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頻道 > 國內資訊 > 甘肅資訊

榜羅鎮----通渭縣榜羅鎮的歷史事件

時間:2015-09-24 11:03:10來源:中國甘肅在線編輯:馬;點擊:

榜羅鎮位于定西市通渭縣西南部,地處定西、天水兩市轄區的通渭、隴西、甘谷、武山四縣交界地帶,鎮區中心距縣城94公里,下轄24個行政村215個村民小組(社),屬典型的溫暖半干旱區。榜羅鎮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光榮革命傳統的歷史名鎮。榜羅鎮已發展成為一個向現代化迅速邁進的小城鎮,她成為通渭縣西南部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地名來歷

"榜羅"一詞系吐蕃語譯音,一說為"盆地",其原意為"騾馬市場"。從古至今,榜羅幾易其建制,如今是通渭西南部最大的建制鎮。

行政區劃

榜羅鎮

榜羅鎮鎮下轄24個行政村215個村民小組(社),現有人口40940人(現轄文峰、岔口、孟川、大莊、雙峰、積麻、四新、坪道、桃園、紅峴、毛灣、青堡、張川、張灣、張坪、閻灣、毛店、先峰、文樹、文川、南坡、李坡、陳窯24村),鎮人民政府所在地文峰村海拔1938米,常住人口4762人,暫住人口1250人。全鎮南北長26公里,東西寬35公里,占地面積208.54平方公里,擁有耕地17.31萬畝,人均耕地4.2畝,無霜期140天,年降雨量400mm,屬典型的溫暖半干旱區。2004年全鎮人均純收入達1510元。

歷史沿革

榜羅鎮命名始于民國18年。明萬歷年間全縣編戶16里,里下置甲。榜羅地盤境內有青逋里(后演變為"青富里")、桃園上里(今榜羅文峰等地)、桃園下里(今毛家店、張家坪一帶)、甕熟里(今文樹川、陳家堯、南家坡、李家坡、廟灘一帶)、哲達里(今席家大灣等地)、渭城里(今什川一帶)。后來,全縣為12里,清朝末年為9里。此時,榜羅地盤境內的青富里、甕熟里保留。民國初,沿清制。

榜羅鎮

榜羅鎮民國5年廢里,全縣設5區、56村。第五區置榜羅,轄10村。民國16年7月以方位取名設區,第五區更名為西南區,仍置榜羅。民國18年全縣增設為6區,下轄25鎮。第四區置榜羅。管轄榜羅鎮、什川鎮、哲達鎮、常河鎮、青富鄉。據此證實,榜羅鎮是民國18年在通渭縣政府正式命名。又經多次變更。民國30年全縣改設4區。第三區置榜羅,原轄鄉鎮未變動。民國34年全縣25鎮改編為14鎮,榜羅鎮保留。民國37年撤銷區制,縣政府直轄14鎮。榜羅鎮仍保留。當時榜羅鎮地盤之大居全縣各鎮之首。人們取哲達鎮之"哲"字曰"哲半縣"以形容榜羅地盤之大。1949年8月解放后,廢榜羅鎮公所。成立了通渭縣榜羅區人民政府。1950年4月更名榜羅區公署;1951年4月改為第五區公署;1952年10月更名為第五區公所;1954年8月改為榜羅區公所。1958年6月撤銷榜羅區公所,設榜羅鎮。是年8月成立榜羅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的體制,榜羅鎮機構自行消失。1961年6月設榜羅區工委,7月將榜羅人民公社改稱為文峰人民公社。時榜羅區工委轄:文峰、文樹、青富、集義、高莊5個人民公社。隨后,高莊人民公社歸襄南工委管。其他4個人民公社仍屬榜羅區工委。1964年5月底撤銷榜羅區工委,所轄4個人民公社合并,恢復榜羅人民公社。1983年9月撤銷榜羅人民公社,更名榜羅鄉人民政府。2001年底更名為榜羅鎮人民政府。簡稱"榜羅鎮"。2004年11月原青堡鄉、文樹鄉合并至榜羅鎮。

邁進的小城鎮,她成為通渭縣西南部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城鎮建設

全鎮共有農二級道路建設項目10條,其中有8條46公里實現了鋪砂化,惠及8村

榜羅鎮

榜羅鎮60余社群眾。自籌資金修通農路32條181.6公里,涉及14個村90余社,其中通村農路6條68公里,路面寬全部達到8米;新修通社農路11條55.6公里,累計投勞投工11萬人(次),群眾自籌資金38萬元,鎮政府投入資金26萬元。2007年建設農路28條88公里,全鎮有18個行政村實現村社道路網絡化,社社都能通汽車。

歷史名鎮

榜羅鎮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光榮革命傳統的歷史名鎮。1934年10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離開江西革命根據地,進行戰略大轉移,開始二萬五千里長征。歷時一年, 1935年9月26日,中國工農紅軍一方面軍到達榜羅鎮,在榜羅鎮遭國民黨飛機3次轟炸,未造成傷亡。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在榜羅小學找來許多國民黨的報紙,為了解當時的全國形勢提供了極為寶貴的資料。9月27日,黨中央在榜羅鎮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改變了俄界會議關于去合陜北紅軍,以游擊戰爭形式打到蘇聯邊界去,取得國際聯系的戰略方針,即"榜羅鎮會議"。會議正式確定,紅軍繼續北上,把落腳點放在陜北,將陜北蘇區作為領導全國革命的大本營。9月28日上午,黨中央在榜羅小學門前的打麥場上召開全軍連以上干部會議,到會千余人。毛澤東代表黨中央向大會作報告。他在報告中指出:"我們要到陜、甘革命根據地去。我們要會合25、26、27軍的弟兄同志們去!兏矢锩鶕厥强谷盏那熬,我們要到抗日前線上去!任何反革命不能阻止紅軍去抗日!……同志們!紅軍無堅不摧的力量,已經表示給中國、全世界的人們看了!讓我們再表示一次吧!同志們要知道,固然,我們的人數是比以前少了些,但是,我們是中國革命的精華所萃,我們擔負著革命中心力量的任務。從前如此,現在亦如此……"會上,彭德懷、張聞天等中央領導也講了話。并且,紅軍在榜羅街上書寫了"消滅魯大昌軍閥"、"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政黨"、"紅軍是幫助工人、農民謀得利益的軍人"、"取消國民黨的一切苛捐雜稅"等標語。這些標語,現收藏在榜羅長征紀念館時里。10月3日,紅一方面軍甩掉國民黨44、45、47三個團的追擊,順利通過了蔣介石的西蘭、平固公路封鎖線,進入靜寧縣境,不久,即達陜北。"榜羅鎮會議"是紅軍長征期間中共中央召開的一次極為重要的會議,會議根據新的形勢和情況,討論了黨中央今后的重大戰略方針,徹底改變了12日俄界會議制定的在接近蘇聯的地區創建根據地的方針,正式做出了把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放到陜北,以陜北蘇區作為領導紅軍長征的勝利和抗日救亡運動的順利展開,對以后中國革命的發展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榜羅鎮會議"徹底結束了紅軍長期沒有明確的落腳點,流動作戰的被動局面,亦為今后革命的發展指明了明確的方向,使中央紅軍群情振奮,信心倍增。從此以后,中央紅軍走向陜北、走向全國、走向勝利、走向輝煌、走向成功。"榜羅鎮會議"彪炳史冊,功垂千秋,為扭轉中國革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今,紅軍長征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榜羅人民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地建設自己美好的家園。

風景名勝

榜羅自古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人杰地靈,

經濟繁榮昌盛,社會安定團結。榜羅自古以來就是商家云集、賈客會聚之地,也是通渭四大名鎮之一,她有著聞名遐邇的歷史輝煌篇章-"榜羅鎮會議",有著通渭八景之

榜羅鎮

榜羅鎮一的"桃嶺紅霞",有著夫妻詩人巨匠秦嘉、徐淑桑梓故里的驕傲,有著華夏文化遺產-秦長城遺址的歷史文化瑰寶,有著莊嚴肅穆的省、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紅軍長征榜羅紀念館。榜羅鎮有著自然與人工相結合的亮麗風景。據史料記載,榜羅鎮桃園村有山嶺名桃嶺,每當桃花盛開時,紅艷艷的桃花遍布山嶺,猶若天上的紅霞,故譽稱"桃嶺紅霞"。清代文人蒲瑞卿有詩曰:"路向桃源去,霞從嶺上飛,一時紅爛漫,花氣襲人衣"就贊譽了當時"桃嶺紅霞"的自然風景壯觀,而今這里是一片占地350余公頃的茂密樹林,以綠油油的明亮色調妝扮著黃土塬地表。距離1公里外的桃園塘壩與之遙相輝映,落日的夕輝撒在塘壩的水面上,發出金黃色的誘人色調,站在桃園林場的山嶺上,遙望水面上的金色輝光,讓人不由自主地聯想起牛朗織女的神話傳說,她們正在守護著榜羅的這片熱土,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站好崗、值好班。

榜羅有著歷史遺傳的古跡和文化的瑰寶。省道馬隴公路附近的榜羅四新村山嶺上有秦長城堡壘高聳矗立,登極遠眺,榜羅四周風貌盡收眼底。榜羅桃園村據傳是東漢夫妻詩人秦嘉、徐淑生活過的故地,岔口村的山坡上至今完好無缺地保留著鴛鴦夫妻的合葬墓,夫妻詩人的名篇佳作,歷代傳頌,家喻戶曉。東漢桓帝時期的著名夫妻詩人秦嘉和徐淑生于榜羅鎮。秦嘉,字士會,故里在今什川鄉大灣村秦家坪(原屬榜羅鄉);徐淑,秦妻,故里在今榜羅鄉桃園村徐家窯。岔口村秦家坪有二人合葬墓。二人少小皆孤苦,但敏而好學,青年時就已才華出眾,精詩善文,步躋當代詩壇,被稱作夫妻詩人。秦嘉的四言《述婚詩》,五言《贈婦詩》,徐淑的五言《答夫詩》等,都受到歷代詩論和詩選家的稱贊。唐代歐陽詢等編纂的《芒文類聚》,粱朝鐘嶸等著《詩品》,明代胡應麟的《詩藪》,清代沈德潛所著《古詩源》等均有收錄,一致認為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的珍品,他們的杰作,對以后中國詩歌的發展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

榜羅長征紀念館

榜羅長征紀念館鎮不僅有輝煌的昨天,而且有燦爛的今天。榜羅有寬暢的街道,莊嚴肅穆的省級國防教育基地、地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軍長征榜羅紀念館。紅軍長征紀念館是為了肯定榜羅鎮會議的歷史地位,緬懷先烈業績,弘揚長征精神,當地政府和群眾在上級各級黨政機關的關懷支持下。于1979年完成了榜羅小學的搬遷及重要遺留文物的征集工作,并在原址修建了紅軍長征及榜羅會議紀念館,紀念館包括榜羅會議遺址和革命文物陳列室兩部分,當年毛澤東主席住宿及舉行榜羅會議的校長室完整地保持著60多年前的原貌,供人們參觀,革命文物陳列室里陳列著紅軍在榜羅鎮期間遺留下的標語,背簍、子彈箱、文件袋、水瓢、面杖等珍貴文物260余件,其中有國家一級文物2件,國家二級文物3件。建館以來,榜羅紅軍長征及榜羅會議紀念館已接待并教育影響了全國各地海內外各界友人數百萬名,并先后被省、市公布命名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級國防教育基地"、"地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殊譽。2003年8月1日,紅軍長征榜羅紀念館大門順利落成,并在這里成功地舉行了通渭縣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76周年大會暨紅軍長征榜羅紀念館揭牌儀式,榜羅人民以此為契機,走上了"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明智之路。

歷史事件

榜羅鎮會議

1935年9月26日,由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張聞天、王稼祥等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七千傳聞人到達榜羅鎮,當時的榜羅國立小學為中央領導人提供了大量的報刊雜志,使在哈達鋪了解到的陜北有紅軍根據地的情況得到了進一步證實。9月27日晚,毛澤東在原榜羅小學校長室主持召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史稱"榜羅鎮會議"。會議按照毛澤東在哈達鋪提出的到陜去的行動計劃,在分析了國內國際形勢,進一步研究紅軍落腳點問題之后,正式決定并宣布改變俄界會議關于到鄰近蘇聯邊界的地方建立根據地的戰略方針,把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放到陜北,到陜北去會合紅二十五軍、二十六軍,鞏固和發展陜北革命根據地,把陜北作為領導中國載命的大本營。榜羅鎮會議乇底結束了紅軍長征長期沒有落腳點而四處轉戰的局面,從而為紅軍長征勝利完成和開展抗日救亡運動找到了理想的落腳點。榜羅鎮會議是紅軍長征和中國革命繼遵義會議以來的第二次具有轉折意義的重要會議,因而彪炳史冊,功垂千秋。

全軍連以上軍政干部千人會議

1935年9月28日凌晨至中午12點多,陜甘支隊在原榜羅小學南側打麥場上的核桃樹下召開了全軍連以上軍政干部千人大會,傳達貫徹榜羅鎮會議精神,進行進軍陜北的總動員。同時于當天下午整頓軍容軍紀、補充兵員、籌備物資并休整,晚上各連隊還舉行了氣氛熱烈的聯歡晚會。從此,中央紅軍從這里走向陜北,走向勝利。

《七律·長征》詩首次發表

1935年9月29日清晨,毛澤東隨林彪一縱隊始向通渭縣城進發,傍晚進入通渭縣城。在通渭縣城文廟街小學接見林彪一縱隊先鋒連全體指戰員時,毛澤東首次朗誦了氣勢磅礴的《七律·長征》詩。這首家喻戶曉的詩詞以特有的方式在通渭發表了。

盛大的文娛晚會

1935年9月30日,陜甘支隊在偽縣政府禮堂召開軍政干部會議,再次進行軍事總動員。傍晚在縣城南門外柳樹灘舉行了全軍文藝聯歡晚會,晚會上,毛東雙一次充滿激情地朗誦了《七律·長征》詩。由于有了落腳點,晚會氣氛十分熱烈,是紅軍長征途中最盛大的晚會。

紅二、四方面軍過境榜羅

1936年10月12日,由賀龍、肖克、任弼時等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第二軍、第三十二軍進入榜羅鎮并留宿一晝夜。1936年9月3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先遣部隊過境榜羅鎮,10月份主力部隊進入榜羅鎮并留宿兩天一夜。

自然資源

榜羅鎮地處黃土高原丘陵地帶,屬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冷涼氣候區,適宜種植藥材、洋芋、小雜糧等農作物,境內大面積種植藥材、洋芋、通渭縣榜羅鎮農田小雜糧等作物,其中小雜糧包括蕎、花蕎、豌豆、油菜、胡麻等經濟作物,境內盛產優質冬梨,汁多味美,香甜可口,是一種優質的上等副食,優質冬梨遠銷天水、臨夏、陜西等地,譽馳各地,依據廣袤的土地資源優勢,境內大面積種植牧草,大力發展養殖加工業,主要以養豬、牛、養雞等為主,榜羅生豬市場交易活躍,年交易量達50余萬頭,加工產業主要以草辮加工業為主,草辮產品遠銷廣東、香港、河北、山東和東南亞各地,草辮是支柱地方經濟的一大優勢產業,現建成有深州草辮制品加工廠,年產值150余萬元,有力地支柱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通渭縣榜羅鎮農田

今天的榜羅鎮,已是今非昔比,舊貌換新顏,它已是一個欣欣向榮、榜羅鎮日新月異的在向小康路邁進的小城鎮。城鎮建設步伐加大,一樁樁樓房正在拔地而起,基礎設施條件大為改善,市場繁榮,經濟活躍,人民安居樂業,各項社會事業穩步發展。

榜羅鎮

榜羅鎮

相關文章
中國甘肅在線關于我們|媒體合作|廣告服務|版權聲明|聯系我們|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 友鏈申請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 中國甘肅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