說,大家擰成一股繩,像舉辦這個武術比賽,為聯合社的成立宣傳造勢,放在以前,是我們單個合作社不敢想的,現在大家一鼓勁就辦成了。”
“聯合艦隊”再出海
百合是蘭州市七里河區的一項優勢產業。近年來,許多農戶自發成立合作社,從事百合產業的種植、加工、營銷。2012年,長年從事百合販運的王始川和其他4戶農民一起成立了一個合作社。很快,每戶靠百合種植,年收入就達到了4萬多元。但僅僅過了一年,王始川又聯合了5家合作社,成立了一個聯合社。
“我們的合作社成立了的雖然比較晚,但很快就遇到了融資難的問題。最直接的問題就是,收購百合的時候,農民要現金。我們自己的社員還可以等百合賣掉后再拿錢,其他的就不行。”王始川說。
成立聯合社以后,采購、種植、技術、市場等環節都有了專人負責,王始川感覺比以前輕松了許多。當然,“最直接的問題”也得到了有效的解決,王始川告訴記者:“現在,到了百合收購季節,我們成員之間可以互相周轉資金,聯合社起了很大的作用。”
涉農行業投資大、見效慢,融資難始終是制約行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同樣是解決融資難題,隴西晟農農副產品購銷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的作用就更加明顯。聯合社成立以來,積極探索融資新模式,與蘭州銀行合作,建立了全新的貸款擔保機制。由農聯社對社員貸款擔保,社員互保,互保小組為農聯社反擔保,社員以自有資產做抵押對互保小組反擔保。33年間共為成員合作社貸款近1億元。目前,該聯合社成員達到152家,注冊資金2.8億元。
隴西縣農業局農經站站長吳剛認為,聯合社由各類農副產品生產、加工、流通農民專業合作社自愿組成,集“協調、自律、維權、中介、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為成員社創造了發展機遇,提升了經營水平和能力,提升了服務社員、服務群眾的能力,有力地帶動了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
聯合之路怎么走
農民專業合作社之間的聯合,在我省才剛剛起步。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聯合社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也出現了另一些新的問題。
一位從事肉羊養殖的聯合社理事告訴記者,聯合社在成立之初都以服務為主,跑項目、跑市場、制定營銷策略等,都是由發起人以及實力較強的成員完成,這都是無償的。時間一長,只能維持“大戶出力、小戶受益”局面,加之公共花費較大、政府對聯合社的扶持力度較小,很容易讓聯合社的發起人失去信心。
隴西農聯社理事長馬正昌說,聯合社為成員社解決了貸款問題,但本身并沒有收入,且內部分工比較松散。由于成員較多,目前的這種“松散”狀態比較適合大家聯合,但如果考慮到長遠發展,就必須提高組織化程度,在規范化、專業化上下功夫,進一步向實體發展。
省農牧廳農經處處長徐麟輝認為,聯合社的成立是一種市場行為。在合作社發展到一定階段時,或因融資而聯合,或因規模擴大而聯合。與農民專業合作社不同,聯合社在資金、信息、市場等方面的優勢更加明顯,而在運行過程中,以往合作社中財務不清、技術偏弱、規范化程度偏低等問題有可能延續到聯合社中,阻礙其發展。
徐麟輝說:“目前,聯合社還在探索階段,但發展要把握有利于農民受益最大化的原則,其次在登記的過程中要進一步規范。政府要以政策為導向,引導扶持建立一批同行業合作社之間的跨區域聯合社,發揮聚集效應,形成規模效應,提高聯合社的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