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條平坦通暢的道路,一棟棟白墻黛瓦的民居,一個個產業發展的項目,一張張寫滿幸福的笑臉……金秋收獲時節,行走在通渭大地,展現在記者眼前的是一幅幅壯觀亮麗的新農村畫卷。
在曾經被調侃為“吃救濟糧、穿黃軍裝、喝拉運水、住土草房”的土地上,通渭群眾堅持與貧困抗爭,改寫了“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歷史,用汗水和智慧書寫出振奮人心的新篇章。
以梯田建設為主改善生產生活條件
通渭,生態脆弱,水土流失嚴重,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災害頻繁,成為制約全縣發展的最大“瓶頸”。
以扶貧攻堅為主的“三西”農村建設開展以來,以梯田建設為主的農業生產生活條件改善,成為通渭縣扶貧開發高奏的主旋律。
而今,步入通渭縣農村,層層疊疊的高山梯田連片成群、星羅棋布,恰似山間的“五線譜”,氣勢磅礴,蔚為壯觀。
馬營鎮長川村是通渭梯田建設的典型代表。村黨支部書記張慶華告訴記者,全村科學規劃、規模治理、整體推進,打破鄉、村、社、戶地界,一座山、一面坡集中連片治理,興修梯田7400多畝,人均5.03畝,全部實現了梯田化。“梯田修平了,生產生活條件改善了,我們堅持發展以蠶豆、馬鈴薯、玉米等為主的種植業,群眾的生活越過越好。”他說。
梯田建設的大規模推進,加上林草、谷坊等綜合治理措施的實施,使昔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變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機耕機播、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由川區走向了山區,農業生產方式由粗放經營向集約化經營,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走出了“修梯田—調結構—搞養殖—建沼氣—肥還田—增地力—再種植”旱作循環農業的路子。
甘肅省凱悅農業高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在馬營流域澗灘村投資2400萬元,流轉新修梯田建設針葉樹種育苗基地2500畝;定西愛蘭薯業在水岔流域長川村流轉新修梯田1200畝建立一級種薯繁育基地;平襄鎮農民劉志在蔣川流域流轉新修梯田2000畝,建立黑膜馬鈴薯二級種薯培育基地;恒芮牧業合作社在長川村流轉新修梯田1000畝,發展種植紫花苜蓿、甜高粱等種植業,極大地提升了土地效益……
據了解,1983年以來,通渭縣累計修建梯田130.6萬畝、梯田化率達71.3%,治理水土流失1364.7平方公里、治理率達46.7%;完成退耕還林20.05萬畝、荒山造林24.18萬畝,森林覆蓋率由3.2%提高到10.2%。2012年,通渭縣被國家和省上確定為隴東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被省政府命名為“全省500萬畝梯田建設工程省級示范縣”。
以旱作農業為核心因地制宜育產業
金秋的通渭縣李店鄉,處處生機盎然,滿山遍野的全膜雙壟溝播玉米,成行成片,苗莖粗壯,果實累累。
“全膜玉米是‘旱不垮、打不倒’的‘鐵桿莊稼’。過去我們‘種一坡、收一車、打一斗’,現在通過種植全膜玉米,糧食年年豐收,日子越過越好。”祁俊清是李店鄉祁咀村農民,通過流轉土地種植全膜玉米36畝,去年產量2萬公斤,收入達4萬元,成為名副其實的玉米種植大戶。
李店鄉是通渭縣最為干旱的鄉鎮。鄉長張永平說:“全膜雙壟溝播技術集雨、保墑、增溫的功能十分明顯,我們把全膜玉米種植作為發展旱作農業的關鍵舉措和唯一出路,一抓到底。現在,全鄉12個村種植面積達到5萬多畝,占耕地面積的70%以上,成了全鄉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
為了解決糧食生產的瓶頸問題,通渭縣主推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大面積種植全膜玉米,催生了一場旱作農業革命,不僅徹底摘掉了通渭“缺糧大縣”的帽子,而且為大幅度增加農民收入提供了有力支撐。全縣全膜玉米種植面積由2007年的1.73萬畝擴大到2014年的90.4萬畝,糧食產量由14.44萬噸增加到43.5萬噸、年均增長17%。2011年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2010年、2012年、2013年被農業部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如今,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帶動了全縣馬鈴薯、中藥材、小雜糧、林果業等特色產業的發展壯大和草食畜牧業的轉型升級,通渭縣還被國家發改委確定為“國家循環經濟示范縣創建地區”之一。
以幫扶為保障多措并舉抓扶貧
馬營鎮油坊村地處華家嶺下,曾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近兩年,油坊村悄然發生著變化——村社道路全部硬化,戶戶通上了自來水,易地搬遷小康住宅區整齊有致,農產品交易中心正在興建,新成立的肉牛肉羊養殖等協會,使全村家家都有產業可做,戶戶都有增收渠道。這些變化離不開各級干部的熱情幫扶。
這幾年,通渭縣廣大干部齊心協力,縣級領導直接包抓“帶頭扶”,雙聯單位和干部“結對扶”,幫扶工作隊“長期扶”,抽調農技人員“智力扶”,動員社會力量“助力扶”。全面落實“一村一業一單位、一戶一策一干部”結對幫扶工作機制,在13名省市領導和20個省直部門、70個市直部門、122個縣直部門雙聯單位及12035名雙聯干部聯系幫扶的基礎上,采取正縣級干部、副縣級干部、科級干部、一般干部每人分別結對幫扶8戶、7戶、4戶、1戶貧困戶,剩余貧困戶由鄉鎮駐村干部兜底聯系,實現了所有貧困村、戶都有幫扶單位和責任人“兩個全覆蓋”。
全縣加大扶貧項目資金爭取,把財力最大限度向扶貧開發集中,將更多財政直接補貼的項目資金轉變為政策性貼息、擔保資金和風險補償基金;大力開展雙聯惠農貸款、婦女小額信貸、農民互助擔保貸款、精準扶貧貸款等,全縣累計投入雙聯幫扶資金3.86億元、發放雙聯惠農貸款5.38億元,形成了“大扶貧”格局,為貧困戶發展富民產業提供了資金支持,增強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內生動力。
以精準為原則努力補齊“短板”
過去的馬營鎮華川村,行路難、吃水難、用電難、住房難。這幾年,省政府辦公廳幫扶干部和當地干部一起,從夯實基礎、優化環境入手,硬化村主干道路、硬化村內巷道、新修梯田、修建砂化田間道路、營造水保林、綠化荒山荒溝、綜合治理小流域,同時新建集雨水窖和自來水管網入戶,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等,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全面改善。
80歲的華川村徐家鋪社老人徐進賢在自己創作的對聯中表達了心聲——“通車通水通電通網絡,美食美衣美屋美酒香”,他高興地說:“過去缺吃缺喝缺穿,現在政府千方百計為群眾著想,幫著安裝自來水,進行危房改造,修建暖棚養畜,建設沼氣池,安裝太陽能光伏發電,發放小額貸款,我們的生活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
“瞄準最困難村社、最困難群體,通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補齊貧困短板,一定要和全國、全省一起實現小康目標。”通渭縣委、縣政府下定了決心。
通渭縣全面推行“宣傳政策—農戶申請—入戶核查—民主評議—公示公告—上報審核”六步工作法,完成了17個扶貧工作重點鄉鎮、155個重點村、28524戶、13.44萬貧困人口的識別及建檔立卡工作,建立了縣鄉村三級精準扶貧管理系統,并確定2015年實現45個村整體脫貧,減少貧困人口4245戶2萬人、貧困面縮小到21.9%的工作目標。
在精準扶貧的號角聲中,全縣扶貧攻堅如火如荼。73%的貧困村建立了互助資金協會,所有行政村都建設了村級金融便民服務網點。
通渭縣委書記令續鵬說:“通渭縣在艱難的探索和奮進中,經過了以解決吃穿為主要任務的救濟式扶貧、以解決溫飽為主要任務的攻堅式扶貧、以發展產業為主要任務的綜合式扶貧、以2017年實現脫貧摘帽和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兩步并作一步走為主要任務的精準式扶貧四個階段,唱響了扶貧攻堅‘四部曲’。扶貧攻堅任重道遠,通渭縣將搶抓全省精準扶貧機遇,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以勇于擔當的責任心,舉全縣之力打贏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戰。”
苦地播下新生活。如今,通渭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82年的82元增加到2014年的4341.7元,增長了53倍,貧困人口由6.23萬戶28.96萬人減少到2.2萬戶10.51萬人,貧困面由85%下降到26.25%,下降58.75個百分點,全縣逐步走出了一條自然條件嚴酷地區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