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處在散渡河與清溪河的交匯處,北達通渭、寧夏,東連秦安、平涼,西通武山、隴西,南控甘谷、西禮。四至有大路通達,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宋代,安遠是北宋和西夏交戰的前沿地區。宋朝采取“步步為營”的戰略,每得一地,便筑城設寨,安遠古城便是在這種背景下修筑的。公元1016年8月,河湟吐蕃嘉斯勒等領部屬三萬多人攻略三都谷(漢代叫射虎谷),被秦州知州曹瑋打敗,殺敵一千多人,此戰事即發生在今天的安遠川。宋的“軍”、“城”、“寨”、“堡”是具有軍事和行政雙重職能的機構,既管軍,又管民。由于安遠寨是楊文廣所筑,所以關于楊家將的傳說在安遠流傳很多,有六郎山、六郎墳、三關口、西校場、校場坡、演武廳等與宋王朝邊防軍事有關的遺跡存在。
安遠鎮香臺山
安遠鎮位于甘谷縣北部,距縣城17公里,海拔高度在1420—1890米之間,東接八里灣鄉,南連新興鎮,西鄰大石鄉,北與大莊鄉和通渭縣為鄰,通(渭)甘(谷)、甘(谷)禮(辛)公路橫穿而過,區位條件優越是甘谷縣的北大門。區域面積155.25平方公里,全鎮轄36個行政村,170個村民小組,12061戶,45842人,其中農業人口44109人。2009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2342元,人均產糧214.4公斤,,耕地面積10.5萬畝,其中糧田面積81800畝,有效灌溉面積13659畝,占13.1%。鎮政府駐地西城村,位于北緯34°53′,東徑105°16′。
安遠鎮古稱秦州或柳城。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置安遠寨,屬秦州,旋即又屬通縣,以西夏常北來入侵,取“安其遠方”之意。元、明、清以至國民時期,為通渭重鎮。1950年秋,劃歸甘谷縣管轄,先后設安遠區、安遠人民公社、衛東人民公社、安遠鄉等。2001年12月,經省民政廳批復,撤鄉建鎮;2003年7月被省體改辦批準列為省級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
宋天禧二年(1018年)置安遠寨,以西夏常北來入侵,取“安其遠方”之意。屬秦州,后屬通渭縣。1950年秋,劃歸甘谷縣管轄,設安遠區。1956年設安遠鄉,1958年改為安遠公社(曾更名衛東公社),1969年設向陽公社,1972年更名康家灘公社1983年改鄉。1996年,面積143.3平方千米,人口3.2萬人,轄大城、北城、南城、西城、北川、藺家店子、麻池窯、楊屲寺、黃鶴、安坡、后川溝、蘇家溝、蔣家山、王臺、史家川、張家河灣、鞏家川、王馬、韓家灣、厚家坪、任家山、董川、菜子山、王窯、石方、沙灘26個行政村。2001年12月,經省民政廳批復,撤鄉建鎮。
古為絲綢之路重鎮,是兵家必爭之地,解放前有“不夜城”之稱。甘(谷)禮(辛)、通(渭)甘(谷)公路交匯于此,是甘谷縣的“北大門”,東西各條道路四通八達,境內交通便利,人流物流暢通,勞動力資源豐富,集市貿易活躍,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今尚存“天水古關”、楊六郎墓、古城墻、西校場等遺址,民間文化源遠流長,宮燈、高臺、戲劇、秧歌等享譽縣內外且演員輩出。“天水古關”、楊家將大戰場、古城墻、香臺山等“安遠八景”構成安遠獨有的旅游資源,頗具開發潛力,安遠已成為甘谷縣北部最大的物流中心,教育衛生中心和文化中心。[2]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