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鬃山鎮是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所屬副縣級鎮,是甘肅省唯一的邊防地區和邊境貿易口岸。該鎮共轄5個行政村,326戶牧民,常住人口1420人,含駐地部隊總人口2000人以上包括機關單位108人,鄉鎮企業30家,采礦企業28家。鎮區父流控制器內建有醫院、學校、賓館、外貿交易市場、糧站、加油站、氣象站、電視臺、郵電局、銅選廠、鐵選廠,駐軍有武警邊防大隊、馬鬃山派出所,武警紅石山邊防工作站、10號雷達兵站等。

從酒泉市出發,二百公里向西。過了橋灣再向北又一百五十多公里。這一帶人稱"黑戈壁"。戈壁表面的礫石呈深黑色,雄渾蒼莽。遠遠地隱約可見前方橫亙的山脈像馬鬃一樣飄逸。行使五十多公里后,"馬鬃"變成了無數小山頭。山體均呈黑色,都不太高,似競相奔跑的小馬駒。這個地方就叫馬鬃山鎮。馬鬃山鎮坐落在中蒙邊境,屬
甘肅酒泉市肅北蒙古自治縣。從地圖上看,馬鬃山鎮面積是全縣的一半,和江蘇省相當。馬鬃山鎮政府所在地叫公波泉,也稱"公婆泉",意為兩泉相挨,大為公,小為婆。
中國地圖曾標過"公婆泉",而如今標為"馬鬃山";不過,進出馬鬃山鎮的公交車仍標為"酒泉--公波泉"。小鎮用水靠公婆泉,照明靠風光互補發電機組。鎮東北、西南角,各有一片風光互補發電機組。小鎮大約由八九棟樓房和十幾棟平房構成惟一的十字街--東西長約三百米,南北長約二百米。街面差不多都是商家飯店,門面都不大,招牌卻都冠以"商行"、"酒店"。十字路中心聳立著一座碑和三只羊的雕像,碑上用蒙、漢文寫著"三羊城"和"和泰榮興"。羊呈紅色,腳踏石碑,高昂頭顱,威風凜凜。最高最漂亮的建筑物是"國門學校",一幢四層樓,可容納三四百學生。不過學蒙古族摔跤校包括學前班只有四十名學生,二十名老師。街道很干凈,兩邊停放了不少進口和國產越野車。全鎮牧民幾乎家家有車。全鎮各類常住人口一千二百多,一半是牧民,一半是鐵礦、金礦、煤礦工人,大都星星般分布在廣袤的戈壁和丘陵深處。全鎮人均收入六千多元人民幣;幾乎每個牧民都有手機,即使偶爾有一部座機,其號和手機一樣是十一位數。折疊編輯本段地理位置
馬鬃山鎮是
甘肅省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管轄的一塊"飛地"。地處
甘肅省最北端,是
甘肅省唯一的一處邊防重鎮。鎮區北與蒙古國的戈壁阿爾泰省接壤。東西分別與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為鄰。鎮區總面積為3.8萬平方公里,轄區一鎮五個村委會,以畜牧業為主,是全國土地面積最大的鎮之一。1992年9月,經國務院批準,開通了馬鬃山邊境對外貿易口岸,成為省、市、縣對外貿易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