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
郭城驛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古時曾為漢祖厲縣治,唐烏蘭縣治,金新會州治,是絲綢之路北線之要沖,歷史上曾經商賈云集,集市繁華。金宣宗貞祐二年(公元1214年)改名為新會州,據《金史》載,金末名將郭蛤蟆不歸順元朝,獨守此城十三年,率將士奮力死戰,無一人肯降,最后赴火自焚,后人感其忠勇,遂稱此城為郭蛤蟆城,明正統五年,于此設立驛站,郭城驛由此而得名。清涼山矗立于關川與新堡子川之間。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在此地建立抗日農民協會,解放初期,在郭城驛設立郭城區,1983年7月,郭城驛建鄉,2000年撤鄉建鎮,被建設部確定為部級小城鎮試點鎮,省級綜合改制示范鎮和重點建設鎮,曾多次榮獲省、市、縣先進單位稱號。
清涼山:矗立于關川與新堡子川之間,郭蛤蟆古城、將軍點將臺、郭蛤蟆城,等遺址猶存,并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剪紙、刺繡等民間文化經久不衰,民間傳說源遠流長,民間文化活動豐富多彩。
黑虎古調:郭城驛鎮黑虎岔村。明朝初年,流落于會寧縣黑虎岔村的元朝皇室家族能歌善舞,在與漢民族的融合中,蒙古長調漸漸融進了漢族秦腔、眉戶唱腔的元素,變成了短調,形成了獨具蒙漢民族融合特色唱腔的黑虎古調。黑虎古調原來有曲目360多個,但如今大部分已經失傳。2013年,黑虎岔村委會在縣、鎮政府的支持下,發起了保護和傳承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行動。村上成立黑虎古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動員在世的幾位古調藝人整理挖掘曲目,在原有曲目的基礎上,創作了部分現代曲目。[7]
風景名勝
郭蛤蟆城
郭蛤蟆城遺址:位于甘肅會寧縣郭城驛鎮新堡子村西面,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建,稱會州城,金代貞祐初年,遷會州州于此,稱新會州。金哀宗天興三年(1234年),金元帥郭蛤蟆孤城抗元三年,城破舉家自焚,死節于此。后人念其忠烈,稱其城為“郭蛤蟆城”。城垣內一外二,壕塹三道,夯土筑成,內城南墻殘長360米,北城墻殘長172米,東城墻殘長444米,并有甕城,西半部已被祖厲河沖毀。1982年,會寧縣人民政府將該城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省政府將其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8月8日重新公布為甘肅省文物保護單位。
清涼山寺:是一座歷史悠久的西部古寺,坐落于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郭城驛鎮的清涼山上,位于北緯36°13′,東經104°52′。寺院所處山脈屬華家嶺余脈,呈南北走向。東有祖歷河,西有關川河。雙河在山腳下交匯后流入黃河。寺院主山總面積1300余畝。山下海拔1552米,絕對高程118米。山上植物品類較多,并有豐富的中藥材分布。動物有狐、兔、野雞、錦雞、野鴨、鴛鴦、蛇、鼠等,寺院所在地山脈由鳳嶺、香爐峰、玉皇嶺、筆架山、饅頭山五座主峰組成。呈蒼龍回首,鳳展單翅山形。 清涼山寺歷史悠久,寺院下面的古鎮為歷代交通要道和軍事重地。名震中外的絲綢之路中大路就從寺院下通過。清涼山開山于唐僖宗中和二年(884)并建寺,至今已有上千年之悠久歷史。宋朝于山下設置青蘭納心寨,充分顯示了該山該地在政治、軍事上的重要性。金占領西北后,在斯地設新會州以領一縣四堡寨,直至元初城被焚毀。明正統二年(1441年)在寺院下筑城設置郭城驛站,直到清末。 清涼山峰巒毓(yu)秀,風景幽雅,歷代不乏名人登臨,漢武帝登山覽勝而留漢武臺,郭蝦蟆守城盡節命名郭成驛。劉一明結庵講道,王言倫筑臺讀書,范振緒登山嘆彩畫絕綸,徐向前揮師經此北上抗日。由于帝王名流的登臨駐足,更使清涼山名垂史志,光耀千秋。 清涼山寺位于后山,是一座佛教寺院,歷史上主要建筑有大雄寶殿、菩薩殿、金龍護法殿、韋陀殿、藏經樓、鐘樓、鼓樓等。寺院前山分布有諸多道家建筑。根據史料記載,前山道教建筑群為四門、五樓、十八宮等。寺院建筑大多毀于同治兵燹(xiǎn),只殘留鐘樓和山后的菩薩殿。1993年當地民眾發起重建,在眾居士和信眾們的大力支持下,斥資一百余萬于08年建成氣勢雄偉的五楹兩層式大雄寶殿,殿內塑有莊嚴的全堂圣像,當年的四月初八,數位法門寺大德高僧不遠萬里特意趕來主持了古寺大殿開光法會。現已恢復重建的還有大殿旁邊的三楹歇山頂式金龍護法殿,菩薩殿、講經堂、鐘鼓樓、僧房、山門等目前正在籌建中。寺院旁已建成二層十間的辦公樓。清涼山寺以弘揚佛陀正法普度苦難眾生為尊旨,大殿內陳列著一組高二米寬四點五米的明式雕花金絲楠木大經柜,經柜內供奉著佛祖法身舍利大藏經,寺院以及其下院清涼寺供奉有三部大藏經,分別是《乾隆大藏經》、《永樂北藏》和《凈土大藏經》,此藏經為寺院鎮寺之寶。清涼山寺法寶流通處現為江蘇弘化社、廬山東林寺等國內大型弘法機構的指定結緣點。擁有萬余冊藏書。常年為周邊信眾以及臨近寺院免費提供各類經書法寶。 清涼山寺宗教活動主會為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八日佛祖釋迦摩尼圣誕日。屆時邀請法師講經弘法,并開展各種佛事活動。山會之日,商賈云集,游人如織,蔚為壯觀。作為一方佛教圣地,歷代不乏名人墨客的題吟酬唱,高度概括總結出了清涼八景為:汗烽秋聲(饅頭山漢代烽火臺)、古驛流煙(明代郭城驛城)、青山疊嶂(清涼山主峰)、雙河霓霞(為祖歷河、關川河交匯處)、暖泉春漲(在大羊營關川河中有泉,冬天不結冰,春季水旺)、半城夕照(金會州遺址,今俗稱郭蝦蟆城)、臥牛望月(在紅堡子村,與清涼山遙相呼應)、響河滴翠(位于紅堡子村,為祖歷河瀑布)。內八景為:鳳翅層巒(北山東南山余脈,狀如鳳翅)、月坪晴雪(胤(yìn)嗣宮所在之月坪)、斷硯虹橋(筆架山與饅頭山之間斬斷硯)、寺嘴煙嵐(大羊營羅圈河灣寺兒嘴)、北嶺晨鐘(鳳嶺之鐘樓)、南山暮雨(即玉皇嶺)、龜蛇出山(山門口龜蛇象形山體)、筆架春曉(前山筆架)。
甘公網安備 62010002000486號
Copyright©2006-2019中國甘肅在線(甘肅地方門戶網). All Rights Reserved