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工作啟動以來,文縣石雞壩鄉緊緊圍繞“一核心、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不斷完善思路,強化措施,把“三苦”精神作為精準扶貧工作的原動力,努力在基礎設施建設、技能培訓、特色產業、公共服務保障等方面攻堅突破,確保精準扶貧工作有力有序開展。
一是把干部“苦抓”作為精準扶貧工作的關鍵。全鄉干部以“三嚴三實”的精神和作風,駐村入戶,開展工作。針對精準扶貧工作涉及的知識面廣、專業性強和內容多等實際,要求干部苦學,先后多次組織專題會議,研究精準扶貧工作,傳達學習中央、省、市、縣相關精神。編制印發了《石雞壩鄉精準扶貧20問》、《石雞壩鄉精準扶貧學習手冊》和《石雞壩鄉精準扶貧資料匯編》等學習資料,并下發到鄉村干部手中,促進鄉村干部對精準扶貧政策的了解和把握。按照“六個精準”的相關標準,要求干部苦干,鄉上成立17個工作組,深入到村到戶,對全鄉的3600多戶群眾逐戶開展貧困戶的精準甄別工作,完善建檔立卡資料,全面掌握貧困人口的數量、分布、貧困程度、致貧原因等。按照“六個到村到戶”精準幫扶要求,要求干部苦幫,在8個縣直單位幫扶的基礎上,結合全鄉及各村實際等情況,對2015年預脫貧的474戶貧困戶1822人進行結對幫扶。
二是把部門“苦幫”作為精準扶貧工作的基礎。結合省、市、縣“1+17”精準扶貧方案,積極爭取扶貧、財政、發改、水務等方面項目資金,謀劃實施一批“水、電、路、房”項目。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實施了水磨溝、薛堡寨等8個村的通村道路建設及硬化共23.5公里;統計上報危房改造1190戶,實施270戶危房改造和“一事一議”村內巷道工程,目前已完成危房改造160多戶,完成巷道硬化4000多米;爭取管道9000多米,改善了5個村的人畜飲水;積極聯系相關部門單位,協調修建4個村的衛生室和文化廣場。在技能培訓方面,積極聯系縣扶貧、農牧、人社等單位深入村社,集中開展勞務技能培訓4次730人,開展紋黨GAP種植培訓2次780余人,組織勞務輸轉350余人,培養科技明白人160余人。在特色產業培育方面,建立了徐家山村2300畝紋黨種植基地,不斷擴大核桃、花椒種植規模;聯系林業局調配技術員開展以核桃高接換優為主的經濟林綜合管護,不斷提升核桃、花椒等經濟林果的經濟效益;積極鼓勵農村青年開設網店,建立電子銷售平臺,激發農民創業的熱情。在易地扶貧搬遷方面,通過認真的核查摸底,把全鄉448戶1657人貧困戶納入到易地扶貧搬遷項目規劃中。在金融資金支撐方面,全力落實好小額信貸、雙聯惠農貸款和國家貼息扶貧貸款的同時,核查出缺資金的749戶貧困戶,上報金融部門爭取國家貼息貸款。在公共服務保障方面,全面鞏固九年義務教育,爭取資金協調修建徐家山、水磨溝、陰坪、薛堡寨等村的村級衛生室,對留守兒童、空巢老人進行全面摸底調查,對殘疾人進行免費健康檢查。
三是把群眾“苦干” 作為精準扶貧工作的根本。在精準扶貧工作中,該鄉重視發動群眾、依靠群眾,逐步從“輸血”的幫扶路子走上“造血”扶貧的路子,在加快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和人力資源開發中不斷提高群眾自我發展能力。在基礎設施建設中,該鄉組織群眾積極開展投工投勞,在水磨溝、徐家山等村共完成群眾投工投勞2300多人次,平整路面5300多米,幫砌護坎300多立方米,在加快工程進度的同時節省了項目資金。鼓勵群眾主動參加各種技能培訓,提升職業技能知識,開展勞務輸轉,不斷提高經濟收入。引導群眾不斷調整產業結構,通過以核桃高接換優為主的經濟林管護,使經濟林經營從以前的粗放管理變為精細管理,提高了效益。同時,鼓勵依靠自身優勢,依托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以紋黨為主的中藥材種植,以不斷增加收入,實現脫貧致富。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